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1. 卷之二
2. 醫門八法
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於一,此予數十年來,心領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於八篇中矣。學者誠熟讀而精思之,於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
白話文:
對於疾病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總結為「內傷」與「外感」兩大類;而對於病情的性質描述,則可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這八個字全面概括。至於治療疾病的策略,則涵蓋了「發汗」、「調和」、「瀉下」、「消除」、「催吐」、「清熱」、「溫熱」、「補養」等八種主要方法。因為在任何一種方法中,都能找到其他七種方法的影子;而在這八種方法中,又能衍生出更多的變化。儘管疾病變化萬千,但其治療原則始終歸於這八法之中。這是我在數十年間,通過深刻理解與多次實踐驗證,最終明確並詳細闡述於這八篇文章中的理論。若學者能深入研究,用心揣摩,用於拯救眾生,必將有所裨益。
3. 論汗法
汗者,散也。《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當汗不汗之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寒,身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知法,以致腠理閉塞,營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身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症;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漸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症。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症百出也。
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若夫症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正在心中。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疼,目暈,食入則吐,舌不得舒。
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浯。又少陰症,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蜷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
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額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又壞病虛人,及婦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
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於理中湯(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草)。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芩黃連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症,脈沉細;少陰症,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
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小柴胡湯: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症、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陳皮、升麻、柴胡)。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總而言之,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
挾熱者,皆清涼發汗;挾寒者,皆以溫經發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桂枝、杏仁、甘草、麻黃)。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蘇散(香附、紫蘇、陳皮、甘草)。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里空疏,凡用汗藥,只須對症,不必過重。
予常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可見土地不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曾盡泥其方,隨時隨症,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炘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患者,莫此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症(九味羌活湯潔古解表道劑:羌活、防風、細辛、蒼朮、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生薑、蔥頭)。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太陽一經故也。又柴葛解肌湯(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芍藥、黃芩、白芷、羌活、生薑、大棗、石膏、甘草、桔梗)。乃治春溫夏熱之症,自里連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
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桂枝湯<仲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於暑症而妄行發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益元散:滑石、甘草、硃砂)。
香薷飲(香薷飲:香薷、扁豆、厚朴。)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自汗出者,以桂枝湯和衛營,祛風邪而汗自止。
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炊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白虎湯<仲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大承氣湯:芒硝、枳實、大黃、厚朴)。熱氣退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若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開行之一法。
寒傷營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致汗多亡陽,身瞤動欲僻地者,宜用真武湯真武湯<仲景>:茯苓、白朮、芍藥、附子、生薑)。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症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他少陽症,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水氣症,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
至於虛人自汗、盜汗等症,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屈尋繹,各盡其妙,而後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必得其樂,知發而知斂者,此也。嗟嗟!百病起於風寒,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籲!汗豈易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