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氣留於咽嗌者為噎;氣滯於胸膈者為膈;食入而反出者,謂之翻胃。其因七情過傷,飲食失節,食因氣逆,而食不下降、氣因食阻,而氣不運化,氣食痰涎,互相凝結,留於咽膈,妨礙飲食而為痞,為痛,為噯氣,為咽酸,為噎膈,為嘔吐,翻胃之症也。丹溪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症若不早治,為難愈之候也。

初起者,以安中調氣丸,或枳朮丸治之。又曰:翻胃大率有四: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熱。脈緩無力為氣虛,脈數無力為血虛,脈滑數為有痰,脈洪數為有熱。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為主。

白話文:

氣停留在咽喉部位,稱為噎;氣在胸膈處阻塞,稱為膈;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叫做翻胃。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七情過度傷身、飲食不節、食物逆氣而導致食物無法下降,或者氣逆流而導致氣無法運化,氣、食物、痰、涎互相凝結,停留在咽喉和胸膈,妨礙飲食,從而出現痞、痛、噯氣、咽喉發酸、噎膈、嘔吐、翻胃等症狀。丹溪說,從氣積聚開始,就會形成痰,痰又夾雜瘀血,最終形成囊袋,如果這種病症不及早治療,就很難痊癒。

剛開始發病時,可以用安中調氣丸或枳朮丸治療。丹溪還說,翻胃大致分為四種:氣虛、血虛、痰、熱。脈象緩慢無力為氣虛,脈象數而無力為血虛,脈象滑而數為有痰,脈象洪而數為有熱。一般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治療。

如氣虛肥白之人,加人參、白朮。如血虛瘦弱之人,四物湯加杏仁、紅花。如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芩、連、瓜蔞、桔梗。如飲酒人,加盧尿、砂糖。如因七情鬱結,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脾不磨者,加神麯、麥芽,以助化之。如大便燥結者,加酒蒸大黃、桃仁潤之。

白話文:

如果氣虛肥胖的人,可以加人參、白朮。如果血虛瘦弱的人,可以在四物湯中加杏仁、紅花。如果胸中感覺悶熱,可以加土炒芩、連、瓜蔞、桔梗。如果經常喝酒的人,可以加盧尿、砂糖。如果因為七情鬱結,可以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如果脾胃消化不良,可以加神麯、麥芽來幫助消化。如果大便乾燥難以排泄,可以加酒蒸大黃、桃仁來潤腸通便。

噎膈仙方、九伯餅,皆經驗者也。大抵咽膈病,血液枯燥,胃脘乾槁,難服丸藥,宜煎膏服之。凡翻胃口中吐沫,糞如羊尿者,不治。年過五十者,難醫。脈沉數者,死。最忌辛香燥熱之藥,煎爍血液,則胃脘乾槁,是促之死耳。

白話文:

噎膈仙方和九伯餅,都是經過驗證有效的方劑。總體而言,咽膈病症是因為血液乾燥、胃脘枯燥,難以服用丸藥,適合煎膏服用。如果經常嘔吐、糞便像羊尿,就無法治療。超過五十歲的患者,也很難醫治。脈搏沉數者,會死亡。最忌辛香燥熱的藥物,它們會煎灼血液,導致胃脘更加乾燥,加速死亡。

2. 梅核氣(附)

梅核氣者,痰氣窒塞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狀如梅核,此因濕熱內郁,痰氣凝結,治宜開鬱順氣消痰,加味二陳主之。一方用韭汁一杯,薑汁半杯,和勻細細溫服,得下漸加之。

白話文:

梅核氣是指喉嚨間有痰氣堵塞,感覺像是卡在喉嚨裡上不去也下不來,形狀像梅花核一樣。這是因為身體內部溼熱過盛,導致痰氣凝聚在一起所造成的症狀。治療的方法是疏解淤堵、調理氣息並消除痰液,可以使用改良版的「二陳湯」進行治療。另一種方法則是可以服用一杯韭菜汁加上一半杯薑汁,攪拌均勻後慢慢溫暖地喝下去,如果有效果的話再逐漸增加劑量。

3. 喘急有虛有實(有六種)

喘者,上氣急促,不能平息之謂也。喉中有聲,如水雞鳴者,又謂之哮也。大率暴病發喘,謂之實;久病發喘,謂之虛。脈滑而四肢暖者可治,脈澀而四肢寒者難醫。丹溪曰:有痰喘,有火喘,有陰虛而喘,有氣虛而喘,有感寒而喘,有傷水而喘。原夫喘動便有痰聲者,痰也。

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者,火也。氣從臍下起,直衝清道而上者,陰虛也。呼吸短而無痰聲者,氣虛也。惡寒發熱,脈浮緊者,感寒也。胸中漉漉,怔忡而喘者,水停心下也。

