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虛火實火辨
大約實火之熱,日夜無間,口渴能飲,大便堅閉,然實火亦有日晡潮熱者,如外感陽明裡症是也。亦有大便泄瀉者,如暑濕氣食之症也。虛火之熱,向夜潮熱,口燥不飲,大便不閉。然虛火亦有晝夜俱熱者,如氣血兩虛之證也。亦有大便乾燥者,如產後、病後及勞弱、血枯便燥是也。當合兼症脈息辨之。
白話文:
【區分虛火與實火】
大致上來說,實火所引發的熱症,不分晝夜持續存在,會感到口渴且想喝水,並且可能有便祕的情況。但實火也有在傍晚時分才顯現潮熱的狀況,例如外感風邪轉入陽明腑實證就是這樣。另外,實火也可能出現腹瀉,如暑濕或是飲食不調所導致的症狀。
而虛火所引起的熱症,則多在夜晚呈現潮熱,雖然口乾但並不想喝水,也不會有便祕問題。然而,虛火也會有整天都感覺熱的情況,如氣血雙虧的病證。此外,虛火也可能有大便乾燥的狀況,如產後、病後體虛、勞累過度、血液不足導致的大便乾燥等。因此,在判斷時應結合其他相關症狀和脈象來做綜合判斷。
2. 火升有三辨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湧泉穴起者,虛之甚也。要知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覺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極似水耳。
白話文:
當氣息從身體左側升起時,這表示是肝火旺盛。若氣息從肚臍下方升起,則代表是陰火上升。而如果氣息從湧泉穴(位於腳底)升起,這通常顯示身體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態。
必須瞭解,所有上升的氣息多源自肝臟,其中夾帶著相火。有時候人會感覺到寒涼,但這種冷並不是真正的寒冷,而是因為火氣過旺,到了極點,反而給人一種像水一樣的錯覺。
3. 虛火有五辨
有勞倦內傷,身熱無力,為氣虛火者。有失血之後,陰分轉劇,為血虛火者。有遇事煩冗,心火焦灼,為陽強病者。有房室過度,腎水不足,陽光上亢,為陰虛火者。有勞弱病後,吐瀉脫元,上熱下寒,為陽虛火者。
白話文:
[辨識五種虛火的情況]
-
有因為過度勞累內傷,出現身體發熱且無力的情況,這是氣虛所導致的火。
-
有人在大量失血後,陰虛的症狀更加嚴重,這是由於血虛所引起的火。
-
遇到事情繁多複雜,心情煩躁,精神緊張,這是心火旺盛,屬於陽強的病症。
-
有人性行為過度,腎臟精氣不足,導致陽氣上沖,這是陰虛所導致的火。
-
有人在體弱或病後,出現嘔吐、腹瀉,導致元氣耗損,上半身熱而下半身冷,這是陽虛所引起的火。
4. 鬱火有三辨
有平素內熱,外感風寒,腠理閉塞而為鬱熱者。有恚怒不發,謀慮不遂,肝風屈曲而為鬱火者。有胃虛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四肢發熱,捫之烙手而為火鬱症者。
白話文:
[鬱火的三種辨識方式]
有時候,一個人如果本來體內就有過多的熱氣,再遇上外界的風寒侵襲,導致皮膚毛孔堵塞,就會形成鬱熱的情況。
另有一種情況是,當人因憤怒無法發洩,或是心中計劃未能實現,造成肝臟功能受阻,這種情況也會引發鬱火。
還有一種情形是,若胃部虛弱時攝入過多寒涼食物,會壓抑體內的陽氣,使其在脾臟區域積聚,進而導致四肢出現異常的熱感,觸摸時甚至感覺像是被燙到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火鬱症。
5.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症,久則停於脾肺,潮熱咳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家痹症,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
白話文:
痰病的初期階段,痰會停留在身體的中焦部位(脾胃區域),可能出現頭痛、發冷發熱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果病情持續,痰會在脾臟和肺部積聚,導致像潮熱及嚴重咳嗽,這與內傷導致的陰虛火旺症狀相似。
另外,當痰濕流動滲入到四肢關節時,會引起疼痛,這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類似。然而,痰病患者會感到胸部悶脹,食慾減退,但肌肉顏色看起來並無大變化,脈搏可能會呈現滑或細的特徵,這是痰病的獨特之處。
6. 飲與痰辨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其初各別,其後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
白話文:
【關於飲與痰的區別】
所謂「飲」,指的是體內積聚的水分,它是由外部進入體內的。而「痰」,則是腸胃產生的分泌物,源於體內。兩者在初期是不同的,但到了後期,它們會歸於同一類型,所以當體內積聚的水分無法消散時,也會轉變成痰。這說明瞭飲是形成痰的過程,痰是飲的轉化結果。然而,當它們排出體外時,飲的性質比較清澈稀薄,痰則是黏稠混濁的,這又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7. 失精脫營辨
