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噯氣皆由於痰火
(有三等,治以二陳湯加減)
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任用。有胃寒噯氣,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木香。有婦人噯氣,連噯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即緊,用越鞠丸,效。
白話文:
【打嗝都是因為胃裡有痰和火】
打嗝的情況分為三種,治療上會使用「二陳湯」作為基礎,再依情況增減藥材。
當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痰和火時,我們會使用天南星、半夏、石膏、香附,還有炒過的山梔子,可以做成藥丸或是煎煮來服用,看病人方便哪一種。
如果打嗝是由於胃寒所引起,就會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乾薑、益智仁和木香。
如果是婦女打嗝,連續打十多下才停,打完嗝後會覺得心口舒暢,不打嗝就感覺悶悶的,這種情況使用「越鞠丸」會有效果。
2. 咽酸盡屬乎食停
(有二種,治以平胃散加減)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飲食入胃,脾虛不能運化,鬱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故作酸也。譬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酸矣。治用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山楂、草果、茱萸、黃連、枳朮,燥去濕熱,消化飲食,則不作酸矣。吐清水者,用壁泥炒白朮、蒼朮、陳皮、茯苓、炒滑石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咽喉感到酸澀全是由於食物滯留所致]
有兩種情況,治療時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平胃散的配方。
咽喉感到酸澀,是因為酸水刺激到心臟。反酸,指的是將酸水吐出。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飲食進入胃部後,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食物長時間鬱積,導致濕氣中產生熱度,濕熱相互作用,進而產生酸味。就像食物放在容器中,如果濕熱,就容易變酸。治療上使用平胃散,再加入神麯、麥芽、山楂、草果、茱萸、黃連、枳朮,這些成分能去除濕熱,幫助消化飲食,這樣就不會產生酸味了。如果吐出的是清水,則可使用壁泥炒過的白朮、蒼朮、陳皮、茯苓、炒滑石等量混合,用水煎煮後服用。
3. 嘈雜(附 有三等)
嘈雜者,俗謂之心嘈也。有胃中痰因火動而嘈者,二陳湯加酒炒黃連、山梔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物湯加麥冬、山梔仁、陳皮、烏梅、炒米。有飲食鬱而嘈者,香砂平胃散治之。
白話文:
所說的「嘈雜」,通常就是指心煩意亂的感覺。有種情況是因為胃中的痰受到火氣影響而產生的嘈雜感,這種情況可用二陳湯加上用酒炒過的黃連和山梔仁來調理。
另一種情況是因為心血不足導致的嘈雜感,這時可以用八物湯再加上麥冬、山梔仁、陳皮、烏梅以及炒過的大米來治療。
再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飲食不順暢鬱結所導致的嘈雜感,這種情況則可以使用香砂平胃散來進行治療。
4.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中滿臌脹者,四肢不腫,單腹脹也。有似乎臌,故名臌脹。此症有四:曰氣臌、血臌、食臌、水臌。皆由脾虛不能運化,以致停聚而為脹也。治宜健脾順氣,利水寬中為主,切不可用火毒猛烈之藥,致傷脾胃,病必復來,不可治矣。宜用分消湯加減治之。如腹脹氣急,脅痛面黑者,是氣臌,加沉香、青皮、去白朮。
