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癘風(附)

癘風者,乃惡風沿入臟腑,血肉皆死,內生細蟲,食人脂膏也。第一死人身上蛆,炒乾為末,好酒送下為妙。不可得,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皂、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分為末,煉蜜丸服,神效。一法用桃、柳、桑、楮、槐,五般枝,煎洗俟湯如油出浴。

東坡四神丹,治大風神效,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分丸酒下,腳氣五積散加減。

白話文:

[痲瘋病(附錄)]

所說的痲瘋病,是因邪風侵入內臟,導致血液和肌肉組織壞死,並在體內產生細小的寄生蟲,吞噬人的脂肪和營養物質。首先,取自死人身上的蛆蟲,炒乾後研磨成粉,用好酒送服效果最佳。若無法取得,可使用白花蛇、全蠍、大楓子、益母草、胡麻、牙皁、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當歸、山甲、姜蠶等藥材,等量研磨成末,再以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服用,有神奇療效。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桃樹、柳樹、桑樹、楮樹、槐樹這五種樹木的枝條煎煮後洗浴,待湯水像油一樣浮出時進行沐浴。

蘇東坡的四神丹,治療嚴重的風濕病效果極佳,由羌活、元參、當歸、熟地等份組成,製成藥丸後以酒送服。對於腳氣和五積散的治療,則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適當增減。

2. 破傷風亦有四種治列三經

破傷風症,或為跌打損傷,風邪乘間而客之,或為瘡瘍久不合口,風邪乘隙而襲之;或用熱湯淋洗,或艾火灸之,其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其為症,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脈浮無力,太陽也,汗之而愈。脈長有力,陽明也,下之而愈。

脈緊而弦,少陽也,和解而痊。若傳變入理,則不治矣。破傷風,身體強直,牙關緊急者,用蟬蛻五錢為末,酒調服即效。

白話文:

破傷風這種病症,可能是因為跌倒受傷後,風邪趁機侵入;也可能因為傷口長期未能癒合,風邪從縫隙中入侵;或是使用熱水沖洗,或是用艾火灸燒傷處,那熱水與火的氣息,其實和風邪相差無幾。其病症狀是,冷熱交替發作,嚴重的話會出現口齒咬緊、眼睛斜視、身體僵硬直挺,像弓一樣反彎,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非常可怕。

如果脈象浮弱無力,表示是太陽經的問題,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脈象長且有力,表示是陽明經的問題,可以透過瀉下來治療。

脈象緊且帶弦,表示是少陽經的問題,可以透過調和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病情轉變深入到臟腑裡,就無法治療了。

對於破傷風,身體僵硬,牙關緊閉的情況,可以用五錢的蟬蛻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就能見效。

3. 中暑有動靜之異(二種)

夏至後,病熱為暑。張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予老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曰色暴其肌膚,熱氣入於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宜人參白虎湯治之。中暑之病,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閭巷,驀然鬱熱熏蒸,口吸暑氣,心包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痛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昏不知人,宜香茹飲治之。

或夏月攤曬衣服書冊,乘熱收藏,日後用時,吸其熱氣,卒然心腹疼痛,霍亂吐瀉,亦謂之中暑,亦用香茹湯。夏月有四症,傷寒傷風,脈症五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實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中暑。臨症之際,切要詳明,七劑一差,天淵相隔矣。

白話文:

在夏至過後,因為高溫導致的疾病我們稱之為中暑。根據張潔古的說法,中暑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活動過程中受到高溫影響,我們稱之為中暍;另一種是在靜止狀態下受到高溫影響,我們稱之為中暑。

中暍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外勞動或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太陽光線強烈地照射皮膚,熱氣從鼻子進入身體,肺部受損。其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全身毛髮豎立、微微發冷、口乾舌燥、舌苔厚且感到極度口渴,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

