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1)

1. 痰有十因

痰者,津液之別名也。痰不自生,因有故而生,或因風,或因寒,或因熱,或因濕,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積,或因食積,或因脾虛,或因腎虛。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不能治痰之因,故痰不去也,必當審其因而藥之,則無不瘥矣。夫因風而生者,痰吐涎沫,其脈浮弦,治以前胡、旋覆花之類。

因寒而生者,痰吐清冷,其脈沉遲,治以乾薑、肉桂之類。因熱而生者,痰吐膠黃,其脈洪數,治以芩、連、梔、膏之類。因濕而生者,痰吐碧綠,其脈浮緩,治以蒼朮、白朮之類。因暑而生者,痰吐腥臭,其脈虛微,治以香茹、厚朴之類。因燥而生者,痰吐如線,或如小珠,或如膠漆,咳嗽難出,其脈澀數,治以瓜蔞、天花、貝母之類。因酒積而生者,其吐嘔惡,清晨發嗽,治以葛花、豬苓之類。

因食積而生者,痰吐如桃膠、蜆肉之狀,胸腹悶而不安,治以香附、枳殼、神麯、麥芽之類。因脾虛而生者,痰吐之時,即如潮湧,咳發於五更之際,治以天門冬、五味子之類。因腎虛而生者,吐有紅絲血縷,遇夜發熱,熱過即冷,時出盜汗,夜臥恍惚,治以參、耆、歸、芍、熟地、茯苓、五味、阿膠、半夏、炙草之類。然此皆輔佐之藥,而君主之劑,二陳湯又不可少也。

白話文:

[痰有十因]

痰,實際上是人體內津液的另一種稱呼。痰不會自行產生,它之所以會出現,是有特定原因的。這些原因可能是風邪、寒氣、熱毒、濕氣、暑熱、乾燥、過量飲酒導致的積滯、飲食過多造成的積食、脾臟功能不足或是腎臟虛弱。現在治療痰的問題,很多人只知道用南星和半夏這兩種藥材,但卻沒有針對痰生成的原因來治療,因此痰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治療時必須先確定病因,再選擇合適的藥物,這樣才能真正有效。

由風邪引起的痰,特徵是吐出的痰像泡沫,脈象呈現浮弦的狀態,可用前胡、旋覆花等藥材來治療。

由寒氣引起的痰,吐出的痰質地清冷,脈象呈現沉遲,可用乾薑、肉桂等藥材來治療。

由熱毒引起的痰,吐出的痰色澤黃且粘稠,脈象洪大快速,可用黃芩、黃連、梔子、蜂蜜等藥材來治療。

由濕氣引起的痰,吐出的痰色澤碧綠,脈象浮緩,可用蒼朮、白朮等藥材來治療。

由暑熱引起的痰,吐出的痰帶有腥臭,脈象虛微,可用香茹、厚朴等藥材來治療。

由乾燥引起的痰,吐出的痰質地如線、小珠或膠漆,咳嗽時不易咳出,脈象澀數,可用瓜蔞、天花、貝母等藥材來治療。

由過量飲酒導致的積滯引起的痰,會有噁心嘔吐的現象,清晨時易咳嗽,可用葛花、豬苓等藥材來治療。

由飲食過多造成的積食引起的痰,吐出的痰質地如桃膠或蚌肉,伴有胸腹悶脹不適,可用香附、枳殼、神麯、麥芽等藥材來治療。

由脾臟功能不足引起的痰,吐痰時就像潮水般湧出,咳嗽通常在清晨時分發作,可用天門冬、五味子等藥材來治療。

由腎臟虛弱引起的痰,吐出的痰中有紅色絲狀或線狀的血絲,夜晚會發燒,熱退後感到寒冷,常有盜汗,夜晚睡眠品質差,可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熟地、茯苓、五味子、阿膠、半夏、炙甘草等藥材來治療。

然而,以上提到的藥材都只是輔助性的,主要的治療藥物,還是二陳湯,這是不可或缺的。

2. 痰飲(附)

痰屬濕,如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絡經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略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腫痛,或胸膈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辛苦,甚至於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宜清之,濕痰則宜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

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疾愈重矣,治宜加味二陳湯。

白話文:

痰是由濕氣生成,源自人體的津液轉化,由於感受風寒濕熱,或是情緒飲食的傷害,導致氣血逆亂,液體變得渾濁,轉變為痰。痰可能從口吐出,也可能凝結在胸口,或是聚集在腸胃,甚至散佈在四肢和經絡中,隨著氣血的流動,遍及全身各處,無所不在。生病時,可能出現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胸悶、壅塞、尿道不通等症狀,也可能導致腹瀉、頭暈目眩、心神不寧、驚恐、精神失常、發冷發熱、腫脹疼痛,甚至胸部會有聲音,背部某點常感覺冰冷,四肢麻木無知覺,這些都可能是痰造成的。許多疾病中都可能夾雜著痰的因素,這點世人常不知曉。

痰有新舊、輕重之別,新的痰通常顏色清淡,質地稀薄,氣味淡,舊的痰則顏色偏黃,質地粘稠,咳出來困難,且味道越來越差,可能有酸、辣、苦、辛的味道,甚至夾帶血絲。治療方法,痰由脾胃生成,應當健脾去濕;痰隨氣上升,首先應該順暢氣機,其次纔是引導痰液排出;氣上升與火相關,順暢氣機實際上就是降火,對於熱痰要清熱,濕痰要祛濕,風痰要疏散,鬱痰要開解,頑固的痰要軟化,食物積滯要消食。痰在上部可以嘔吐的方式排出,在中部則可用通便方式處理。

對於中氣虛弱的人,應當鞏固中氣來幫助排痰。如果清除痰的方法過於激烈,可能導致胃氣虛弱,病情反而加重,這種情況下,適合用加味二陳湯治療。

3. 化痰丸論(附)

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其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用是矣。

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反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結濁鬱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痰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

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經,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耳,今制化痰丸於後。

白話文:

一個人身體裡,如果氣血運行順暢,那麼體內的津液就能正常流通,怎麼會產生痰呢?只有當氣血混濁且運行不順,津液才無法保持清潔,受熱蒸發聚集,然後轉變成痰。

痰的本質是水,源自於腎臟。痰的活動性,則是濕氣所導致,主要由脾臟控制。古人使用二陳湯來治療痰,作為一種通用的療法,目的是為了強健脾臟和去除濕氣,這是針對症狀的治療方法。然而,用它來治療濕痰、寒痰、痰飲、以及普通的痰涎,那倒是合適的。

但如果是因為火氣上升,肺部氣流不暢,引起頻繁的咳嗽,反而使舊痰和鬱積的痰結成黏稠的塊狀,滯留在喉嚨,吐出或咳出都很困難。這類的痰,都是由於火氣旺盛,影響了上焦,肺部氣流受到抑制,因此原本應隨著氣流上升的津液,被火氣蒸騰,凝結成混濁鬱結的狀態,長時間積累,根深柢固,所以被稱為老痰或鬱痰,而其根本原因,就是火氣過旺。痰存在於上焦,即心肺部位,位於咽喉之間,與中焦脾胃產生的濕痰、冷痰、痰飲、痰涎完全不同,所以單靠湯藥很難根治。

同時,也不是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這些藥材能解決的。關鍵在於要舒緩鬱積,降低火氣,清潤肺經,並且化解凝結的痰,慢慢治療,纔有可能見效,因此我現在將化痰丸的配方列於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