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論和法

傷寒在表者可汗,在裡者可下,其在半表半裡者,惟有和之一法也。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誤人者。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少,稟質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併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夫病當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

而或以麻黃桂枝發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裡,則尤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脅痛而吐之,則更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也,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之法,而妄用他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淨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

白話文:

傷寒在表在裡,如何辨證論治

傷寒病如果表症明顯,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病在裡,則可以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但如果病症介於表裡之間,則只有調和的方法才能奏效。張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正是如此。

然而,有些醫生誤以為應該調和時卻不調和,或是不應該調和卻強行調和,都會造成錯誤。甚至有些醫生雖然調和,卻沒有根據寒熱的程度、體質的虛實、臟腑的燥濕、邪氣的兼併來調整用藥,也會造成誤診。這些錯誤都不可不辨別。

比如,病人出現耳聾、脅痛、寒熱往來等症狀時,就應該用柴胡湯來調和解表。

但有些醫生誤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來發汗,這是錯誤的;還有些醫生誤用大黃、芒硝等藥物來攻裡,更屬謬誤。甚至有些醫生因為病人胸悶脅痛,就強行催吐,這更是錯誤的做法。

因為少陽病有三大禁忌,即發汗、催吐、下瀉。不只是這些方法有禁忌,即使不用這些方法,而隨意使用其他藥物,也是無益反而有害。

古人說,少陽膽是清淨之府,沒有出入之門,只有調和一法,柴胡湯最為恰當。

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者為瘧,重者傳入心包,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譫語,諸症叢集,而醫者僅以柴胡湯治之,則病不解。至於內傷勞倦,內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症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

若不辨明症候,切實用藥,而藉此平穩之法,巧為藏拙,誤人非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裡為熱,在半表半裡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亦有偏於表者則寒多,偏於里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

白話文:

第一段

這藥方見解清晰,立法精細,也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當和而和」的道理。然而,也存在著「不當和而和」的情況,例如病邪停留在體表,尚未進入少陽經,卻誤用柴胡,這就如同「引賊入門」,輕則引起瘧疾,重則傳入心包,逐漸發展成神志昏迷、不言不語的狀態。同樣地,病邪已經深入內里,出現口乾舌燥、神志不清、症狀繁雜的情況,醫生卻只用柴胡湯治療,病症就無法消除。至於內傷勞累、飲食不節、氣虛血虛、癰腫瘀血等病症,都會導致寒熱交替,看似瘧疾卻又不像,這些症狀都不是柴胡湯所能治療的。

第二段

如果不能辨明症候,切實用藥,而只是依靠這種平穩的方法,巧妙地掩蓋自己的不足,誤導病人,後果不堪設想,這就是所謂「不當和而和」。然而,也存在著「當和而和」,卻不知道寒熱程度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的邪氣,在體表表現為寒,在內里表現為熱,在半表半里則為寒熱交界處,但也可能偏於體表,則寒氣較多,偏於內里則熱氣較多,用藥必須與之相稱。

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空處,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容,自然得汗而解。蓋由是門入,復由是門出也。

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可太過,而半夏、生薑,皆可用也。

白話文:

第一段

要讓陰陽平和,邪氣才能迅速消解。否則,寒氣過多反而會助長寒氣,熱氣過多也會助長熱氣。藥物如果使用不當,病情反而會加重。這並不是不和諧,而是因為調和時沒有掌握寒熱的適當比例。

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調和了陰陽,卻沒有考慮到體質的虛實,這是為什麼呢?

比方說,外邪入侵,就像賊人剛入門,還沒敢直接闖進廳堂和臥室,而是先窺探廳堂的內部,尋找空隙才趁機進去。所以小柴胡湯中加入人參,就是為了補益正氣,使正氣旺盛,邪氣便無處容身,自然會發汗解表。邪氣從哪裡入侵,就從哪裡出去。

第二段

也有一些情況,表邪失汗,導致腠理緻密,邪氣無法排出,因此傳入少陽經,熱氣逐漸加重。這並不關乎本氣虛弱,所以有些情況下,不用人參,單靠調和就能自癒。

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方法要靈活變通,不可一成不變。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調和了陰陽,卻沒有考慮到臟腑的燥濕,這是為什麼呢?

