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中風辨

凡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皆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歪斜搐搦,或偏枯之症為異。就諸類症之中,惟中氣與中風尤相似。但中氣身冷脈沉,無痰涎;中風身溫脈浮,有痰涎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它談到各種狀況如中暑、受寒、濕氣過重、痰厥、氣厥、食物導致的昏厥、熱厥、以及虛弱導致的暈眩,這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會突然倒下且無法說話。然而,只有中風會伴隨著口眼歪斜、抽搐或半身不遂的特徵,這可以作為區別。

在所有類似的情況中,唯有中氣不足和中風最為相似。但是,兩者仍可從幾個方面加以區分:中氣不足的人身體會感到冰冷且脈搏微弱,而且不會有痰液;而中風的人則身體溫暖脈搏浮動,且伴有痰液的產生。

2. 真中類中辨

真中風者,中於太陽,則與傷寒外感傳經相符。若中血脈,必有偏枯歪斜之症。中臟雖為在裡,亦必兼有經絡偏枯之症。若類中者,寒則厥冷,嘔瀉而暴痛也。暑則亦日中,行而卒倒也。濕則痰涎壅盛而閉塞也。火則面赤煩渴,唇燥而便閉也。食則因於過飽而胸脹滿悶也。氣則因於盛怒而閉塞無音也。

惡則因於登塚入廟,冷屋棲遲,而卒然頭面青黯也。虛則面色㿠白,鼻息輕微也。見症各殊,與真中之偏枯歪斜,自是不同其間,或有相同者,乃真中類中相兼也。必須一一辨明,察其多寡,兼併之處,辨其標本緩急之情,審度得宜,用古人經驗良方,隨手而起矣。

白話文:

真正的中風,如果影響到太陽經,那麼其症狀會與感冒的外感傳經相似。如果影響到血脈,必定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狀。若中風影響到臟腑,雖然病位在內,但也一定伴有經絡和半身不遂的症狀。

如果是類似中風的情況,受寒則會手足冰冷,嘔吐腹瀉且突然劇烈疼痛。受暑則會在日中時分,行走中突然倒下。受濕則會痰多壅塞,呼吸困難。受火則會臉色紅潤,煩躁口渴,嘴脣乾燥,且大便祕結。受食則會因為過飽導致胸脹滿悶。受氣則會因為極度生氣導致聲音沙啞,呼吸困難。

受邪則會因為進入墳地、廟宇,或是待在陰冷的房子,突然頭臉色青暗。虛弱則會面色蒼白,呼吸微弱。各種症狀各有不同,與真正中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自然不同。但其中也可能有相似的症狀,那就是真正的中風與類似中風的混合情況。

我們必須一一辨別清楚,觀察其主要和次要的症狀,找出病因的先後和輕重,恰當地評估病情,使用古人的有效經驗方,就能順利治療了。

3. 閉證脫證辨

凡卒僕暴厥,須分閉脫。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證,其症易治。如口開鼾睡,小便自遺,即是脫證,其症難治。閉者,邪氣閉塞於外,元氣猶然在內,但與開關利氣。熱閉,牛黃丸(牛黃丸:牛黃、辰砂、梔子、黃芩、黃連、玉金)。冷閉,橘半薑汁湯。其熱閉極盛,胸滿便結者,或用三化湯以攻之(三化湯:厚朴、枳實、川軍、羌活)。

脫者,元氣泄於外,邪氣溷於內,口張心絕,眼合肝絕,手撒脾絕,聲如鼾睡肺絕,遺屎腎絕,更有髮直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出如珠,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雖與峻補,而臟已傷殘矣。諸症皆然,不獨中風也。

白話文:

[區別閉證與脫證]

凡是突然昏倒,必須要分辨是閉證還是脫證。如果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這就是閉證,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相反,如果嘴張開像打呼嚕一樣睡覺,小便失禁,這就是脫證,這種情況較難治療。閉證是因為邪氣在外堵塞,但體內的元氣還存在,只需使用能開通氣機的藥物。如果是熱閉,可用牛黃丸(成分有牛黃、辰砂、梔子、黃芩、黃連、玉金)。若是冷閉,可用橘半薑汁湯。

