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傷寒門方
麻黃
治傷寒太陽症。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炙甘草(一兩),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納諸藥煎,熱服,復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桂枝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麻黃】治療傷寒太陽病症狀:邪氣停留在體表,出現發燒、頭痛、身體疼痛、腰部疼痛、關節疼痛、頸部背部僵硬不靈活、怕冷怕風、沒有出汗且呼吸急促,脈搏浮起且較為堅實。 配方:麻黃(去除中心部分,使用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掉外皮和尖端,用七十個)、炙甘草(一兩)。 先用水煮麻黃至水滾後撇除泡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熬煮,待溫度適宜時服用,再次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停止服用,如果還沒有出汗可以再次服用。 如果病情有所改善就應該停藥,不一定非要把所有藥物都吃完不可。
【桂枝】治療太陽經絡受風侵襲所引起的疾病,表現為陽氣浮動但陰氣虛弱,有發燒、頭痛、流汗、畏風、畏寒、鼻子不通暢或口吐酸水等症狀。 配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各三兩)、大棗(共計十二顆)。
熱服,須少啜稀粥以助藥,溫復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後服。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𠘧𠘧,無汗惡熱。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石膏(一塊),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煎。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醫配方的簡要說明:
- 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經絡受阻引起的頸部和背部僵硬、不出汗且怕熱的情況。成分包括葛根、麻黃、生薑、大棗、桂枝、芍藥和炙甘草等。
-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太陽經絡受風邪侵襲引起的一系列症狀,例如脈搏跳動快但強烈、身體疼痛、發燒怕冷、不出汗以及情緒焦慮不安等。成分包括麻黃、桂枝、炙甘草、石膏、杏仁、生薑和大棗等。
在服用這些方劑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熱服是指加熱飲用,並應配合少量稀飯來幫助藥效發揮作用;
- 溫覆取微汗是說應該讓患者稍微出汗,但是不能像被雨淋一樣大量流汗;
- 患者如果出現了上述症狀改善的情況,可以停止繼續使用該方劑。
五苓散
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豬苓,茯苓,白朮(炒,十八銖),肉桂(一兩半),澤瀉(一兩六錢半),
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瘟疫。
白話文:
五苓散可以治療各種溼氣引起的腹部脹滿,以及水分過剩和身體浮腫,嘔吐和拉肚子,由於寒冷和水分侵入肺部所導致的呼吸困難或者咳嗽,中暑引發的口渴、身體發燒和頭痛,膀胱內有熱量堆積、排便不通暢且感到口渴,食物中毒引起嘔吐和拉肚子,因為水分和溼氣造成的瘧疾,全身疼痛和沈重感。配方包括了豬苓、茯苓、白朮(經過烘烤並切成小塊)、肉桂和澤瀉。這些草藥要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約 9 克左右,服用後喝大量的溫開水,直到出汗才能痊癒。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脈受損所引起的感冒症狀,如頭痛、身體痠痛、發燒、畏寒、沒有汗水、口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躺下等症狀。此外也適用於陽明經脈出現皮疹但未完全爆發的情況,以及因季節變化不定、環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人羣流行性感冒。
升麻(三分),葛根,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半),加薑棗
白虎湯
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乾,不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煎藥米,米熱湯成,溫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中風少陽症。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腹中痛,或脅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白話文:
升麻(三分),葛根,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半),加上薑棗
白虎湯
此方適用於治療陽明病,具體表現為脈搏洪大且長,不畏寒反而畏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苔,眼痛,鼻乾,不願臥牀,心煩躁亂,下午發熱加重,或者出現陽毒發斑,胃熱相關疾病。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先將石膏煮沸數十次,然後再煎煮藥物和米,待米煮熟湯汁形成後,溫熱飲用。
