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陰症似陽辨
陰證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寒涼,攻熱太過,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症,冷極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見於外,面赤煩躁,欲坐井中,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閉結不通,或自利,小便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痛,狀似陽證,庸醫不識,妄投寒涼之劑,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若沉細遲而微,以通脈四逆湯,倍加參、附以接真陽之氣(從脈舍症法,設或救遲,遂至陰盛陽衰,雖使參附,亦不能救。)
白話文:
在一種情況下,陰證會表現得像陽證,這其實是體內的水份過多,導致類似火熱的現象。可能是因為感冒後病情轉變,或是誤用了寒涼的藥物,過度清熱,如果此人本來就有腎虛的情況,受到寒涼影響,就會轉變成陰證。體內非常寒冷,迫使體內微弱的陽氣向外浮現,因此出現臉紅、煩躁、想坐在冷水裡、身體微微發熱、口渴但又無法喝水、大便祕結或拉肚子、小便顏色淡黃、噁心嘔吐、呼吸急促、語無倫次、喉嚨痛等,這些都像是陽證的症狀,但是不懂醫術的醫生會誤判,再用寒涼的藥物,病人吃了之後就會死亡,這點必須要小心。
如果診斷病人的脈象,發現是沉細遲緩且微弱,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並增加人參和附子的分量,來補充真正的陽氣(這是根據脈象判斷病情的方法,如果救治時間太晚,導致陰氣過盛,陽氣衰退,即使使用人參和附子,也可能無法挽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