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卷之十
2. 病因賦類方卷下
3. 五勞六極門
4. 葛仙翁十藥神書,程國彭增損方法
甲字號方
止咳嗽為主。予見虛損之成,多由於吐血,吐血之因,多由於咳嗽,咳嗽之原,多起於風寒。仲景云:咳而喘息有音,甚者吐血者,用麻黃湯。東垣師其意,改用麻黃、人參、芍藥湯。可見咳嗽吐血之症,多有因於外感者,不可不察也。予治外感咳嗽,用止嗽散加荊芥、蘇梗以散之。
散後肺虛,即用五味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則用團魚丸解之。虛損漸成,咳嗽不止,乃用紫菀散、月華丸清而補之,此治虛咳之要訣也。
止嗽散
治諸般咳嗽。
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去白,一斤),
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食後臨臥服。初感風寒,生薑湯下。
五味異功散
即四君子加陳皮。
團魚丸
治久咳不止,恐成癆瘵。
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雙仁,各四錢),大團魚(重十二兩以上者,去腸,一個),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渣焙乾為末,用魚骨煮汁一盞,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麥冬湯下,日三服。
海藏紫菀散
潤肺止嗽,並治肺痿。
人參(五分),紫菀,知母(蒸),貝母(去心),桔梗,茯苓,真阿膠(蛤粉炒成珠,各一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三分),
水煎服。
月華丸
滋陰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風熱,殺屍蟲,此陰虛發咳之聖藥也。
天冬(去心,蒸),麥冬(去心、蒸),熟地(九蒸九曬),生地(酒洗),山藥(乳蒸),百部(蒸),沙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真阿膠(各一兩),獺肝,茯苓(乳蒸),廣三七(各五錢),
用白菊花(去蒂)二兩,桑葉(經霜者佳)二兩,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藥稍加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日三服。
乙字號方
止吐血為主。凡血症有陽乘陰者,有陰乘陽者。假如脈數內熱,口舌乾燥,或平素血虛火旺,加以醇酒炙煿之物,此乃熱氣騰沸,迫血妄行,名曰陽乘陰。法當清降,四生丸等主之,吐止後,則用六味地黃丸補之。又如脈息沉遲,口舌清潤,平素體質虛寒,或兼受風冷之氣,此謂天寒地涼,水凝成冰,名曰:陰乘陽。法當溫散,理中湯主之。
凡治血症,不論陰陽,俱以照顧脾胃為收功良策。誠以脾胃者,吉凶之關也。書云自上損下者,一損損於肺,二損損於肝,三損損於脾,過於脾則不可治。自下損上者,一損損於腎,二損損於心,三損損於胃,過於胃則不可治,所謂過於脾胃,吐瀉是也。古人有言,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要安和。
丹溪云:凡血症須用四君子之類以收功,其言深有至理,然而補脾養胃,不專在藥,而在飲食之得宜。難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誠以飲食之補,遠勝於藥耳。世之治損者,亦可恍然悟矣。
白話文:
葛仙翁十藥神書,程國彭增損方法
甲字號方:
主要治療咳嗽。我發現身體虛損,多半是因為吐血,而吐血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咳嗽,咳嗽的根源,多半是風寒引起的。張仲景說:咳嗽伴隨喘息並有聲音,嚴重者會吐血,可用麻黃湯。李東垣沿用其意,改用麻黃、人參、芍藥湯。可見咳嗽吐血的症狀,大多是外感引起的,不可不注意。我治療外感咳嗽,用止嗽散加荊芥、蘇梗來散寒。
咳嗽散寒後若肺氣虛弱,就用五味異功散,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虛弱之中夾雜邪氣,則用團魚丸來治療。虛損逐漸加重,咳嗽不止,就用紫菀散、月華丸來清熱補虛,這是治療虛咳的要訣。
止嗽散:
治療各種咳嗽。
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去白,一斤),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調服,飯後臨睡前服用。初感風寒,用生薑湯送服。
五味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團魚丸:
治療久咳不止,擔心轉為肺癆。
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雙仁,各四錢)、大團魚(重量十二兩以上者,去腸,一個),
將藥材與魚一起煮熟,食用魚肉和湯汁。將藥渣烘乾磨成粉末,用魚骨熬汁一盞,與藥粉混合製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麥冬湯送服,每日三次。
海藏紫菀散:
潤肺止咳,並治療肺痿。
人參(五分)、紫菀、知母(蒸)、貝母(去心)、桔梗、茯苓、真阿膠(蛤粉炒成珠,各一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三分),
水煎服。
月華丸:
滋陰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平喘,護肺平肝,消風熱,殺蟲,這是陰虛咳嗽的良藥。
天冬(去心,蒸)、麥冬(去心,蒸)、熟地(九蒸九曬)、生地(酒洗)、山藥(乳蒸)、百部(蒸)、沙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真阿膠(各一兩)、獺肝、茯苓(乳蒸)、廣三七(各五錢),
用白菊花(去蒂)二兩、桑葉(經霜者佳)二兩,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與藥材混合,稍加煉蜜製成彈子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含服至溶化,每日三次。
乙字號方:
主要治療吐血。所有血症有陽盛陰虛者,有陰盛陽虛者。例如脈搏數而內熱,口乾舌燥,或平素血虛火旺,又食用辛辣醇酒炙烤之物,這是熱氣上沖,迫使血液妄行,稱為陽盛陰虛。應當清熱降火,四生丸等藥物主治,吐血停止後,則用六味地黃丸來補益。又如脈搏沉遲,口舌潤澤,平素體質虛寒,或兼受風寒之氣,這是天寒地冷,水凝結成的冰,稱為陰盛陽虛。應當溫散寒邪,理中湯主治。
所有治療血症,不論陰陽虛實,都應注意調理脾胃,這是收效良策。因為脾胃是吉凶的關鍵。書上說,從上往下損傷,一損傷肺,二損傷肝,三損傷脾,過於損傷脾則不可治療。從下往上損傷,一損傷腎,二損傷心,三損傷胃,過於損傷胃則不可治療,所謂過於損傷脾胃,就是指吐瀉。古人說,不論陰陽虛實與寒熱,都應先調理脾胃使之和諧。
朱丹溪說:所有血症都應用四君子湯之類藥物來收效,他的話很有道理,然而調理脾胃,不在單純依靠藥物,而在於飲食的適宜。難經說:損傷脾胃者,應調理飲食,適應寒熱。確實,飲食的調理遠勝於藥物。治療虛損的人,也可以由此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