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1)
1. 勞有陰陽辨
陽病口乾舌瘡,咽痛聲啞,能嗜滋味,五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用甘涼氣藥。陰病胃逆噁心,飲食雖化,痰淡白色,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用甘溫氣藥佐血藥。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俱病也。
白話文:
在處理因過勞而產生的病症時,需辨別其性質是屬於「陽病」或「陰病」。
如果是「陽病」,患者會感到口乾、舌頭上可能出現潰瘍,咽喉疼痛且聲音沙啞,但對食物仍有慾望,手心腳心及胸口處會感到煩熱疼痛,小便顏色深黃,大便乾燥且排便困難。對於這類症狀,應使用性質甘涼的草藥來治療。
如果是「陰病」,患者會感到胃部不適,有噁心感,雖然仍能消化食物,但痰液呈淡白色,四肢感到無力,小便頻繁,大便稀軟或水樣。對於這類症狀,應使用性質甘溫的草藥,並輔以補血的藥物。
另有一種情況,患者咳嗽且有痰,躺下後情況更嚴重,無法安睡,這通常是因為同時患有「陰病」和「陽病」。
2. 虛分脾腎辨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為萬物之源,無形之本,土為萬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臟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腎者,必本乎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不陷,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等。六味丸:熟地、丹皮、淮藥、澤瀉、茯苓、山萸肉)。
救脾者,必本乎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四君等)。故邵氏曰:死生之機,升降而已。
白話文:
人的虛弱,若不是出在氣的問題上,那就是出在血的問題上,對於五臟六腑來說,無一能例外。因為水是萬物的根源,是無形物質的根本,土則是萬物的母親,是有形物質的基礎,如果這兩個臟器安穩和平,那麼全身都會健康。
因此,要治療腎虛,必須從滋養陰血開始,因為血負責滋潤身體,血屬陰性,主掌不讓身體陷入困境,如果腎虛,血會上升,這時應該使用收斂和抑制的方法來治療(如六味地黃丸等)。六味地黃丸的成分包括熟地、丹皮、淮藥、澤瀉、茯苓、山萸肉。
而要治療脾虛,必須從補充陽氣開始,因為氣負責溫暖身體,氣屬陽性,主掌上升,如果脾虛,氣會下陷,這時應該使用提升和舉揚的方法來治療(如四君子湯等)。因此,邵氏曾說:生命的關鍵,就在於氣的升降而已。
3. 發熱作止辨
夫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此特論其常耳。然外感初起似瘧狀,發有作止,此邪氣尚淺,而未能混淆正氣,故乍離乍合,脈必至數有力,仍當解散。更有內傷勞倦,似陽明白虎,發熱晝夜不減,此氣血兩虛,故亦齊作無間,脈必重按無力,仍當溫補。
白話文:
【對於發熱現象的判斷】
外感引起的寒熱,會同時出現且無間斷地交替發生。而內傷導致的寒熱,則是間歇性地出現,且表現不規則,這只是一般常見的情況。然而,當外感剛開始時,可能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時有停頓,這表示邪氣還未深入,尚未與正氣混亂,所以時好時壞,脈搏頻率快且有力,此時應採用散邪解表的方法。
另外,由內傷勞累疲倦引起的,看似陽明經證的白虎湯證,其發熱現象日夜不停,這是因為氣血雙雙虛弱,所以也是無間斷地同時出現寒熱,但脈搏在深按時會感到無力,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
4. 晝熱夜熱辨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偏勝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晝則發煩熱燥,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暮熱陰虛,口中有味,病責之腎,宜甘寒滋陰。
白話文:
【白天發熱與夜晚發熱的區別】
如果在白天感到發熱,而夜晚則相對安靜,這表示身體的陽氣過盛,主要在身體的外層或上部。
相反地,若是在白天相對安靜,而夜晚開始發熱,這表示身體的陽氣已陷入到陰氣之中,即體內的陰陽失調。
若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感到煩熱並有燥感,這表示體內的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
另外,如果白天感到發熱,同時伴有陽氣虛弱,口中無味,這種情況多歸咎於胃部問題,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氣。
若是在傍晚開始發熱,且伴有陰氣虛弱,口中出現異味,這種情況多歸咎於腎臟問題,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陰氣。
5. 三焦發熱辨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閉溺赤。
白話文:
如果上焦有熱,會出現喉嚨乾燥、口腔潰爛的症狀。如果中焦有熱,會感到心情煩躁並伴有口渴。如果下焦有熱,則可能會有便祕及小便呈現紅色的情況。
6. 虛熱實熱辨
胸悶而噁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
白話文:
如果感覺胸口悶且有噁心感,喝水後大便變得硬實,這表示是實質上的熱症。反之,若覺得胸口清爽但食慾不佳,常常自發性流汗並且呼吸短促,這可能就是虛弱型的熱症。
7. 表熱裡熱辨
有表症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症而身熱者,內傷裡熱也。
白話文:
如果有發燒且伴有像是頭痛、喉嚨痛或肌肉痠痛等外感症狀,這就是外來的表熱。如果沒有這些外感症狀,但仍然持續發燒,這可能是由於體內機能失調所導致的內傷裡熱。
8. 氣熱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用甘溫以助地氣,使真氣旺而邪火息熄。血分虛熱者,用甘寒以勝熱。蓋陰火浮於外,必真陰竭於內,用甘寒以補腎,使真水充而虛焰潛滅也。
白話文:
對於氣分虛熱的情況,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消除熱症。因為如果上部有嚴重的熱象,通常體內會潛藏著嚴重的寒涼,使用甘溫的藥物能增強體內的能量,使得正氣旺盛而邪火得以平息。
對於血分虛熱的情況,則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剋制熱症。因為如果陰火浮現於外,通常體內的真陰能量已經枯竭,使用甘寒的藥物能補充腎臟的能量,使得體內的水分充足,從而讓虛弱的火勢得以潛伏並最終消失。
9. 真熱假熱辨
真熱則發熱惡寒,脈數有力,按之有實,煩躁口渴,大便燥,小便赤澀,或利臭積,發言壯厲,不欲近衣者是也。在表者散之,在裡者瀉之,假熱亦發熱,惡寒而足必不熱,脈大而虛,按之微弱,身雖熾熱而不燥不渴,或見虛狂而項之即止,終不及高聲詈罵者也。《經》曰: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此之謂也。
白話文:
【真實的熱症與假性的熱症辨別】
真實的熱症會出現發燒、怕冷的症狀,脈搏頻率快且強勁,診斷時可觸及實證,伴有焦慮不安和口渴,大便乾硬,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可能有腹瀉且排泄物異常臭味,說話聲音洪亮,不願穿著衣物。如果熱症在體表,應採用散熱方法;若在內臟,則需用瀉熱的方法來治療。
假性的熱症也會出現發燒和怕冷的症狀,但腳部不會熱,脈搏看似大卻虛弱,輕按會感覺到微弱,身體雖然感覺非常熱,但皮膚不乾燥且沒有口渴感,可能會出現虛脫的狂躁狀態,但只要有人安撫就會平靜下來,並不會有高聲怒罵的情況。
《黃帝內經》提到:寒熱病症有真偽之分,治療方法有順行和逆行兩種,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10. 假熱有二辨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去復來,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熱動復止,倏往倏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又寒之不寒,責腎之虛,寒之不入,責腎之少火。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穀食不入,此為氣不疏通,壅而為實也。有病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此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症似陽也。
病熱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脈來鼓擊於指下,有者此陽盛拒陰,外假寒而內實熱,陽症似陰也。(從脈不從症。)
白話文:
[辨識假熱的兩種情況]
像是體溫非常高,用寒涼的治療方式卻沒有降溫效果,這表示體內的陰液已經不足。有時候高燒退了又再回來,白天發燒晚上就退,或者晚上發燒白天就退,這種隨著時間節律性的變化,顯示的是體內的陽氣不足。如果發燒反覆無常,時好時壞,這也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應該要補充腎臟的功能。另外,如果用寒涼的治療方式卻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腎臟虛弱,寒涼的藥物無法進入體內,或者是腎臟的陽氣不足。
有時候會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病,但是用了之後反而不能進食,這可能是因爲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內部的實證。有時候病人的體溫高,心跳快,但是按壓脈搏卻沒有跳動,這是因為體內陰寒太盛,將體內的陽氣排擠到體表,造成體內真正的寒冷和表面的假熱,這是陰症表現得像陽症。
如果病人原本發燒,突然變冷,手腳都冰涼,但是按壓脈搏卻有力地跳動,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太盛,將陰寒排擠到體表,造成表面的假寒而體內實際上是熱的,這是陽症表現得像陰症。(在診斷時,應該根據脈象而不是表面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