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有二種)

五臟五積,六腑六聚,積屬陰而有定位,聚屬陽而無常形,肝曰肥氣,心曰伏梁,脾曰痞氣,肺曰息奔,腎曰奔豚。世人皆謂人氣塊,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俱是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婦人腹中有塊,俱是死血。不能移動者,曰癥;能移動者,曰瘕。

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潰堅湯治之。如左脅有塊(左右二字疑倒置),加青皮;右脅有塊,加莪朮;肉食成塊,加姜炒黃連;食積成塊,加神麯;痰塊,加海蛤、瓜蔞,去山楂;飽脹,加萊菔子、檳榔,去白朮;血塊加桃仁、紅花、肉桂,去半夏;瘦人加人參少許。另服潰堅丸,外貼琥珀膏,或三聖膏。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在中醫理論中,五臟產生的疾病稱為「五積」,六腑產生的問題則叫作「六聚」。「積」屬於陰性,且有固定的病竈位置;「聚」則是陽性,沒有特定的形態。具體來說,肝臟的問題被稱為「肥氣」,心臟的問題為「伏梁」,脾臟的病狀叫做「痞氣」,肺臟的疾病名為「息奔」,腎臟的狀況則被稱為「奔豚」。

人們通常認為人體內的結塊是由氣所致,然而丹溪先生指出,這些結塊是有形的物質,並非單純由氣形成,而是由痰和食物殘渣累積,以及死血所構成。如果這些結塊在身體中間,那它們就是痰飲;若在身體右側,則是食物積滯;而在左側,則是死血。對於婦女來說,腹部的結塊多是由於死血所致。那些固定不動的結塊被稱為「癥」,能夠移動的則叫作「瘕」。

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軟化或削減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結塊,主要通過調節氣機和化解痰濕。潰堅湯是一種常用的治療方式。如果左側肋骨下有結塊(這裡的「左」「右」兩個字可能弄反了),可以加入青皮;右側肋骨下有結塊,應添加莪朮;若是肉類食物造成的結塊,則需加入用薑炒過的黃連;因食物積滯形成的結塊,可加入神麯;如果是痰引起的結塊,應添加海蛤和瓜蔞,並去除山楂;對於飽脹感,則要加入萊菔子和檳榔,同時去掉白朮;血塊的問題,需加入桃仁、紅花和肉桂,但要避免使用半夏;體型消瘦的人,則可適量加入人參。另外,還可以輔以潰堅丸服用,並在外用琥珀膏或三聖膏進行局部敷貼。

2. 五勞六極皆緣火爍乎天真

五勞應五臟。如運神機,則勞心,盡力謀慮則勞肝,意外過里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矜持志節則勞腎。六極應六腑。血極則面枯咽腫,發墮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爪黯甲痛;肉極則體瘦肉削,倦怠嗜臥;氣極則喘嗽少氣,皮枯毛焦;骨極則面垢齒浮,腰痠脊痛;精極則目暗耳鳴,遺濁莖弱。

大抵勞怯之人,兮二有此六極,皆因二火無制,煎爍天真,氣血精神,日漸衰弱,不能充養一身,以致病成六極。輕則期年而斃,重則半載而凶,良可嘆者。凡治勞之法,須要辨其何臟之虛,何臟之實,或氣虛,或血虛,或氣熱,或血熱,務必真知灼見,則治之無差。蓋其臟之虛者,診其臟之脈,必虛而細小。

其臟之實者,診其臟之脈,必實而洪大。氣虛者,面白而無神;血虛者,面黑而枯瘦;氣熱者,面紅而光,聲雄而清,病甚於晝,脈浮而數;血熱者,面赤而黯,聲雄而濁,病甚於夜,脈沉而數;氣血俱熱者,病則晝夜俱甚,氣息而津枯。依此辨之,無不的中。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清氣用麥冬、竹葉、銀柴胡、知母之類;涼血用天門冬、生地、胡連、黃柏、枯芩之類;安心神用茯神、遠志、棗仁;壯筋骨用牛膝、杜仲、虎骨;補陽用鹿茸、枸杞、鎖陽、肉蓯蓉、菟絲子;補陰用山藥、牡丹皮、龜板、柏子仁;降相火用知母、黃柏;澀精用山茱萸、龍骨、牡蠣、鹿角霜、赤石脂之類。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此言氣虛之候也。東垣宗其說,發補中益氣之論,卓在千古。朱丹溪從而廣之,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之勞心好色,內損腎元者,多屬真陰虧損,宜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補其陰而火自降,此又以血虛為言也。後人論補氣者,則宗東垣;論補血者,則宗丹溪。