脫證是因為元氣從體內流失,邪氣在體內混亂,嘴巴張開表示心臟衰竭,眼睛閉合表示肝臟衰竭,手撒開表示脾臟衰竭,呼吸像打鼾表示肺部衰竭,大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此外,如果出現頭髮直立、搖頭、臉色紅得像化了妝、汗如雨下等症狀,此時需使用理中湯再加入大量的人參,以溫補元氣。如果寒痰阻塞,可使用三生飲再加入人參來灌服,即使給予強烈的補藥,但臟器可能已經受到損傷。這些症狀不只是中風才會出現,其他的疾病也可能出現。

以上是對閉證和脫證的區別及治療方式的描述。

4. 中風不語辨

不語,有心、脾、腎三經之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經不語,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視搖頭等症。蓋心不受邪,受邪則殆,此敗症也。若胞絡受邪,則時昏時醒,或時自喜笑。若脾經不語,則人事明白,或唇緩,或口角流涎,語言蹇澀。若腎經不語,則腰或痿痹,或耳聾遺屎,此為辨。

又有風寒客於會厭,亦令不語,不過喊風聲啞之屬,口能收,舌能轉,樞機皆利,但不發音耳。

白話文:

[對於中風後無法說話的辨識]

無法說話的情況,可由心、脾、腎三個臟腑的異常引起。心臟是主宰身體各部位的主管,精神意識由此產生。如果心臟相關的經絡出了問題導致無法說話,病人通常會昏迷不清,甚至可能伴有直視和搖頭等症狀。因為心臟不應受到邪氣的侵犯,一旦受侵,病情就非常危急,這是一種惡化的徵兆。但如果只是心臟周圍的胞絡受邪氣影響,那麼患者可能會時而清醒時而混亂,或者無緣無故地歡笑。

如果無法說話是由脾臟的經絡問題引起的,那麼患者的意識通常是清楚的,可能伴隨嘴脣無力,口角流口水,或者說話含糊不清的症狀。

如果是由腎臟的經絡問題引發的無法說話,那可能會出現腰部乏力或麻痹,或者耳聾、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另外,如果風寒入侵會厭(喉嚨的一部分),也會造成無法說話,但這種情況下,病人只是聲音沙啞,無法發聲,嘴巴可以閉合,舌頭也能活動自如,只是不能發出聲音罷了。

5.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無苔膜。內熱生風,鼻流濁涕,咳嗽稠痰,舌有紅點,其餘諸症則相似也。

白話文:

【對於感冒和燥熱的區別】

如果是被外界的風邪所侵襲,會出現鼻子流清水樣的鼻涕,咳嗽時咳出的是清澈的痰,舌頭上沒有苔膜。

但如果是體內熱氣過盛引發的情況,則鼻涕會變得濃稠且混濁,咳嗽時咳出的痰也會較為粘稠,而且舌頭上可能會出現紅點。除此之外,其它的症狀兩者間大致是相似的。

6. 傷風傷寒辨

風循經絡,亦有六經傳變,其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之中,則恆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又傷風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者,無汗而手足微冷。傷風在裡,肺熱而皮膚髮疹(即是風溫症);傷寒在裡,胃熱而肌肉發斑,皆各異也。

白話文:

【風邪與寒邪的區別】

風邪沿著經絡傳導,同樣會有六經的傳變過程,剛開始時,頭痛和身體發熱的症狀與寒邪侵襲相同。但是風邪感染會讓人鼻塞、流鼻涕,而且常感覺到怕風,即便待在暖和的房間裡,這種狀況還是不會改善;而寒邪感染的人則會感到極度的寒冷,即使靠近火爐,還是覺得冷。

再來,風邪在體表的反應是會出汗,同時手腳可能有些許煩躁感;寒邪在體表的反應則是不出汗,並且手腳可能會略微冰冷。當風邪深入體內,會導致肺部發熱,進而使皮膚出現紅疹,這就是所謂的風溫症;寒邪深入體內,則會讓胃部發熱,並使肌肉上出現紅斑,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7. 外感陰毒辨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此中寒稍輕,如被杖,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鱉甲湯,雄黃蜀椒主之。

白話文:

「所謂的陰毒,是人體受到自然界中的惡劣、有害氣息影響,這些氣息進入人體的三陰經脈,從而形成疾病。這種情況比一般的受寒稍微輕一些,病人會感覺像是被人打了一頓,出現手腳冰冷、呼吸短促、氣喘等症狀,如果在四五天內得到治療,病情還可以控制,但若拖到六七天後才治療,就可能難以治癒了。對於這種病症,應該使用能發汗解表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升麻鱉甲湯,主要成分包括雄黃和蜀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