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九種)

有聲者為嘔,有物者為吐。聲者,氣與火也,物者,痰與食也。或為寒氣所中,或為暑氣相干,或惱怒氣逆,或飲食過傷,或蛔蟲作痛,或久痛胃虛,凡此數者,皆能令人嘔吐耳。大抵脈虛而細者吉,脈實而大者凶。治以二陳湯為主。胃寒者,水漿不入,脈息沉遲,加乾薑、肉桂、丁香、益智仁之類。

傷暑者,煩渴面垢,脈虛身熱,加川連、扁豆、香茹、厚朴之類。氣逆者,怒則肝火出胃,嘔而口苦,脅不利,脈弦而數,加香附、石膏、芍藥、姜炒川連、竹茹之類。傷食吐者,吐出餿酸臭氣,加山楂、神麯、草果、麥芽、砂仁、枳實之類。飲酒過多而嘔吐者,加乾葛、神麯、麥芽、豬苓、澤瀉之類。

蛔蟲上攻而嘔吐者,加烏梅、川椒、黃柏、乾薑、白朮,蓋蛔蟲得苦而頭伏,見酸則軟。久病胃虛,聞穀氣而嘔者,加人參、白朮、伏龍肝、藿香之類。積痰在胃而嘔吐,加南星、枳實、竹瀝、薑汁。瘀血在胃而嘔吐,加桃仁泥、生韭汁調服。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凡嘔吐必宜加生薑汁,熱嘔宜加烏梅。

白話文:

標題翻譯為:[嘔吐的情況是由於胃氣上升而非下降(共九種狀況)]

內容翻譯為: 有聲音但無物吐出稱為嘔,有東西吐出來則稱為吐。聲音是因為氣和火的原因,而吐出的東西可能是痰或食物。可能因受寒氣影響,或是被暑氣幹擾,也可能因為惱怒導致氣逆,或是飲食過量造成傷害,或是因為蛔蟲疼痛,或是長期疼痛導致胃虛弱,以上這些情況,都能使人產生嘔吐。大致來說,脈搏虛弱且細微的是好徵兆,脈搏強烈且粗大的則是凶兆。治療上以二陳湯為主要方法。

如果是胃寒造成的,可能無法攝取水分,脈搏會呈現沈重緩慢,可加入乾薑、肉桂、丁香、益智仁等。

若是因暑熱造成,可能會感到煩躁口渴,臉色蒼白,脈搏虛弱,身體發熱,可加入黃連、扁豆、香茹、厚朴等。

若因氣逆,生氣時肝火上湧至胃部,嘔吐並感到口苦,肋側不適,脈搏緊繃且頻率快,可加入香附、石膏、芍藥、炒過的黃連、竹茹等。

若因飲食過量導致嘔吐,嘔出的物質有酸臭味,可加入山楂、神麯、草果、麥芽、砂仁、枳實等。

若因飲酒過量導致嘔吐,可加入乾葛、神麯、麥芽、豬苓、澤瀉等。

若因蛔蟲上攻導致嘔吐,可加入烏梅、川椒、黃柏、乾薑、白朮,因為蛔蟲遇到苦味會低頭,遇酸則會軟化。

若是長期疾病導致胃虛弱,一聞到米飯味道就嘔吐,可加入人參、白朮、伏龍肝、藿香等。

若是胃中有大量痰液導致嘔吐,可加入南星、枳實、竹瀝、薑汁等。

若是胃中有瘀血導致嘔吐,可加入桃仁泥、生韭菜汁調和服用。

孫真人說:對付嘔吐的聖藥是生薑,所有嘔吐情況都應加入生薑汁,若是熱性嘔吐,則應加入烏梅。

2. 食痹症(附二種)

食痹者,食已則心下痛,吐出乃止,此由胃脘痰積,故惡血留滯於中所致,薤白半夏湯治之。

白話文:

患有食痹症的人,在吃完東西後會感到胸口下方疼痛,只有將食物吐出來,疼痛才會停止。這是由於胃部有痰飲積聚,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血液在體內滯留所引起的。可以使用薤白半夏湯來治療這種情況。

3. 噁心(附六種)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兀兀然無奈,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此病在胃口。有寒有熱,有痰火,有胃虛,有食積,有水飲,治法與嘔吐同(亦二陳湯加減。)

白話文:

噁心這種症狀,指的是患者感覺到一種無法言喻的不舒服,胸口悶悶的,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胃部。噁心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包括胃部受寒、胃部過熱、痰火旺盛、胃氣虛弱、食物消化不良或是體內水分代謝異常等六種情況。治療方法與一般的嘔吐處理方式相同,通常會使用二陳湯作為基礎方劑,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藥材的增減調整。

4. 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十種)

泄瀉之病,四時感受不同。或因風、寒、濕所幹,或因七情飲食所犯,動傷脾氣,故作泄瀉。治當分其新久,審其原因。新則伐邪之藥為主,而健脾之藥為佐;久則以補脾之藥為君,而升提之藥為佐。予曾辨症用藥,確然有驗者,錄於後。瀉下青色,腹痛脈弦者,挾風也,宜羌活、防風之類。

瀉下白色,腹痛脈遲,四肢清冷,小便澄澈者,挾寒也,宜乾薑、肉桂、附子之類。瀉下焦黃色,口渴煩躁,脈虛身熱,挾暑也,宜黃連、扁豆、香茹之類。瀉下清冷或如塵腐水色,腹不痛,身體重,倦怠無力,脈沉而緩者,濕也,宜蒼朮、白朮、厚朴之類。瀉下穀肉不化,酸臭異常,胸膈飽悶,惡聞食氣,瀉後痛減者,傷食也,宜山楂、草果、神麯、麥芽、萊菔子之類。瀉下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或如魚凍者,挾痰也,宜南星、半夏之類。

