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火有七說
丹溪曰: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門火也。此二火出於天造。又有五志之火:大怒,則火起於肝;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醉飽過傷,則火起於脾;房勞過度,則火起於腎;思想無窮,則火起於心。此五火出於人為。蓋水火者,人生之陰陽也。
一水豈能濟七火哉?故火常多而有虛實之辨。脈浮而虛者為虛,脈細而小者為實。洪而有力者易治,沉而細者難治。夫火之為病不特五臟,十二經中,凡氣有餘,何莫非火也。諸風掉眩,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柴胡、黃連主之。口舌生瘡,諸痛癢瘡瘍,心火動也,黃連主之。
諸濕腫滿,口瘡口臭,脾火動也,芍藥主之。諸氣憤郁,乾咳鼻衄,肺火動也,山梔、枯芩主之。遺精、白濁、赤濁、便泄、夢遺,腎火動也,知母主之。目黃口苦,坐臥不寧,膽火動也,柴胡主之。癃閉、淋瀝、赤白帶濁,小腸火也,木通主之。牙痛齦宣,頰腮頤腫,胃火動也,石膏主之。
舌苔喉痛,便閉不通,大腸火也,條芩主之。小腹作痛,小便不利,膀胱火也,黃柏主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三焦火也,柴胡、黃芩主之。陽事頻舉,精濁不止,命門火也,知母、黃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味,但能瀉有餘之火耳。(以上是實火。以下是虛火。)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為陽虛之病,又當以甘溫之劑補之,如人參、黃耆之屬。
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症,以滋陰之劑濟之,如當歸、地黃之屬。心火亢盛,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壯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若命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
若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
白話文:
丹溪表示:五行各有其特性,唯有火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君火,另一種是相火。君火指的是心臟中的火,而相火則是指在命門(生殖系統和腎臟區域)的火。這兩種火是由天賦自然產生的。另外還有所謂的五志之火:極度憤怒時,肝臟會起火;深感悲傷時,肺部會起火;過度飲酒或飽食,脾臟會起火;房事過度,腎臟會起火;過度思慮,心臟會起火。這五種火是因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水與火是人類生命中的陰陽平衡。
一個人的水份如何能抑制這七種火呢?所以火通常都是過剩的,並可分為虛火與實火。脈搏浮而虛弱的是虛火,脈搏細小的是實火。脈象洪大且有力的比較容易治療,脈象沉而細小的則較難治療。火所導致的病症不僅限於五臟,十二經絡中,只要氣血過剩,都可能是火所致。各種風病、眩暈、脅痛、眼紅,是肝臟火旺,可用柴胡和黃連來治療。口腔潰瘍、各種疼痛、癢或膿包,是心臟火旺,黃連可以治療。
各種濕疹腫脹、口腔潰瘍、口臭,是脾臟火旺,芍葯可以治療。各種氣悶、乾咳、流鼻血,是肺部火旺,可用山梔和枯芩來治療。遺精、白濁、赤濁、腹瀉、夢遺,是腎臟火旺,知母可以治療。眼睛黃、口苦、坐立不安,是膽囊火旺,柴胡可以治療。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白帶或血性分泌物,是小腸火旺,木通可以治療。牙痛、牙齦出血、臉頰腫脹,是胃部火旺,石膏可以治療。
舌苔厚重、喉嚨痛、便祕,是大腸火旺,可用條芩來治療。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難,是膀胱火旺,黃柏可以治療。頭暈、身體疲倦、手腳心熱,是三焦火旺,柴胡和黃芩可以治療。性慾旺盛、精液混濁,是命門火旺,知母和黃柏可以治療。以上都是苦寒的藥物,只適合治療過剩的火。
如果是飲食過量、勞累或疲倦,傷害了體內的元氣,導致陽氣不足,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例如人參和黃耆。如果是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相火太旺,導致血液虛弱,應使用滋陰的藥物來補充,例如當歸和地黃。如果心火太旺,導致熱氣鬱積,是陽氣過盛的病症,應使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大黃和芒硝。如果腎臟的水份受到損傷,真陰失守,導致無根之火,是陰氣不足的病症,應使用壯水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生地和玄參。如果生命之火衰弱,是陽氣流失的病症,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例如附子和乾薑。如果胃部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中,是火鬱的病症,應使用升散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升麻和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