例如,病在少陽經,但患者口不渴,大便正常,說明津液沒有受損,清潤的藥物就不能過量使用,而半夏、生薑則可以適量使用。

若口大渴,大便漸結,是邪氣將入於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瓜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併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症未罷,是少陽兼表裡邪也,小柴胡中須加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

又如邪在少陽而兼裡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須兼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陽合病,合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併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到極度,大便逐漸變得乾結的情況,這表示邪氣正在進入陰部,體內的津液逐漸減少,此時可以使用辛燥的藥物來清除,而花粉、瓜蔞是一定需要使用的。所謂臟腑之間存在著燥與濕的不同特點,就是指的這種情況。然而,還有一種情況是應該調和卻調和,但並不清楚邪氣的複雜性,這是什麼情況呢?比方說,如果邪氣在少陽經,但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症狀還沒結束,這表示少陽經同時包含了表和裡的邪氣,小柴胡湯中需要加入表藥,張仲景曾經有柴胡加桂枝的例子。

再比如,如果邪氣在少陽經,且伴有裡部熱症,那麼就會出現大便閉塞、胡言亂語、口渴等症狀,小柴胡湯中需要加入裡藥,張仲景曾經有柴胡加芒硝的例子。又或者三陽經共同受病,患者會表現出出汗、臉上油膩、胡言亂語、失禁等症狀,需要用白虎湯來調和解毒。因為三陽經同時受病,必定會影響到胃和大腸,所以使用辛涼的藥物,內清胃腸,外散皮膚,使三經之邪一同消散。這是專門使用清熱藥物來調和的,也就是所謂邪氣有複雜混雜的特點,就是這樣。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和之法變化無窮焉。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瘟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不難應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盡其和之法,將有增氣助邪而益其爭,堅其病者,和云乎哉。

白話文:

由此推論,有清涼且調和的藥性,有溫暖且調和的藥性,有消散且調和的藥性,有補益且調和的藥性,有燥熱且調和的藥性,有滋潤且調和的藥性,有兼顧表證且調和的藥性,有兼顧攻邪且調和的藥性。調和的道理雖然只有一個,但調和的方法卻變化無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能從中推廣應用於溫熱病的治療,瘟疫的處方,以及時行痎瘧的治療,都能輕鬆應手而愈。世人只知道用「和解」二字,卻不能完全理解調和的方法,反而可能加重氣虛,助長邪氣,使病情更加嚴重,這樣算得上是調和嗎?

2. 論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裡,則和之;病在裡,則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又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腎)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胃)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白話文:

瀉下療法是一種攻邪的方法,用來治療內在的病邪。疾病表淺,就用發汗法;疾病半表半里,就用調和法;疾病深入內里,就用瀉下法。但是,也有以下幾種情況會誤用瀉下療法:

  1. 該瀉下而不瀉下,導致誤治。
  2. 不該瀉下而瀉下,導致誤治。
  3. 該瀉下但不能瀉下,卻強行瀉下,導致誤治。
  4. 該瀉下但不能瀉下,又不能不瀉下,瀉下方法不當,導致誤治。
  5. 該瀉下但不知瀉下深淺,不分清是排泄還是積血,不分清藥劑形式,導致誤治。

此外,在各種雜症中,不分清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等病因,就胡亂使用瀉下療法,也會導致誤治。這些都是需要仔細觀察和辨別的。

什麼情況下應該瀉下呢?《傷寒論》中張仲景說:

