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勞倦症似傷風辨
有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或脫衣,或沐浴,歇息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以護,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但氣息短促,懶於言語,困倦無力有別。
白話文:
有人因工作過度疲憊,導致身體內的虛火上升,這時如果他脫掉衣服或洗澡,然後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這股虛火無法順利運行,反覆迴流到皮膚表面,使肌膚的防禦能力變得極為虛弱,沒有足夠的陽氣來保護,因而被風或冷空氣阻滯。這使得身體表面的防禦機能無法抵擋風寒,表現出類似感冒的症狀,但和一般的風邪入侵有區別,主要在於呼吸短促,不想多說話,並且感到非常疲倦無力。
2. 內傷外感辨
夫勞倦內傷,而認作外感者,因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痛如破如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救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少賊風。外感發熱,無有歇息,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或自袒裸便涼。
外感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著床褥;內傷四肢不收,無力倦怠而已,間有氣衰火旺,變為骨消筋緩者,然非初病即顯是症也。內傷神思昏怠,語言懶倦,先重而後輕;外感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症顯在鼻,故鼻塞不利。
內傷從內而出,故右脈洪大;外感從外而入,故左脈浮盛。
白話文:
[內傷外感辨別]
對於因過度勞累或疲倦導致的內傷,若誤以為是外界環境因素(外感)所引起,可能是因為出現了畏風、畏寒、發燒和頭痛等症狀。然而,外感引起的寒熱是同時且持續發生的;而內傷導致的寒熱則是間歇性,不規律地出現。外感引發的頭痛劇烈,猶如頭部被撕裂;內傷造成的頭痛則是時好時壞。外感時的畏寒,即使靠近火爐也無法減緩;內傷的畏寒,只要得到足夠的保暖就能緩解。外感時對風的畏懼,是無法忍受任何風寒;而內傷的畏風,則是特別畏懼微小的冷風。外感時的發燒,沒有休息的時候,直到出汗才會退燒;內傷導致的發燒,白天夜晚都不一定,有時候自行脫衣就會感到涼快。
外感時的筋骨疼痛,嚴重到無法自理,需要躺在牀上;內傷時的四肢無力,只是感到疲憊無力,偶爾會出現氣力衰弱,火氣旺盛,導致骨頭消耗和肌肉鬆弛的情況,但這並不是一開始病發就明顯的症狀。內傷時精神恍惚,語音低沉,病情先重後輕;外感時精神亢奮,聲音洪亮,病情先輕後重。內傷時手心發熱,但手背不熱;外感時手背發熱,但手心不熱。內傷的病症表現於口腔,所以會失去味覺;外感的病症表現於鼻子,所以會鼻塞不通。
內傷是從身體內部開始,所以右手脈搏會顯得洪大;外感是從外界進入身體,所以左手脈搏會浮動且強盛。
3. 虛損辨
凡陰陽虧損,皆因水火不濟,真陰內虧,虛火炎灼,肺金受傷,無以生腎水,腎水枯竭,無以濟心火,心火一旺,腎水從之,而夢遺精脫之病作。肺氣一虛,則腠理疏豁,而盜汗自汗之病生。火動其血,血隨火生,而咳嗽吐紅之症起。
白話文:
【對於虛弱損耗的辨析】
所有的陰陽不足,都是由於身體的陰陽調節失衡,導致真陰(體內的陰性能量)不足,虛火(過度的熱能)旺盛,進而傷害到肺部的功能,使得肺無法滋養腎臟產生所需的水分。當腎臟的水分枯竭,就無法再調節心臟的火氣,心臟的熱能一旦過盛,腎臟的水分也跟著流失,就會引發夢遺、精液流失的問題。
當肺部的能量一弱,人體表面的毛孔就會變得疏鬆,進而導致盜汗或自汗的情況發生。當體內的火氣擾亂血液,血液會隨著火氣的影響而出現異常,於是便可能出現咳嗽帶血的症狀。
4. 虛損辨症
虛損之症,因名以責實,不過氣虛、血虛、陰虛之異耳。凡脾肺不足,皆氣虛也。心肝不足,皆血虛也。腎水不足,即陰虛也。故心肝損而色敗,汗多為陽虛;腎肝損而形痿,汗多為陰虛。
白話文:
在「虛損辨症」這部分內容中,所謂的虛損症狀,如果根據名稱來追究其實際含義,不外乎就是氣虛、血虛、陰虛的不同罷了。凡是脾臟和肺部的功能不足,都可以歸類為氣虛。而心臟和肝臟的功能不足,則是血虛的表現。至於腎臟的精氣不足,就等同於陰虛。因此,當心臟和肝臟受到傷害,導致面色憔悴,且汗水過多,這可以判定為陽虛。相反地,若是腎臟和肝臟受損,使得身體形態萎靡,同樣汗水過多,這就是陰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