痰吐,用瓜蔞枳實湯,火喘,用清肺飲,加蘇子、沉香、貝母,或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陰虛喘,用滋陰降火湯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皮、竹瀝;氣虛喘,用四君子湯加蘇子、沉香、陳皮、當歸、薑、棗;寒喘用五虎湯;水喘用元武散;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除病根。大抵患病至於發喘,亦為惡候,未易治也。

白話文:

喘的病症與治療

喘,是指呼吸急促、無法平息的症狀。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又稱為哮。一般來說,突然發病的喘,屬於實證;而久病導致的喘,屬於虛證。如果脈象滑利,四肢溫暖,則容易治療;如果脈象澀滯,四肢冰冷,則難以醫治。

丹溪先生說:喘病有痰喘、火喘、陰虛喘、氣虛喘、感寒喘、傷水喘等六種。

痰喘:呼吸時帶有痰聲,這是痰引起的。

火喘:呼吸時忽快忽慢,進食後喘息減輕,吃完飯後又加重,這是火引起的。

陰虛喘:氣息從臍下湧起,直衝上咽喉,這是陰虛引起的。

氣虛喘:呼吸短促,沒有痰聲,這是氣虛引起的。

感寒喘:怕冷發熱,脈象浮緊,這是受寒引起的。

傷水喘:胸中漉漉作響,心神不安,伴隨喘息,這是水停在心下引起的。

治療方法

  • 痰喘:服用瓜蔞枳實湯。
  • 火喘:服用清肺飲,加蘇子、沉香、貝母,或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
  • 陰虛喘:服用滋陰降火湯,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皮、竹瀝。
  • 氣虛喘:服用四君子湯,加蘇子、沉香、陳皮、當歸、薑、棗。
  • 寒喘:服用五虎湯。
  • 水喘:服用元武散。
  • 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以消除病根。

總之,患病發展到出現喘息,也是一種嚴重的徵兆,不易治療。

喘急隨絕者,用人參二錢,不去衣,胡桃肉二枚,水煎有效。

白話文:

喘息嚴重且呼吸困難的人,可以使用人參兩錢(約6克),不用去除表面的薄膜,以及兩個核桃果肉,用水煮沸後服用。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4. 喘脹相因(附 有二種)

喘與脹相同,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脹,脹則必喘,須要識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處,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以小便之行,由於肺金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也。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標。治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

白話文:

喘與脹的關係:標本與肺脾

喘與脹,這兩種症狀常常同時出現,說明小便不利。喘一定是先出現脹,脹也一定先出現喘,需要明白這兩者發生的先後順序,才能準確辨別病因。

先喘後脹,主於肺:

肺屬金,主降,外在表現為皮毛。經典記載:「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說:「膀胱者州都之處,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此可知,小便的通暢,靠的是肺金的下降輸化作用。

當肺受邪氣入侵,出現喘息時,肺氣無法下降,導致小便減少,水液停留在體內,溢出皮膚,形成腫脹。這是以喘為本,脹為標。治療應以清熱降氣為主,行水為輔。

先脹後喘,主於脾:

脾屬土,惡濕,外在表現為肌肉,土能剋水。當脾土受損,無法制約水濕時,水液就會四處亂跑,浸漬肌肉,形成腫脹。水液上溢,進而影響肺氣,導致氣機不降,產生喘息。這是以脹為本,喘為標

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分別脾肺二症,故為發明之。

白話文:

治療應該主要強化脾胃、利尿排水,其次再考慮清熱解毒。如果使用乾燥脾胃的藥物來治療肺部疾病,那麼脾胃會變得更虛弱,腹瀉的情況也會更加嚴重。近代治療哮喘和腹部腫脅的人,只知道要強化脾胃、利尿排水,但是沒有區分出脾胃和肺部疾病的症狀,所以我纔要揭露出這個問題。

5. 痙痓有陽有陰(有二種)

痙者,勁也。痓者,翅也。其症頸項強直,腰背反張,如鳥之張翅,故名痙痓也。一屬外感,一屬內傷。外感者,風寒濕氣,客於太陽,傷其大筋,筋牽而急,攻令痓也。然得之風濕者,今人有汗不惡寒,名曰柔痙,得之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俱以小續命湯治之,但有汗者去麻黃。

內傷者或因發汗過多,或因失血大甚,筋無血養,則筋急而牽,故令百節強直。十全大補湯主之。

白話文:

痙,指的是肌肉僵硬;痓,指的是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姿勢。這種病症的症狀是頸項僵直,腰背反弓,就像鳥展開翅膀一樣,因此叫做痙痓。痙痓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外感是因為風寒濕氣入侵太陽經,損傷了大筋,導致筋脈收縮而產生痙痓。其中,風濕引起的痙痓,患者出汗但不畏寒,稱為柔痙;寒氣引起的痙痓,患者不出汗且畏寒,稱為剛痙。無論是柔痙還是剛痙,都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但如果患者出汗,就要去掉麻黃。內傷則可能是由於過度發汗或失血过多,導致筋脈缺乏血液滋養,筋脉收縮而引起全身僵硬。十全大補湯可以治疗这种内伤引起的痙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