  1. 腎陰虛證,發病兩三天,口乾舌燥,就要立即瀉下。
  2. 腎陰虛證,發病六七天,腹脹便秘,就要立即瀉下。
  3. 腎陰虛證,腹瀉,脈搏滑數,不想吃東西,按壓腹部心窩處硬,說明有宿食積滯,就要立即瀉下。
  4. 胃熱證,神志不清,不能吃東西,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可以瀉下。
  5. 胃熱證,發燒出汗,就要立即瀉下。
  6. 腎陰虛證,腹瀉清澈的水樣便,顏色呈青色,心窩部位疼痛,口乾,就要立即瀉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症,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症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

況有陰結之症,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症者。若誤下之,變症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症,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白話文:

另外,在一些雜症中,有老年人血氣虧虛導致大便不通的,有產後血虛導致大便不通的,有疾病之後津液流失的,有失血的,還有一些久病不更衣,腹部沒有疼痛,也沒有其他病症的,如果誤用下瀉方法,就會引發很多新的病症。這就是所謂的不應該下瀉,卻錯誤地使用了下瀉方法的情況。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症,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即使可以下瀉,也不能下瀉,這是為什麼呢?有些病症是熱邪入侵,已經可以下瀉治療了,但如果病人腹部臍周圍或上下左右有氣脹,就不能使用下瀉方法。《經》書上說:“如果氣脹在右側,就不能下瀉,下瀉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咽喉乾燥,鼻子乾澀,頭昏眼花,心慌心悸。”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青谷,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漿不入,倦臥身疼,下利日數十行。

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白話文:

氣往上衝的時候,不能瀉下,瀉下會導致手心發熱,身體浮腫,冒汗,很想喝水。氣往下衝的時候,也不能瀉下,瀉下會導致肚子脹,頭暈,吃東西會反胃,胸口堵塞。氣在左側的時候,也不能瀉下,瀉下會導致肚子絞痛,吃不下東西,氣往上衝更厲害,雖然身體發熱,但躺著時很想蜷縮起來。如果喉嚨堵塞,也不能瀉下,瀉下會導致下半身輕上半身重,喝水也喝不下,容易疲倦,身體疼痛,腹瀉一天好幾次。

脈搏微弱、脈搏浮大但按下去沒有力量、脈搏緩慢、呼吸喘不過來胸口發脹、想吐、身體陽氣本來就虛弱、平時胃不好吃不下東西、病中能吃但胃裡沒有食物殘渣、小便清澈、肚子脹了一會兒又恢復原狀的人,都不能瀉下。如果誤用瀉下藥,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併發症。這就是所謂「當瀉下不可瀉下,卻胡亂使用瀉藥害人」的原因。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

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涼膈散:山梔、連翹、黃芩、薄荷、甘草、硝、黃、大柴胡大柴胡湯: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後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護於其中。

白話文:

然而,有些情況下,病人當下必須瀉下,卻又不得不慎重考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體弱虛損之人,脈象細弱,一旦熱邪入侵,就會形成正氣虛弱,邪氣盛行的狀況,這是最難以處理的。古人針對這種情況,發展出許多治療方法,包含:

  • 清熱法: 例如三黃解毒湯,可以清熱解毒。
  • 潤燥法: 例如麻仁梨汁,可以潤燥生津。
  • 導瀉法: 例如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可以導瀉熱毒。
  • 少少微和法: 例如涼膈散、大柴胡湯,可以輕微緩和地清熱解毒。
  • 先補後攻法: 對於脈虛體弱,無法承受攻邪之藥的人,則先以補氣藥物調理,待氣血充足後再用攻邪藥物。
  • 先攻後補法: 先以攻邪藥物驅除熱邪,待熱邪減退後再用補氣藥物。
  • 攻補並行法: 例如以人參湯送服三黃枳朮丸,或用人參、瓜蔞、枳實等藥物,同時攻邪補虛,互不衝突。

這些方法都有其獨特的應用場合,需要根據病人體質和病情進行選擇。在使用峻烈藥物時,也需要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等藥物維持和調節病人體力,避免過於傷正。