青州白餅子治之,用半夏七兩,南星、白附子各三兩,川烏去皮臍五錢,為丸。腹痛腸鳴,瀉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宜滑石、木通、黃芩、山梔之類。小水不利者,當分陰陽,小便長則大便自實,宜赤苓、滑石、豬苓、澤瀉、木通之類。如泄瀉久者,又不可用,用之則損陰氣,常見眼胞下陷而死,以上皆伐邪之藥也。

大抵脾胃之氣上升,則為生長之令,脾胃之氣下降,則為收藏之令,如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腹不痛者,氣虛也,宜四君子,倍加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調之。又瀉久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肉為丸,以四君子湯加升麻煎湯,送下。

泄瀉腹痛不止者,肝實脾虛也,用炒白朮二錢,炒芍藥二錢,防風一錢,炒陳皮一錢半,水煎服。又有每夜子時後,五更前作瀉者,乃腎虛作瀉也,宜用肉果、破故紙、五味子以補腎。凡泄瀉初起,須用消食利水之藥三四劑,而後調理脾胃則可。若就服參耆等甘溫之劑,能生濕熱,而反助病邪,久則濕熱甚而為疸病。

又泄瀉久不止者,多由泛用消食、利水劑,損其陰,真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須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補其本元。

諸書皆以泄瀉宜利小便,此不易之論。若久瀉脾虛,陽氣衰弱,伏於陰中,而用淡滲之藥降之,是益其陰而重竭其陽,陽愈削而精神愈衰矣,宜用升陽風藥,以羌活、獨活、升麻、柴胡、防風、甘草治之。大法云:寒濕之症勝,取風以平之。又云: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病去矣。此東垣之治法也。

壬午民國三十一年杏月念五日抄

白話文:

泄瀉疾病會因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染源。可能是風、寒、濕氣影響,或是情緒波動、飲食不當等因素,導致脾臟功能受損,進而造成泄瀉。治療上應區分病情的新舊程度,並探查根本原因。如果是新發病,應以排除病邪的藥物為主,輔以健脾的藥物;若是長期慢性問題,則應以補脾的藥物為主,搭配提升體能的藥物。以下列舉了一些經證實有效的案例:

  1. 如果排泄物呈青色,伴有腹痛且脈象緊繃,可能與風邪相關,可用羌活、防風等藥物。
  2. 排泄物若為白色,腹痛、脈搏緩慢,四肢冰冷,小便清澈,可能是寒邪所致,可使用乾薑、肉桂、附子等藥物。
  3. 排泄物呈深黃色,口渴煩躁,脈虛且身體發熱,可能是暑邪影響,可考慮黃連、扁豆、香茹等藥物。
  4. 若排泄物清冷或似塵埃腐水,腹痛不明顯,身體沉重乏力,脈象深沉緩慢,可能是濕邪,宜使用蒼朮、白朮、厚朴等藥物。
  5. 食物未消化,酸臭異常,胸脹不適,對食物有厭惡感,排泄後疼痛減輕,可能是飲食過量,適合山楂、草果、神麯、麥芽、萊菔子等藥物。
  6. 排泄物不定,有時像魚凍,可能是痰濕,可使用南星、半夏等藥物,或青州白餅子配方,包括半夏、南星、白附子、川烏等成分。
  7. 腹痛腸鳴,排泄如熱湯,疼痛與排泄交替出現,可能是火邪,可用滑石、木通、黃芩、山梔等藥物。
  8. 小便不暢需根據陰陽辨證,如果小便增多,大便自然會變得較實,可用赤苓、滑石、豬苓、澤瀉、木通等藥物。但對於長期泄瀉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損傷陰氣,有時可導致眼睛凹陷而亡。

一般來說,脾胃氣上升有助於生長,脾胃氣下降有助於收斂。若飲食進入胃部後無法停留,食物未被完全消化,腹部無痛感,可能是氣虛,適合使用四君子湯,加入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等藥物進行調理。長期泄瀉導致肛門括約肌失調,或出現脫肛現象,是元氣下陷和大腸功能失調的表現,可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肉等藥物製成丸劑,並以四君子湯加升麻煎湯送服。

若泄瀉伴隨腹痛持續不減,可能是肝臟功能過盛,脾臟虛弱所致,可使用炒白朮、炒芍藥、防風、炒陳皮等藥物,用水煎服。此外,若在夜晚子時後至拂曉前發生泄瀉,可能是腎虛導致,可使用肉果、破故紙、五味子等藥物補腎。一般而言,泄瀉初期應使用消食利水的藥物,三四劑後再調整脾胃。若立即服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藥物,易產生濕熱,反而加重病情,久而久之可能轉為黃疸病。

對於長期泄瀉無法停止的情況,多是濫用消食利水藥物,損傷了陰液,使真元氣無法自持,最終形成慢性泄瀉。這時需使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劑,補充元氣。

許多醫書認為泄瀉應利尿,這是常見觀點。然而,對於長期泄瀉且脾虛、陽氣衰弱的患者,若使用淡滲利尿藥物,反而會進一步消耗陽氣,導致精神更衰弱。此時,應使用升陽藥物,如羌活、獨活、升麻、柴胡、防風、甘草等,利用風藥性質來平衡寒濕,提升陽氣,促進病情好轉。這正是李東垣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