而中暑的情況,通常是出現在家裡或者巷弄行走,突然間被高溫蒸騰的熱氣所困擾,吸入了暑氣,心包絡受到影響。其症狀包括極度口渴、自發性出汗、臉色暗沉、脈搏虛弱。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嘔噁、焦躁、悶悶不樂,嚴重者甚至會昏厥失去知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香茹飲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夏天晾曬衣物和書籍後,趁著熱的時候收起來,當日後再使用時,吸入了殘留的熱氣,突然出現心腹劇痛、霍亂、嘔吐和腹瀉,這也屬於中暑的一種,同樣可以使用香茹湯來治療。

夏季有四種常見的疾病,分別是傷寒、傷風、中暑以及熱病,他們的脈象和症狀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脈象緊且畏寒的是傷寒;脈象緩且畏風的是傷風;脈象實且高燒的是熱病;脈象虛且發燒的是中暑。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稍有不慎,治療結果可能就會大相逕庭。

4. 受濕有內外之分(二種)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矣,有內傷而得之者,或居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過飧生冷,則濕從內傷者也。又曰飲食入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輸膀胱,無濕氣之可留也。

惟夫脾弱不能運化水穀,亦謂之濕也。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予謂必當因其症而藥之,不可執一。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黃、桂枝、防己、蒼白朮之類,以攻下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膚筋骨之間,拘攣作癰,或麻痹不仁者,宜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之類,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陰濕自干也。

濕氣在於藏腑肌膚之間,微而不甚者,宜用蒼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類,以健脾燥濕,譬如些(老書上此)微之濕,以灰土絕之,則濕自干也。又濕氣在於小腸膀胱之間,或腫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海金砂之類,以滲泄之,譬如水滿溝澮,非疏通之,其竇不達也。濕氣在於皮膚者,宜防風、白芷、羌活、獨活之風藥以勝濕,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

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在上,宜微汗;濕在中,宜利小便;濕在下,宜升提利小便。自外而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在六氣之中,濕熱造成的疾病,佔了十分之八九。有因外界環境影響而感染的,也有因身體內部狀況而引起的。可能是居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或是早晨行走在霧露之中,或是淋雨渡水,或是穿著汗濕的衣物和鞋子,這些都是由外部環境導致的濕氣。或者過度飲酒,吃太多生冷食物,這些是由身體內部引起濕氣的原因。他還說,飲食進入胃部,本質上都是濕氣。如果脾臟功能強健,就能運化水穀,將營養物質上歸於肺,下傳至膀胱,這樣就不會有濕氣存留。

然而,如果脾臟虛弱,無法運化水穀,這也稱為濕氣。對於治療濕氣,古人大多隻以利尿為主要方法,但我認為必須根據病狀來選擇藥物,不能死守一種方法。若濕氣停留在皮膚表層,應使用麻黃、桂枝、防己、蒼朮等藥物,以攻下濕氣,就像水溝被填滿,除非引導它流走,否則不會自行消失。若寒濕滲透到肌膚筋骨之間,造成抽搐疼痛或形成膿包,或麻木無知覺,應使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等藥物,以溫暖經絡,就像太陽高懸空中,陰暗潮濕自然就會乾燥。

若濕氣滲入內臟、肌膚之間,但情況並不算嚴重,應使用蒼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等藥物,以健脾去濕,就像一些微小的濕氣,只要用灰土隔絕,濕氣自然就會乾燥。若濕氣滲入小腸和膀胱之間,可能導致水腫、口渴,或小便不通暢,應使用澤瀉、豬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草、海金沙等藥物,以促進排尿,就像水溝被堵塞,除非疏通,否則水溝的出口無法暢通。若濕氣停留在皮膚,應使用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等藥物,以祛除濕氣,就像清爽的風吹來,濕氣自然就會消失。

熱氣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因此大筋會變得柔軟縮短,導致抽搐。濕氣傷害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因此小筋會變得鬆弛延長,導致肢體無力。若濕氣在身體上部,應輕微發汗;若濕氣在身體中部,應利尿;若濕氣在身體下部,應提升提肛功能並利尿。如果是從外部入侵的濕氣,應通過發汗散出,若持續時間較長,則需透過疏通和利尿來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