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生地。東垣用通幽湯通幽湯:生地、熟地、歸身、桃仁、紅花、升麻、甘草)。

予曾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子、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又曾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經熱邪,不妨借用,豈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

讓邪氣潛藏消散,而正氣安穩牢固,這才不愧是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法。另外,在各種雜症中,便秘是很常見的。治療便秘的藥方可以互相參照。例如,老人、久病之人、產後婦女,都很容易便秘。丹溪先生使用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生地),東垣先生則用通幽湯(生地、熟地、歸身、桃仁、紅花、升麻、甘草)治療便秘。

我曾經將這兩種藥方結合起來,並加入肉蓯蓉、枸杞子、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等,隨機應變,效果顯著。也曾試過在四物湯中加入升麻,再添加滋潤的藥物,來治療老人血枯、多次想去廁所卻無法排便的症狀,效果很好。這些都是以柔順的方法來疏通便秘。

如果病人本身虛弱,即使是傳染性的熱邪入侵,也可以借用這些藥方來治療。千萬不要急於使用峻猛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導致腹瀉不止。雖然說疾病有天命,但也要考慮人為因素。所謂「下之」,要講究方法,這就是道理所在。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治療便秘的方法,強調要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並採用緩和的方法來疏通,避免使用峻猛藥物,以免傷及元氣。

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芒硝、枳實、大黃、厚朴),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瀉心湯(瀉心湯:生薑、乾薑、人參、半夏、黃芩、黃連、甘草、大棗)。痞滿兼燥而未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朴、枳實、大黃。

白話文:

然而,也有一些人,只看眼前病症,不分輕重緩急,不論是積滯還是血瘀,也不管是湯劑還是丸劑,就胡亂用藥,害了病人,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張仲景用大承氣湯,一定要是腹部痞滿,乾燥又實證兼具的病人,才可以使用。如果只是痞滿,但沒有乾燥實證的,張仲景就只用瀉心湯。如果痞滿兼乾燥,但沒有實證的,張仲景就只用小承氣湯。

加羌活名三化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芒硝、甘草、大黃)。除去枳實、厚朴,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症,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加芍藥(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中兼攻裡也。

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柴胡),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又結胸症,項背強,從胸至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丸(大陷胸湯:芒硝、黃連、葶藶、杏仁、甘草)。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小陷胸湯:瓜蔞、甘草、黃連)。

白話文:

加羌活的名為三化湯,去掉芒硝,擔心會傷到下焦的陰血。如果燥邪在下焦,肚子脹滿但程度較輕,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去掉枳實、厚朴,擔心會傷到上焦的陽氣。還有一些太陽傷風的病症,誤用下法導致傳入太陰,而引起腹痛,就要用桂枝加芍藥。如果疼痛厲害,就用桂枝湯加大黃,這是解表同時兼顧攻裡。

另外,如果邪氣從少陽經來,寒熱未退,就要用大柴胡湯,這是和解同時兼顧攻裡。如果是結胸症,脖子和後背僵硬,從胸到肚子硬滿疼痛,手碰不到的,仲景用大陷胸湯丸。如果按壓不痛的,就只用小陷胸湯。

若寒食結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又水結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胸陰陽二症,服藥罔效,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細微欲絕之象。

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症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症,治用五苓散(五苓散:白朮、澤瀉、桂枝、茯苓、豬苓)。

白話文:

如果胸部寒氣凝結,可以用三白散,用溫熱的藥物攻破它。如果胸部有水氣凝結,而且頭部出汗,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水氣停留在脅下,疼痛難忍,可以用十棗湯。總之,無論是寒氣還是水氣導致的胸部凝結,如果服用藥物沒有效果,都可以用枳實理中丸,效果顯著。

