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有二種)
五臟五積,六腑六聚,積屬陰而有定位,聚屬陽而無常形,肝曰肥氣,心曰伏梁,脾曰痞氣,肺曰息奔,腎曰奔豚。世人皆謂人氣塊,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俱是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婦人腹中有塊,俱是死血。不能移動者,曰癥;能移動者,曰瘕。
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潰堅湯治之。如左脅有塊(左右二字疑倒置),加青皮;右脅有塊,加莪朮;肉食成塊,加姜炒黃連;食積成塊,加神麯;痰塊,加海蛤、瓜蔞,去山楂;飽脹,加萊菔子、檳榔,去白朮;血塊加桃仁、紅花、肉桂,去半夏;瘦人加人參少許。另服潰堅丸,外貼琥珀膏,或三聖膏。
白話文:
五臟積聚陰氣,有固定的位置,六腑積聚陽氣,沒有固定的形狀。肝積叫做肥氣,心積叫做伏梁,脾積叫做痞氣,肺積叫做息奔,腎積叫做奔豚。人們都說人體有氣塊,丹溪認為:氣塊是有形狀的物質,氣是無法形成形狀的,都是痰、食積或死血。在身體中間的氣塊是痰飲,在右側的氣塊是食積,在左側的氣塊是死血。婦女腹部有氣塊,都是死血。不能移動的氣塊叫做癥,能移動的氣塊叫做瘕。
治療原則是軟化堅硬的氣塊,消散堅硬的氣塊,以疏通氣血、化痰為主。可以用潰堅湯治療。如果左側肋骨下有氣塊,加青皮;右側肋骨下有氣塊,加莪朮;肉食積聚成氣塊,加姜炒黃連;食積成氣塊,加神麴;痰塊,加海蛤、瓜蔞,去掉山楂;腹脹,加萊菔子、檳榔,去掉白朮;血塊加桃仁、紅花、肉桂,去掉半夏;體瘦的人加少量人參。另外可以服用潰堅丸,外貼琥珀膏或三聖膏。
2. 五勞六極皆緣火爍乎天真
五勞應五臟。如運神機,則勞心,盡力謀慮則勞肝,意外過里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矜持志節則勞腎。六極應六腑。血極則面枯咽腫,發墮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爪黯甲痛;肉極則體瘦肉削,倦怠嗜臥;氣極則喘嗽少氣,皮枯毛焦;骨極則面垢齒浮,腰痠脊痛;精極則目暗耳鳴,遺濁莖弱。
大抵勞怯之人,兮二有此六極,皆因二火無制,煎爍天真,氣血精神,日漸衰弱,不能充養一身,以致病成六極。輕則期年而斃,重則半載而凶,良可嘆者。凡治勞之法,須要辨其何臟之虛,何臟之實,或氣虛,或血虛,或氣熱,或血熱,務必真知灼見,則治之無差。蓋其臟之虛者,診其臟之脈,必虛而細小。
白話文:
五種勞累對應到五個臟器。例如,運行內在的機制,會導致心勞;全力思考和計謀則會使肝勞;意外的壓力會讓脾勞;預測未來的擔憂則會使肺勞;堅持志向和節操則會使腎勞。六種極度的狀態對應到六個腑。血極時,臉部乾枯、咽喉腫脹,頭髮脫落、記憶力減退;筋極時,肌肉緊縮、轉筋,指甲色黯、疼痛;肉極時,身體消瘦、肌肉流失,疲倦嗜睡;氣極時,喘息咳嗽、呼吸困難,皮膚乾裂、毛髮枯焦;骨極時,臉部油膩、牙齒浮動,腰部痠痛、脊椎疼痛;精極時,視力模糊、耳鳴,遺精、性功能減弱。
總的來說,勞累的人往往會出現這六種極度的狀態,這是因為內在的兩種熱力無法控制,不斷煎熬著他們的真元,導致氣血精神逐漸衰弱,無法充養全身,最終形成六極。輕度的情況下,一年內就會死亡;重度的情況下,半年內就可能兇險。實在讓人感歎。對於治療勞累的方法,必須區分是哪個臟器虛弱,哪個臟器過盛,或者氣虛、血虛、氣熱、血熱等具體情況,一定要確診清楚,這樣治療纔不會出錯。對於一個臟器虛弱的情況,診察該臟器的脈象,一定會發現脈象虛細。
其臟之實者,診其臟之脈,必實而洪大。氣虛者,面白而無神;血虛者,面黑而枯瘦;氣熱者,面紅而光,聲雄而清,病甚於晝,脈浮而數;血熱者,面赤而黯,聲雄而濁,病甚於夜,脈沉而數;氣血俱熱者,病則晝夜俱甚,氣息而津枯。依此辨之,無不的中。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清氣用麥冬、竹葉、銀柴胡、知母之類;涼血用天門冬、生地、胡連、黃柏、枯芩之類;安心神用茯神、遠志、棗仁;壯筋骨用牛膝、杜仲、虎骨;補陽用鹿茸、枸杞、鎖陽、肉蓯蓉、菟絲子;補陰用山藥、牡丹皮、龜板、柏子仁;降相火用知母、黃柏;澀精用山茱萸、龍骨、牡蠣、鹿角霜、赤石脂之類。
白話文:
身體內臟充實的人,診脈時脈象一定強勁有力。氣虛的人,臉色蒼白無神;血虛的人,面色黝黑且消瘦;氣熱的人,臉色紅潤發光,聲音洪亮清晰,白天病狀加重,脈象浮而快;血熱的人,臉色發紅且暗淡,聲音洪亮而低沉,晚上病狀加重,脈象沉而快;氣血都熱的人,白天晚上病狀都嚴重,呼吸急促,津液枯竭。根據這些判斷,沒有不準確的。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血虛,可以用四物湯;氣血都虛,可以用八珍湯。
