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3)

1. 傷寒門方

麻黃湯

治傷寒太陽症。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炙甘草(一兩),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納諸藥煎,熱服,復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

熱服,須少啜稀粥以助藥,溫復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後服。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𠘧𠘧,無汗惡熱。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石膏(一塊),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五苓散

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豬苓,茯苓,白朮(炒,十八銖),肉桂(一兩半),澤瀉(一兩六錢半),

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瘟疫。

升麻(三分),葛根,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半),加薑棗

白虎湯

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乾,不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煎藥米,米熱湯成,溫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中風少陽症。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腹中痛,或脅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柴胡(八兩),半夏(半斤),人參,甘草,黃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桂枝大黃湯

治表症誤下,大實痛者。即桂枝湯內加大黃。

理中湯

治傷寒太陽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魷,及感寒霍亂。

人參,炮姜,炙草(各一兩),白朮(土炒二兩)

每服四錢。

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即理中湯內加附子。

大柴胡湯

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里,熱結在裡,心下痞硬,嘔而下利,或往來寒熱,煩渴譫妄,腹滿便秘,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脈洪或沉實弦數者。

白話文:

傷寒門方

麻黃湯:

治療傷寒初期,邪氣仍在體表,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全身疼痛(包括腰痛、關節痛)、頸項僵硬、怕冷怕風、無汗且呼吸急促,脈搏浮而有力但緊緊的。

藥方: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炙甘草(一兩)。先將麻黃煮沸幾次,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熱服,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不必喝完所有藥湯;若未出汗,可再次服用。

桂枝湯:

治療太陽經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自汗、怕風怕冷、鼻塞、乾嘔。

藥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熱服,服用後少量喝稀粥以幫助藥物吸收,溫和地使身體微微出汗,但不要像水一樣大量出汗。汗出病癒後,停止服用。

葛根湯:

治療太陽經病症,症狀包括頸項僵硬疼痛、無汗且發熱。

藥方: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桂枝、芍藥、炙甘草(二兩)。

大青龍湯:

治療太陽經中風,脈搏浮而有力但緊緊的,全身疼痛,發熱怕冷,不出汗卻煩躁。

藥方:麻黃(六兩)、桂枝、炙甘草(各二兩)、石膏(一塊)、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

五苓散:

治療各種濕邪引起的腹脹、水腫、嘔吐、腹瀉;因寒邪入肺引起的喘息咳嗽;中暑引起的煩渴、發熱頭痛;膀胱積熱引起的便秘口渴;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痰飲引起的瘧疾;以及全身疼痛、身體沉重等症狀。

藥方:豬苓、茯苓、白朮(炒,十八銖)、肉桂(一兩半)、澤瀉(一兩六錢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服用後多喝熱水,汗出則病癒。

升麻葛根湯:

治療陽明經傷寒中風,症狀包括頭痛、身痛、發熱怕冷、無汗口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以及陽明經發斑,欲出不出,寒熱無常,瘟疫流行時。

藥方:升麻(三分)、葛根、芍藥(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半),加生薑、大棗。

白虎湯:

治療陽明經疾病,脈搏洪大有力,不畏寒反畏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苔厚膩、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心煩躁亂、午後發熱;或陽明經發斑、胃熱等疾病。

藥方: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數十沸,再加入其他藥材和米同煎,米熟湯成,溫服。

小柴胡湯:

治療傷寒中風少陽經症狀,症狀包括往來寒熱、胸脅部脹滿、默默寡言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腹痛、或脅下痛、或口渴、或咳嗽、或腹瀉、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口苦耳聾、脈搏弦細。或汗後餘熱不退,或春季咳嗽,或瘧疾引起的寒熱,或婦女傷寒,熱邪入侵血室。

藥方:柴胡(八兩)、半夏(半斤)、人參、炙甘草、黃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桂枝大黃湯:

治療表證誤用瀉下藥物,導致病情加重,疼痛劇烈者。即桂枝湯加入大黃。

理中湯:

治療傷寒太陽經病症,症狀包括自利(腹瀉)但不口渴、畏寒且嘔吐、腹痛、大便稀溏、脈搏沉弱無力,或四肢厥冷拘急,或胸部結塊,嘔吐,或因受寒引起的霍亂。

藥方:人參、炮姜、炙甘草(各一兩)、白朮(土炒二兩)。每次服用四錢。

附子理中湯:

治療因中寒引起的腹痛、身痛、四肢拘急。即理中湯加入附子。

大柴胡湯:

治療傷寒發熱,汗出但熱退不下去,陽邪入侵裡,裡熱鬱結,心下痞塊堅硬,嘔吐且腹瀉,或往來寒熱,煩渴神志不清,腹部脹滿便秘,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脈搏洪大或沉實有力且弦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