《河間三書》中也提到,如果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導致神志昏迷、呼吸困難、脈象遲緩,甚至有快要斷氣的跡象,這時不能用溫熱的藥物,也不能妄自攻下,否則會傷及陰氣,導致死亡。如果既不能攻下也不能用溫熱的藥物,可以用涼膈散和解毒湯,滋養陰氣,退去陽熱,讓積聚的熱氣慢慢散去,使心胸舒暢,脈象也慢慢恢復,這就体现了用藥的深淺次第。

另外,如果太陽病症還沒完全消除,口渴、小便短少澀滯,但大便正常,這是因為小便排泄不暢,可以用五苓散。

又太陽傳來,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湯丸。若蓄血微輕,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則用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甘草、芒硝、大黃、桂枝、桃仁)。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猶為穩當。蓋溺澀症,大便如常。

燥糞症,小便不利。蓄血症,小便自利,大便黑色也,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膀胱,病勢最急,則用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胸惡症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他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於內,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此湯丸之別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導致熱邪侵入膀胱,病人會出現狂躁、小腹脹滿疼痛,但小便順暢的情況,這是因為下焦蓄血的緣故,應該服用抵當湯丸。如果蓄血程度較輕,只有小腹緊縮而不至於脹滿,可以用桃核承氣湯(方劑:甘草、芒硝、大黃、桂枝、桃仁)。或者用生地四物湯,加入酒洗過的半量大黃一起服用,也比較穩妥。

總體而言,小便澀滯的情況,大便通常正常;大便乾燥的情況,小便通常不順暢;而蓄血的情況,小便順暢,大便呈黑色,這就是便溺和蓄血症狀的區分。如果血塊阻塞膀胱,病情十分危急,就應該用抵當湯;病情較輕,就可以用抵當丸。若同時出現結胸的惡性症狀,就用大陷胸湯;病情較輕,則用大陷胸丸。其他針對腸胃的盪滌、推陳致新之法,通常都用湯劑。

古人有句話說:「凡是用下藥來攻邪氣,湯劑比丸散更有效。」因為熱邪入侵內部,用湯液來滌除,能更清淨。這就是湯劑和丸散的不同之處。

然又有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症,腹痛便閉拒按者,因於冷食用見睍丸,因於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滾痰丸:青礞石、上沉香、酒大黃、淡黃芩)。

水腫實症,神佑丸(神佑丸: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蟲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症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症攻下之良法也。近世庸家,不講於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鴆,致令熱症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大可悲耳。

白話文:

然而,在雜症中,不分寒熱、積滯,將痰水、蟲血、癰膿等症狀混淆在一起而誤診的人也不少。這是為什麼呢?

東垣先生治療傷食症,患者腹痛、便秘、拒按,如果是因為吃冷食引起的,就用睍丸;如果是因為吃熱食引起的,就用三黃枳朮丸。如果冷熱互傷,則根據患者所食冷熱的多少,酌情選用兩種丸藥,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又如實熱老痰,可用滾痰丸,方藥為青礞石、上沉香、酒大黃、淡黃芩。

水腫實症,可用神佑丸,方藥為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

蟲積,可用剪紅丸。血積,可用花蕊丹或失笑丸。腸癰,可用牡丹皮散。

根據不同的症狀,立方配藥,各有其適宜的藥物,這是治療雜症攻下法的良方。

近世庸醫不講究醫法,常常把下藥視為畏途,病人也把下藥視為毒藥,導致熱症危急時,醫生袖手旁觀,將病人交給天命,實在令人悲哀!

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穀肉果菜,無往而非補養之物,雖其說未合時宜,而以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願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於壽域,不難矣。

白話文:

昔日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提出三種方法,也就是以下所說的“補法”。補法認為,去除病邪,正氣就會自然恢復。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無一不是補養之物。雖然張子和的說法可能不完全符合當今時代,但以治病攻邪的方法,仍然不可或缺。我希望學習者能夠仰視思考,平心靜氣地觀察,領悟其中的要領,並運用這些方法來救濟病人。如此一來,讓百姓得以長壽,將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