脅滿小腹脹痛,身上有紅絲血縷者,是血臌,加當歸、赤芍、紅花、丹皮,去白朮、茯苓。噯氣作酸,飽悶臌脹者,是食臌,加山楂、神麯、麥芽、卜子,去白朮、茯苓。惡寒,手足厥冷,瀉去青水者,是水臌,加官桂。胸腹脹滿,有塊如臌者,是痞散皮臌,加山楂、神麯、半夏、青皮、歸尾、玄胡、鱉甲,去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丹溪曰:朝寬暮急者,是血虛;暮寬朝急者,是氣虛;朝暮俱急者,是氣血俱虛。治腫大法,宜寬中行血,利小水,以參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通,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多加利痰藥,隨症加減治之。肥人腹脹,用胃苓湯;瘦人腹脹,用柴芩湯。
二方甚捷。若臍凸肉硬,肚大青筋,足背手掌俱平者,皆不治。脹滿脈弦,脾利於肝,洪數為熱,遲弱為寒,涼則為虛,緊則為實,浮大者生,虛小者危。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中滿臌脹」這種疾病的觀點,指的是患者四肢未見浮腫,但腹部單獨膨脹的情況。這種情況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臌脹」,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氣臌、血臌、食臌和水臌。這些都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導致食物殘留聚積在腹部,進而引起脹大的現象。
治療上,應著重於強健脾臟,順暢氣機,利尿消腫,寬胸理氣。千萬不可使用火毒猛烈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疾病很可能會再度發生,且難以根治。可以使用分消湯進行調理,根據不同情況酌情增減藥物。
如果患者腹部脹大,呼吸困難,肋側疼痛,面色發黑,可能是氣臌,需加入沉香、青皮,並去掉白朮。
如果患者肋側及下腹部脹痛,身體出現紅色血紋,可能是血臌,需加入當歸、赤芍、紅花、丹皮,並去掉白朮、茯苓。
如果患者打嗝帶酸,飽脹不適,可能是食臌,需加入山楂、神麯、麥芽、卜子,並去掉白朮、茯苓。
如果患者畏寒,手腳冰涼,排泄物呈青色,可能是水臌,需加入官桂。
丹溪先生提到,如果早晨病情緩解,晚上病情加重,可能是血虛;如果晚上病情緩解,早晨病情加重,可能是氣虛;如果無論早晚病情都加重,可能是氣血兩虛。治療脹大疾病,應著重於寬胸行血,利尿消腫,以參朮為主藥,蒼朮、陳皮、茯苓為輔藥,黃芩、麥冬為佐藥,用以制約肝臟,再稍微加入厚朴以消除腹脹。如果氣機不順,可以加入木香、木通;如果氣機下陷,可以加入升麻、柴胡以提升氣機;如果血虛,可以加入補血藥物;如果痰多,可以加入化痰藥物,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對於肥胖人士的腹脹,可以使用胃苓湯;對於瘦削人士的腹脹,可以使用柴芩湯。這兩個處方效果非常好。然而,如果患者肚臍突出,腹部肌肉堅硬,腹部膨脹且有青筋暴出,足背和手掌都平貼無力,這些都是病情非常嚴重的表現,很難治療。如果患者脈搏弦緊,可能是脾臟功能過於旺盛,剋制了肝臟;如果脈搏洪大快速,可能代表體內有熱;如果脈搏遲緩無力,可能代表體內有寒;如果脈搏涼,可能代表體質虛弱;如果脈搏緊繃,可能代表病情實證;如果脈搏浮大,代表病情尚有生機;如果脈搏虛弱微小,代表病情危急。
5. 水腫(附)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蓋虛腫之由,皆因脾虛不能運化水穀,肺虛不能通調水道,以致水漬妄行,氾濫於皮膚,而發為浮腫,以手按之,若窟,舉手即滿者是也。身有熱者,水氣在表,治當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裡,治當下之。又云: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腰已下腫者,宜利小便。
兼以順氣和脾,斯為良法。慎不可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猛烈之藥,以攻其虛症,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可治之機矣。夫腫脹有七:曰風腫,曰氣腫,曰水腫,曰血腫,曰瘡腫,曰病後脾虛足腫,曰異鄉人浮腫。風腫者,皮膚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分心氣飲。