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病從內生。其先富後貧而病,曰失精。先貴後賤而病,曰脫營。外症身漸瘦,無精神,又有鬱結在脾,不思飲食,午後發,酉戌時止,或煩悶渴嘔,或坐臥呆癡,喜向暗處,婦人經少,男子溺澀,皆郁病也。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因而內熱,亦郁病也。宜歸脾湯隨症調之。
白話文:
飲食和生活作息不規律,情緒大起大落,先是開心後轉為悲苦,這些都會損傷人的精氣,導致疾病由內而生。如果一個人原本富有後來變得貧困而生病,這種情況被稱為「失精」;原本地位高貴後來變得卑微而生病,則被稱為「脫營」。
病徵表現為身體逐漸消瘦,精神不振,脾氣鬱結,食慾不振。病情通常在下午發作,到傍晚時分緩解,可能伴有煩悶、口渴、噁心等症狀,或者行為呆滯,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女性可能會月經量少,男性可能小便不暢,這些都是鬱病的症狀。
另外,那些失去名利、但仍有遠大抱負的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機能衰退,食慾不佳,消化系統運作不良,胃部產生熱氣,熱氣上衝至胸部,引起內熱,這也是鬱病的一種。應使用歸脾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理。
8. 脾胃受病辨
飲食勞倦,則傷脾胃。故有勞倦受傷者,有飲食受傷者,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大抵勞役傷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飲食傷脾者,心口按之刺痛。又食傷則其症初寒,後變鬱熱者多,勞倦則其症初起,後變虛寒者多,故《經》曰:始受熱中,未傳寒中。即是謂歟。
白話文:
在這篇[脾胃受病辨]的文章中,內容如下:
如果飲食過度或工作過於疲憊,就會傷害到脾胃。因此,有人因為勞累疲倦而導致脾胃受損,有人因為飲食不當而使脾胃受傷,也有人先勞累後再因飲食加重了脾胃的負擔,還有的人是先飲食過度,之後再加上勞累,進一步傷害了脾胃。
大體上來說,因勞動過度傷害脾臟的情況下,按壓心口部位並不會感到疼痛。而如果是飲食過度傷害脾臟,按壓心口部位會感覺到刺痛。另外,飲食過度導致的脾胃問題,其症狀初期可能會感到寒冷,但隨後可能轉變成鬱熱的情況較為常見;而由勞累疲倦導致的脾胃問題,其症狀一開始可能不太明顯,但隨後可能發展成為虛弱和寒冷的狀態。所以古籍中記載:「剛開始可能是因為內熱導致身體不適,但若未能及時調理,後期可能會轉變為寒中(脾胃虛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9. 脾胃變病辨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傳在脾者,陰不配陽,而胃獨旺,則為濕熱之病。如癰腫、瘡瘍、食㑊、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類是也。傷在胃者,陽不配陰,而脾陰獨滯,則為寒濕之病,如身重肢麻,面黃浮腫,痞脹噫氣,倦怠積塊,瀉痢之類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不能化者,病在脾。
白話文:
【脾胃病症辨析】
脾臟屬陰性,主要功能是處理濕氣,胃則屬陽性,主要功能是進行消化燃燒。如果脾臟出問題,代表陰性無法與陽性平衡,胃的功能過於旺盛,就會產生濕熱相關的疾病。像是膿包、瘡傷、食慾不振、黃疸、糖尿病、肌肉萎縮、吞嚥困難、痰多、食量減少等症狀。
若是胃部受損,則是陽性無法與陰性平衡,脾臟的陰性獨自滯留,會導致寒濕類的疾病,例如身體沉重、四肢麻木、臉色黃且浮腫、腹部脹滿打嗝、疲倦乏力、腸胃積食、腹瀉等症狀。
另外,如果吃不下東西,病症在胃;吃得下但無法正常消化吸收,病症就在脾。
10. 勞倦症似陽明辨
有體虛氣弱之人,飢困勞役之後,肌膚壯熱,燥渴引飲,目赤面紅,譫語悶亂,或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症雖有餘,脈實不足,洪大空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似白虎,而脈不長實為異。
白話文:
有那些身體虛弱、氣力不足的人,在經歷了飢餓疲憊和過度勞動後,會出現皮膚發燒、口乾舌燥想喝水、眼睛泛紅、臉色潮紅、胡言亂語且心煩意亂的症狀,有的在黃昏時分這些症狀會更嚴重,有的則是晝夜不停。雖然從症狀看來像是身體機能亢進,但實際上脈搏卻顯得虛弱,脈象看似洪大,實際上卻空虛無力,用力按下去就感覺不到脈搏了。根據古籍記載:脈象虛弱代表血液量不足,血液量不足就會導致發燒。這種症狀看起來很像白虎湯證(一種中醫病證),但是脈象的強度與實感卻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