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氣留於咽嗌者為噎;氣滯於胸膈者為膈;食入而反出者,謂之翻胃。其因七情過傷,飲食失節,食因氣逆,而食不下降、氣因食阻,而氣不運化,氣食痰涎,互相凝結,留於咽膈,妨礙飲食而為痞,為痛,為噯氣,為咽酸,為噎膈,為嘔吐,翻胃之症也。丹溪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症若不早治,為難愈之候也。
初起者,以安中調氣丸,或枳朮丸治之。又曰:翻胃大率有四: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熱。脈緩無力為氣虛,脈數無力為血虛,脈滑數為有痰,脈洪數為有熱。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為主。
如氣虛肥白之人,加人參、白朮。如血虛瘦弱之人,四物湯加杏仁、紅花。如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芩、連、瓜蔞、桔梗。如飲酒人,加盧尿、砂糖。如因七情鬱結,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脾不磨者,加神麯、麥芽,以助化之。如大便燥結者,加酒蒸大黃、桃仁潤之。
噎膈仙方、九伯餅,皆經驗者也。大抵咽膈病,血液枯燥,胃脘乾槁,難服丸藥,宜煎膏服之。凡翻胃口中吐沫,糞如羊尿者,不治。年過五十者,難醫。脈沉數者,死。最忌辛香燥熱之藥,煎爍血液,則胃脘乾槁,是促之死耳。
白話文:
當氣體停留在咽喉部位,會導致噎的症狀;當氣體滯留在胸口和膈肌之間,會形成膈的問題;食物吞下後再反出來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翻胃。這些症狀多由情緒過度波動、飲食沒有節制引起,食物因為氣逆而無法順利下行,氣體又因食物阻塞而無法正常運轉,氣、食、痰液相互結合成塊,停留在咽喉和膈肌之間,影響飲食進食,造成脹滿、疼痛、打嗝、喉嚨酸澀、噎膈、嘔吐、以及翻胃等症狀。丹溪先生說:先有氣結成積,再由積聚成痰,痰又夾雜瘀血,最終形成固結的病竈,此病如果不及早治療,將會成為難以治癒的疾病。
剛開始發病時,可用安中調氣丸,或者枳朮丸來治療。又說:翻胃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氣虛型、血虛型、痰濕型、熱型。脈搏緩慢無力顯示氣虛,脈搏快速無力顯示血虛,脈搏滑且快速表示有痰,脈搏洪大且快速顯示有熱。通常使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竹瀝、童便、韭汁作為基本治療方案。
對於氣虛且體態肥胖的人,可以添加人參、白朮。對於血虛且體態瘦弱的人,可以在四物湯基礎上加杏仁、紅花。對於胸中感覺熱悶的人,可加入土炒黃芩、黃連、瓜蔞、桔梗。對於經常喝酒的人,可添加盧尿、砂糖。對於因情緒鬱結引起的人,可以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對於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加神麯、麥芽,以幫助消化。對於大便乾燥結實的人,可以添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腸通便。
噎膈仙方、九伯餅,都是經過實踐驗證有效的藥方。基本上,咽喉和膈肌的病症,由於血液和胃液乾涸,服用丸藥較難吸收,更適合煎煮成膏狀服用。凡是翻胃且口中吐沫,排泄物如羊尿般的人,很難治療。年齡超過五十歲的人,治療難度更大。脈搏沉且快速的人,預後不佳。最應該避免辛辣、香料和燥熱的藥物,這類藥物會消耗體內的血液和胃液,導致胃部乾燥,加速病情惡化。
2. 梅核氣(附)
梅核氣者,痰氣窒塞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狀如梅核,此因濕熱內郁,痰氣凝結,治宜開鬱順氣消痰,加味二陳主之。一方用韭汁一杯,薑汁半杯,和勻細細溫服,得下漸加之。
白話文:
梅核氣這種症狀,指的是有如痰氣般的物質堵塞在咽喉部位,想咳出來卻又咳不出,想要吞下去又吞不下去,感覺就像是喉嚨裡卡了一顆梅子核。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過重,導致痰氣凝結所致。治療上應著重於開解鬱悶、順暢氣機並消除痰濕,可使用加味二陳湯為主進行治療。
另外有一個方法,是使用一杯韭菜汁,加上半杯薑汁,混合均勻後慢慢溫熱服用,如果排泄順利可以逐漸增加份量。
3. 喘急有虛有實(有六種)
喘者,上氣急促,不能平息之謂也。喉中有聲,如水雞鳴者,又謂之哮也。大率暴病發喘,謂之實;久病發喘,謂之虛。脈滑而四肢暖者可治,脈澀而四肢寒者難醫。丹溪曰:有痰喘,有火喘,有陰虛而喘,有氣虛而喘,有感寒而喘,有傷水而喘。原夫喘動便有痰聲者,痰也。
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者,火也。氣從臍下起,直衝清道而上者,陰虛也。呼吸短而無痰聲者,氣虛也。惡寒發熱,脈浮緊者,感寒也。胸中漉漉,怔忡而喘者,水停心下也。
痰吐,用瓜蔞枳實湯,火喘,用清肺飲,加蘇子、沉香、貝母,或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陰虛喘,用滋陰降火湯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皮、竹瀝;氣虛喘,用四君子湯加蘇子、沉香、陳皮、當歸、薑、棗;寒喘用五虎湯;水喘用元武散;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除病根。大抵患病至於發喘,亦為惡候,未易治也。
喘急隨絕者,用人參二錢,不去衣,胡桃肉二枚,水煎有效。
白話文:
[對於喘急的情況,可能源自虛弱也可能來自實證(總共有六種狀況)]