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滿,流氣飲。水腫者,腰以上者腫,分心氣飲。腰以下腫,加味五皮飲。血腫者,皮間有血絲紅縷,婦人多有此病,是敗血化為水也,調經散治之。瘡腫者,有瘡頻浴,濕熱太甚而發也,大便燥者,防風通聖散;大便溏者,人參敗毒散。小水不利者,五皮飲不可缺也。
病後脾虛足跗腫者,由中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異鄉人不服水土浮腫者,藿香正氣散。若見大便滑泄,與其唇黑,缺盆平,臍凸起,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男怕足腫),女怕面腫,女從面上腫而下,或脈沉細,皆不可治。
附,臌脹,中滿,蠱脹,水腫,黃腫
面腫,眼腫,足腫,肢腫,陰腫
囊腫,子腫,兒腫
臌脹者,似臌之形,外堅中空,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脹,脾肺之大病也。治當實脾理氣為要,治宜二陳去甘草,加楂、樸、白朮、香附之類。初起者紫蘇、大腹皮,久病者沉香、當歸。
中滿者,中氣之滿悶,當胸之下,胃口之上,一掌之橫,按之不痛,內覺滿塞,而外無形跡,由忿怒太甚,不能發越,鬱結中州,痰涎停結而成也。虛痞不食,大便利;實痞能食,大便閉。虛痞以芍藥、陳皮和之,實痞以厚朴、枳實消之。
蠱脹者,受山嵐瘴氣,或食蛇蟲蠱毒之物,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結為腹滿之症。肚見青紅之紋,治當利其胸胃,去其惡積,則蠱自除,而脹可平,如承氣湯加黃連、甘草、雄黃、檳榔之類。
水腫者,脾虛不能健運,水溢於皮膚,按之多冷,重按多凹。病腫之處,青紅下陷,肌肉如腐,或皮膚出水,起泡濕爛。或射於肺則咳嗽氣急,逆於脾則痰涎不利,宜用實脾利水之藥,如二陳加厚朴、薏仁、白朮、澤瀉之類。
黃腫者,皮膚黃色,四肢怠惰,頭眩體倦,懶於作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頻,食雖善進,不能生力,治當健脾為主,宜二陳加參、朮、黃連、厚朴、香附之類。
面腫者,此氣虛也。蓋面為諸陽之首,陽聚於面,所以耐寒,今面目浮腫,皆因陽之不聚,氣之不行,停滯上焦,壅塞而為腫也。治當清理上焦之氣,使肅清而不濁,通利耳目之竅,使周行而不滯,如枳實、二陳加花粉、元粉、連翹之類。若脾虛者當實填脾,白朮、茯苓、薏仁、山藥;濕腫者當清其濕,蒼朮、厚朴、澤瀉、茵陳;有風者兼驅其風,防風、防己;有寒者可祛其寒,羌活、獨活、消風膈散亦可。
眼腫者,眼泡上下腫也。因脾氣空虛,心事不樂,怒不能越,飲食不進,朝夕致臥,而令眼泡作腫也。治宜清氣健脾之劑,如二陳加歸、朮、青皮、黃連之類。
足腫者,謂腿足俱腫也。有濕熱太盛而作腫者,其色紅,當清濕熱,當歸拈痛湯之類。有脾虛不足而作腫者,其色白,當養脾氣,如參苓白朮散加牛膝、薏仁,有脾虛氣滯而不行者,必有水出,破則難痊,當實脾為要,如參苓白朮散加升麻、澤瀉。有病久而作腫者,其腫下連足趺,皮腫可治,肉腫難醫,當養正健脾,如補中益氣加牛膝、續斷。有久臥而作腫者,此氣不行也,以行氣為要,如二陳加蒼朮、白朮、厚朴、香附。
有久立而作腫者,此氣不順也,以順氣為先,如當歸、續斷、香附、烏藥。
肢腫者,四肢作腫也。蓋四肢者,脾之脈絡也。脾有所郁,氣血不調,以致四肢作腫,大抵滯於血,則痛腫難移;滯於氣,則俯仰不便。行血宜芎歸湯加丹皮、白芷、秦艽、續斷;行氣宜二陳加厚朴、山楂、白朮、黃芩。
陰腫者,男子陽物作腫,婦人陰戶作腫,皆由肝氣之不和,腎氣之不泄,瀉肝補腎可也。治宜黃連、青皮、當歸、芍藥、山楂、柴胡、烏藥、香附。
囊腫者,陰囊作腫也。此因脾濕聚而作腫,宜利水實脾燥濕為要,如蒼、樸、吳茱萸、茴香、青皮、烏藥、山楂、青木香之類。
子腫者,陰子大而生腫,亦肝氣不和也。宜清氣伐肝,如囊腫之藥可用,但腫而紅者,去吳萸,加山梔;腫而冷者,去山梔,加吳萸;偏墜亦能,有用擦囊,以艾葉、川椒,焙燥作囊袋之,其濕自可以卻。
兒腫者,婦人孕子之時,面目身足作腫,此脾虛成孕也,宜以安胎健脾,其腫自退。如四物加白朮、人參、阿膠、香附、黃芩之類。
大抵腫之為證,皆屬於脾,然脾不能行氣,則氣滯而腫,不可專理其氣,而用導泄之藥,不可治其本,及次其末也。丹溪曰:氣虛不補,其何由以行。《經》曰:塞因塞用,正此謂也。治腫之時,即以是求而為法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