且曰: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其說至為有理。然而陽虛易補,陰虛難療,治虛損者當就其陰血未枯之時,而早補之;患虛損者當就其真陰未槁之時,而調養之。庶乎其可也。今照葛仙翁《十藥神書》例,附於後,以便觀覽。

虛勞不服參、耆,為不受補者,死;勞嗽聲啞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久瀉者,死;大肉去者,死;吐血淺紅色,似肉似肺,為之咳白血,必死;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謂從肺病而至腎也;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謂從腎病而至肺也。久而嗽血,咽痛無聲,為自下傳上;不嗽不痛,久而溺濁,脫精泄瀉,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久病脈沉細數者,死;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日涼夜熱者,死;脈急者,三年內,死;脈代者,三月內,死。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為正虛邪盛,必死。骨蒸,乾咳聲啞,寒熱似瘧者,必死。

白話文:

這個章節的大意是關於中醫理論中"五勞六極"的概念,描述了身體過度勞累和氣血虛耗導致的健康問題,以及如何根據不同臟腑的虛實狀態來治療這些病症。

五勞指的是與五臟相關的過度勞累:

  • 過度思考會勞心,影響心臟。
  • 深思熟慮和策劃會勞肝,影響肝臟。
  • 無節制的飲食會勞脾,影響脾臟。
  • 過度擔憂會勞肺,影響肺臟。
  • 堅守意志和節操會勞腎,影響腎臟。

六極指的是六腑氣血虛耗到極點的症狀:

  • 血液虛弱會導致面色枯黃,咽喉腫脹,掉髮健忘。
  • 筋絡虛弱會引起肌肉抽搐,指甲變暗疼痛。
  • 肉體虛弱會使身體消瘦,肌肉削薄,容易疲倦嗜睡。
  • 氣息虛弱會造成喘息咳嗽,皮膚乾燥毛髮枯萎。
  • 骨骼虛弱會導致面部污垢,牙齒鬆動,腰痠背痛。
  • 精華虛弱會出現視力模糊,耳鳴,精液流失,生殖器功能減弱。

對於勞損虛弱的人來說,這些六極的症狀都是因為身體內的兩種"火"(即體內的熱能)失去控制,消耗了生命的本源(天真),使得氣血精神逐漸衰弱,無法滋養全身,進而形成六極的病態。病情輕微可能一年內死亡,嚴重的半年就會致命,令人感嘆。

治療勞損的方法需要辨別是哪個臟腑虛弱或實滿,或者氣虛血虛,氣熱血熱,必須有明確的診斷才能正確治療。例如,臟腑虛弱時,脈象會變得虛弱細小;臟腑實滿時,脈象會變得強大洪大。氣虛者面色蒼白無神,血虛者面色晦暗消瘦,氣熱者面色紅潤聲音洪亮,血熱者面色深紅聲音渾厚。根據這些特徵,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劑治療,如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文中還列舉了一些常用的中藥,如清氣用麥冬、竹葉、銀柴胡、知母;涼血用天門冬、生地、胡連、黃柏、枯芩;安心神用茯神、遠志、棗仁;壯筋骨用牛膝、杜仲、虎骨;補陽用鹿茸、枸杞、鎖陽、肉蓯蓉、菟絲子;補陰用山藥、牡丹皮、龜板、柏子仁;降相火用知母、黃柏;澀精用山茱萸、龍骨、牡蠣、鹿角霜、赤石脂等。

此外,文章還提到陰虛導致內熱的問題,並指出這是因為勞累疲憊、體力衰退、脾胃功能不佳,導致上焦不暢、下焦不通,胃氣熱盛,熱氣燻蒸胸中所致。東垣學派認為補中益氣對此有益,朱丹溪進一步發展,認為陽氣常有餘而陰氣常不足,過度勞心好色會損害腎臟,屬於真陰虧損,宜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補陰降火。後人討論補氣時遵循東垣學派,討論補血時遵循丹溪學派。

文章最後強調陰虛比陽虛更難治療,應在陰血未完全枯竭時及早補充,並且提到一些危重病人的死兆,如不服用人參、黃耆的虛勞者,聲音嘶啞的勞嗽者,不能側睡者,長期腹瀉者,肌肉大量消瘦者,吐血色淺紅似肉或肺組織,咳嗽帶白沫血者,肺部疾病導致骨骼萎縮無法起牀者,腎臟疾病導致皮膚收縮毛髮脫落者,長期血痰咽喉痛無聲者,尿濁精液流失者,均是死亡的徵兆。長期患病脈搏細弱快速者,骨肉分離、聲音散亂、嘔血、性功能失調、日夜溫差大者,脈搏急促者三年內死亡,脈搏不規則者三個月內死亡。左手脈搏細弱,右手脈搏浮大緊急,表示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必死無疑。高燒乾咳聲音嘶啞,有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現象,也是死亡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