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九 (4)
卷之九 (4)
1. 傷寒門方
柴胡(八兩),半夏(半斤),黃芩,芍藥(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大黃(酒洗,二兩)
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症,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痛,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一錢半),少少溫服。
六一順氣湯
治潮熱自汗,發渴譫語,狂妄斑黃,腹滿便實。即大承氣湯加柴胡、黃芩、甘草,入鐵鏽水三匙。開墜熱開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傷寒少陰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細辛(二兩),附子(炮,一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
小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症,譫語痞硬,潮熱而喘,及雜症,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姜炒,二兩),枳實(麩炒,三枚)
桃仁承氣湯
治傷寒外症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及血瘀胃痛,腹痛,脅痛,瘧疾寒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
桃仁(去皮尖研,五十枚),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二兩)
小陷胸湯
治傷寒誤下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及痰熱塞胸。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大者,一枚)
大陷胸湯
治傷寒下之早,表邪入里,心下滿而硬痛,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硬滿,痛不可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為末,一錢(
先煮大黃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症。
半夏(八兩),黃連(—兩),黃芩,甘草,人參,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附子瀉心湯
治傷寒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
生薑瀉心湯
治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入完穀不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即半夏瀉心湯內加生薑四兩。
茵陳蒿湯
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茵陳(六兩),大黃(酒浸,二兩),梔子(炒,十四枚)
人參白虎湯
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即白虎湯內加參三兩。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火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狂。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分)
石膏散
治勞熱骨蒸,四肢瘦,有汗,脈長者。
石膏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梔子豉湯
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白話文:
[傷寒門方]
柴胡半夏湯
組成:柴胡(240克),半夏(300克),黃芩(60克),芍藥(60克),生薑(150克),大棗(12枚),枳實(12克),大黃(酒洗,60克)。
調胃承氣湯
主治:治療傷寒陽明證,症狀為不畏寒反而怕熱,口渴,便秘,說胡話,腹痛,中焦燥熱積滯,以及傷寒嘔吐後腹部脹滿。 組成:大黃(酒浸泡,約60克),芒硝(30克),甘草(炙烤,約5克),少量溫服。
六一順氣湯
主治:治療發熱如潮汐般,自汗,口渴說胡話,精神狂亂,皮膚發黃,腹部脹滿,大便堅硬。此方為大承氣湯加入柴胡、黃芩、甘草,再加入三湯匙鐵鏽水。 用來開泄熱氣、疏通結滯。
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治:治療傷寒少陰證,初期發病時出現發熱,脈象沉伏的症狀。 組成:麻黃(60克),細辛(60克),附子(炮製過,一枚)。 先將麻黃煮過,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
小承氣湯
主治:治療傷寒陽明證,症狀為說胡話,腹部痞硬,發熱如潮汐般且喘氣,以及其他雜症,上腹部痞滿不通。 組成:大黃(120克),厚朴(生薑炒製,60克),枳實(麩皮炒製,3枚)。
桃仁承氣湯
主治:治療傷寒外症未解,熱邪與膀胱的血結在一起,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順暢,口渴說胡話,因蓄血而發熱如狂。也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胃痛、腹痛、脅痛、瘧疾寒熱、夜間發作的痢疾、蓄血引起的急痛。 組成:桃仁(去皮尖研磨,50枚),大黃(120克),芒硝,甘草,桂枝(60克)。
小陷胸湯
主治:治療傷寒誤用攻下藥後,胸部出現結塊,位於心下,按壓時疼痛,脈象浮滑,以及痰熱堵塞胸腔。 組成:黃連(30克),半夏(約180毫升),瓜蔞(大者,一枚)。
大陷胸湯
主治:治療傷寒初期就用攻下藥,導致表邪入裡,心下滿悶且硬痛,或者大量出汗後又使用攻下藥,導致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午後發熱如潮,從心窩到小腹都硬滿,疼痛難以觸摸。或者沒有高熱,但頭部微微出汗,脈象沉伏,這是水邪與陽氣結聚在胸部的表現。 組成:大黃(60克),芒硝(約180毫升),甘遂(磨成粉,約3克)。 先煮大黃去渣,加入芒硝再煮一兩次沸騰,最後加入甘遂末,溫服。
半夏瀉心湯
主治:治療傷寒初期使用攻下藥過早,導致胸部滿悶但不痛,屬於痞證,身體發冷且嘔吐,無法進食,並非柴胡證。 組成:半夏(240克),黃連(30克),黃芩,甘草,人參,乾薑(90克),大棗(12枚)。
附子瀉心湯
主治:治療傷寒心下痞滿,並且再次出現畏寒出汗的症狀。 組成:大黃(30克),黃連,黃芩(30克),附子(一枚)。
生薑瀉心湯
主治:治療汗解之後,胃氣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作響且腹瀉。此方為半夏瀉心湯加入生薑120克。
茵陳蒿湯
主治:治療傷寒陽明病,症狀為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口渴,大小便不利,濕熱引起發黃,脈象沉實。 組成:茵陳(180克),大黃(酒浸泡,60克),梔子(炒製,14枚)。
人參白虎湯
主治:治療傷寒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的症狀。 此方為白虎湯加入人參90克。
黃連解毒湯
主治:治療一切火熱症狀,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都十分嚴重,出現狂躁不安、心煩意亂、口乾咽燥、火熱引起的乾嘔、胡言亂語、失眠、吐血、流鼻血,熱到極點時甚至會發狂。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量)。
石膏散
主治:治療勞累引起的虛熱,骨蒸潮熱,四肢消瘦,有汗,脈象細長的症狀。 組成:石膏磨成細粉,每晚用新汲取的水服用約3克,服用至退熱為止。
梔子豉湯
主治:治療傷寒,經過發汗、嘔吐或攻下後,出現虛煩失眠,嚴重者會反覆翻滾,心下懊惱不安,以及攻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下結痛,或者胸膈中有痰。 組成:梔子(14枚),淡豆豉(約72毫升),服藥後使患者微微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