清熱可以用麥冬、竹葉、銀柴胡、知母等;涼血可以用天門冬、生地、胡連、黃柏、枯芩等;安神可以用茯神、遠志、棗仁;壯筋骨可以用牛膝、杜仲、虎骨;補陽可以用鹿茸、枸杞、鎖陽、肉蓯蓉、菟絲子;補陰可以用山藥、牡丹皮、龜板、柏子仁;降相火可以用知母、黃柏;澀精可以用山茱萸、龍骨、牡蠣、鹿角霜、赤石脂等。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此言氣虛之候也。東垣宗其說,發補中益氣之論,卓在千古。朱丹溪從而廣之,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之勞心好色,內損腎元者,多屬真陰虧損,宜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補其陰而火自降,此又以血虛為言也。後人論補氣者,則宗東垣;論補血者,則宗丹溪。
且曰: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其說至為有理。然而陽虛易補,陰虛難療,治虛損者當就其陰血未枯之時,而早補之;患虛損者當就其真陰未槁之時,而調養之。庶乎其可也。今照葛仙翁《十藥神書》例,附於後,以便觀覽。
白話文:
帝問:陰虛會引發內熱,該如何處理?岐伯答:這是因為過度勞累,使得身體和氣力都變弱了,糧食的營養吸收不足,上焦不能正常運行,下脘部位不通暢,胃部熱氣上沖,造成內熱。這就是氣虛的表現。東垣根據這個理論,提出補中益氣的論點,這一見解獨到,千古以來被認為是卓越的。朱丹溪在此基礎上擴展了觀點,認為陽氣通常有餘,而陰氣常常不足,人們因勞心或喜好色慾而傷害腎臟的,大多屬於真正的陰虛,應使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來補充陰液,使火氣自然下降,這是在談論血虛的情況。後來對於補氣的人,他們遵循東垣的理論;對於補血的人,他們則遵循丹溪的理論。
而且還提到:水是天一的本源,土是萬物的母親,這個理論非常有道理。然而,補充陽氣比較容易,補充陰氣則比較困難。治療虛損的人應該在陰血尚未枯竭的時候及早進行補充,而患病的人也應該在真正陰虛尚未完全枯竭的時候進行調養,這樣纔可能有效。現在按照葛仙翁《十藥神書》的模式,將補充陰氣的方法附錄在後面,以便觀察和參考。
虛勞不服參、耆,為不受補者,死;勞嗽聲啞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久瀉者,死;大肉去者,死;吐血淺紅色,似肉似肺,為之咳白血,必死;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謂從肺病而至腎也;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謂從腎病而至肺也。久而嗽血,咽痛無聲,為自下傳上;不嗽不痛,久而溺濁,脫精泄瀉,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久病脈沉細數者,死;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日涼夜熱者,死;脈急者,三年內,死;脈代者,三月內,死。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為正虛邪盛,必死。骨蒸,乾咳聲啞,寒熱似瘧者,必死。
白話文:
虛弱的人不能吃人參和黃耆,因為無法吸收補品,就會死亡;勞累咳嗽聲音沙啞的人,也會死亡;一邊身體無法入睡的人,也會死亡;長期腹瀉的人,也會死亡;身體消瘦,肌肉消失的人,也會死亡;吐血呈淺紅色,像肉又像肺,稱為咳白血,必定會死亡;從上往下,骨骼痿縮,無法下床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肺病導致腎臟受損;從下往上,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的人,也會死亡,這是因為腎臟病導致肺部受損。長期咳嗽吐血,咽喉疼痛無聲,屬於從下往上傳的病症;不咳嗽不疼痛,長期小便混濁,精氣外泄,腹瀉,屬於從上往下傳的病症,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久病脈象沉細數的人,會死亡;骨肉分離,聲音嘶啞,嘔血,陽事無力,白天怕冷晚上發熱的人,會死亡;脈象急促的人,三年內會死亡;脈象代脈的人,三個月內會死亡。左手脈象細弱,右手脈象浮大有力,說明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必定會死亡。骨蒸潮熱,乾咳聲音沙啞,寒熱交替如同瘧疾的人,必定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