喘,是指呼吸急促,無法平穩呼吸的情況。若喉嚨中有聲音,如同水雞啼鳴,這種現象稱為哮。通常,突然發病導致喘息的,被視為實證;長期病痛導致喘息的,則被視為虛證。如果脈象圓滑且四肢溫暖,這類病症是可以治療的;反之,如果脈象滯澀且四肢冰冷,這類病症就較難醫治。
丹溪先生指出:有因痰多導致的喘息,有因火氣旺盛導致的喘息,有因陰虛導致的喘息,有因氣虛導致的喘息,有因感受寒氣導致的喘息,也有因飲水過多導致的喘息。如果喘息時伴有痰音,那就是痰喘。
如果喘息時時好時壞,吃東西後會減輕,但吃完後又開始喘,那就是火喘。如果感覺氣從肚臍下升起,直衝上來,那可能是陰虛導致的喘息。如果呼吸短促,但沒有痰音,那可能是氣虛導致的喘息。如果感到怕冷、發燒,脈搏浮緊,那可能是感受寒氣導致的喘息。如果胸口有水聲,心跳加速並伴隨喘息,那可能是心下有水停留導致的喘息。
對於痰喘,可以使用瓜蔞枳實湯;對於火喘,可以使用清肺飲,加入蘇子、沉香、貝母,或者使用白虎湯加上瓜蔞仁、枳殼、黃芩;對於陰虛導致的喘息,可以使用滋陰降火湯,加上蘇子、沉香、杏仁、桑皮、竹瀝;對於氣虛導致的喘息,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蘇子、沉香、陳皮、當歸、薑、棗;對於寒喘,可以使用五虎湯;對於水喘,可以使用元武散;對於痰火導致的咳嗽和喘息,經常服用玉露霜,可以根除病因。總的來說,當病情發展到喘息的地步,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不易治療。
如果喘息急促至快要斷氣,可以使用兩錢的人參(不要去皮),加上兩個核桃肉,用水煎煮,會有療效。]
4. 喘脹相因(附 有二種)
喘與脹相同,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脹,脹則必喘,須要識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處,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以小便之行,由於肺金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也。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治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
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分別脾肺二症,故為發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喘」和「脹」兩種病症相互影響的關係,並指出兩者常伴隨小便不順的問題。文中提到,喘息和腹部脹大通常同時出現,喘息會導致腹部脹大,腹部脹大也會引起喘息,重要的是辨別兩者出現的先後順序。如果先喘息後腹部脹大,主要問題在肺部;反之,如果先腹部脹大後喘息,主要問題在脾臟。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部負責水分的下降和輸送,主管皮膚的水分調節。根據古籍記載,肺部統領全身的血液循環,調節水分運行,將水分下傳至膀胱。膀胱是身體儲存津液的地方,當氣體轉化,才能使水分排出。因此,小便的正常排泄,取決於肺部將水分下降並轉化的能力。
當肺部受到侵害,引發喘息,肺部就無法執行下降功能,所以小便量逐漸減少,最終導致水分滲透皮膚產生浮腫。這種情況下,喘息是根本原因,腹部脹大是表面症狀。治療應以清除肺部異常、降低肺氣為主,輔以利尿治療。
脾臟厭惡濕氣,主管肌肉,脾臟能抑制水分過剩。若脾臟受損,無法控制水分,水分就會亂跑,浸潤肌肉,水分向上擴散,反而侵害肺部,肺部氣體無法下降,產生喘息。這種情況下,腹部脹大是根本原因,喘息是表面症狀。
治療應以強化脾臟和利尿為主,輔以清理肺部。若肺部疾病使用乾燥脾臟的藥物,脾臟會更寒,腹部脹大的情況會更嚴重。現代治療喘息和腹部脹大的方法,只知道強化脾臟和利尿,卻未區分肺部和脾臟的病症,因此在此提出解釋。
5. 痙痓有陽有陰(有二種)
痙者,勁也。痓者,翅也。其症頸項強直,腰背反張,如鳥之張翅,故名痙痓也。一屬外感,一屬內傷。外感者,風寒濕氣,客於太陽,傷其大筋,筋牽而急,攻令痓也。然得之風濕者,今人有汗不惡寒,名曰柔痙,得之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俱以小續命湯治之,但有汗者去麻黃。
內傷者或因發汗過多,或因失血大甚,筋無血養,則筋急而牽,故令百節強直。十全大補湯主之。
白話文:
[痙瘲有陽有陰(有兩種類型)]
所謂痙,指的是肌肉緊繃。而痓,象徵著翅膀張開。這種病症的特徵是頸部和背部僵硬直挺,腰部後弓,就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因此被稱為痙痓。痙痓可分為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以及由內在因素導致的兩種。
外在因素引發的痙痓,是由風、寒、濕三種氣候條件侵入太陽經脈,損傷主要的肌肉組織,造成肌肉緊繃收縮,進而導致痙瘲的發生。然而,如果是由風濕所引發,患者會出汗但不畏寒,這種情況被稱為柔痙;若是由寒冷所致,患者會不出汗且畏寒,這時被稱為剛痙。對於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小續命湯進行治療,但是對會出汗的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麻黃。
而由內在因素引發的痙痓,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或大量失血,導致肌肉缺乏血液滋養,肌肉因此緊繃收縮,造成全身關節僵硬。對於這種情況,十全大補湯是適用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