小柴胡湯
適用於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少陽病症,具體表現為間歇性寒熱,胸部脹滿,不願說話,心煩易嘔,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脹痛,或者口渴,或者咳嗽,或者腹瀉,或者心悸,小便不利,口苦,耳鳴,脈象呈弦狀。或是在發汗後仍有餘熱未解,以及春季常見的咳嗽、瘧疾發熱,婦女因傷寒導致熱邪進入血脈的情況。
柴胡(八兩),半夏(半斤),人參,甘草,黃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桂枝大黃湯
治表症誤下,大實痛者。即桂枝湯內加大黃。
理中湯
治傷寒太陽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魷,及感寒霍亂。
人參,炮姜,炙草(各一兩),白朮(土炒二兩)
每服四錢。
白話文:
柴胡(8兩),半夏(半斤),人參,甘草,黃芩,生薑(3兩),大棗(12枚)。
桂枝大黃湯
治療誤用下藥後出現大腸實熱且疼痛的病症。在桂枝湯中加入大黃。
理中湯
治療傷寒初期太陽病,患者自行解瀉但不口渴,寒氣多且嘔吐,腹部疼痛,大便溏稀,脈搏沈弱,或者有四肢冰冷、肌肉緊縮的情況,或是出現結胸症狀並吐出黏液,以及因受寒導致的霍亂。
人參,炮姜,炙草(各1兩),白朮(土炒2兩)
每次服用4錢。
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即理中湯內加附子。
大柴胡湯
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里,熱結在裡,心下痞硬,嘔而下利,或往來寒熱,煩渴譫妄,腹滿便秘,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脈洪或沉實弦數者。
柴胡(八兩),半夏(半斤),黃芩,芍藥(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大黃(酒洗,二兩)
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症,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痛,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
治療中焦寒冷導致的腹部疼痛、全身疼痛、四肢緊繃僵硬等症狀。此方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而成。
大柴胡湯
適用於傷寒發熱後,雖已出汗但仍未解熱,陽邪進入體內,熱邪積聚在腸道,出現心下部位硬結、嘔吐並伴有腹瀉、間歇性寒熱、口渴、神智混亂、腹部脹滿、大便乾結等症狀,同時仍有外在的表徵,且內部的症狀更為急迫,脈象表現為洪大或沈實弦數等情況。
柴胡(八兩)、半夏(半斤)、黃芩、芍藥(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大黃(酒洗,二兩)
調胃承氣湯
適用於傷寒後進入陽明病階段,不再畏寒反而怕熱,口渴且大便乾結,神智不清、腹痛,中焦燥熱實症,以及傷寒後嘔吐後腹脹滿的情況。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一錢半),少少溫服。
六一順氣湯
治潮熱自汗,發渴譫語,狂妄斑黃,腹滿便實。即大承氣湯加柴胡、黃芩、甘草,入鐵鏽水三匙。開墜熱開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傷寒少陰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細辛(二兩),附子(炮,一枚)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
小承氣湯
白話文:
大黃(用水酒浸泡,芒硝一兩),甘草(炙烤後,一錢半),請少量溫和服用。
六一順氣湯
治療潮熱、自行出汗、口渴、神智混亂、狂躁、皮膚黃染、腹部滿脹、排便困難的症狀。這是大承氣湯的配方加上柴胡、黃芩、甘草,加入鐵鏽水三匙。用於開通堵塞的熱氣和解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療傷寒少陰症,當初次患病時出現發熱、脈搏沈的症狀。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炮製後,一枚)
首先煎煮麻黃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
小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症,譫語痞硬,潮熱而喘,及雜症,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姜炒,二兩),枳實(麩炒,三枚)
桃仁承氣湯
治傷寒外症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及血瘀胃痛,腹痛,脅痛,瘧疾寒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
桃仁(去皮尖研,五十枚),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二兩)
小陷胸湯
治傷寒誤下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及痰熱塞胸。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病,包括神志混亂、腹部硬結、發熱且呼吸困難,以及其他雜症,上焦有積聚導致不暢通的病症。
大黃(四兩),厚朴(用薑炒過後,二兩),枳實(用麩炒過後,三枚)
桃仁承氣湯
治療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膀胱內有熱結,小腹脹滿,大便呈黑色,小便正常,口渴且神志混亂,體內積血導致發熱如狂。也適用於血瘀引起的胃痛、腹痛、肝膽痛,以及瘧疾所帶來的寒熱交錯症狀,或夜晚出現的痢疾,以及由於積血引發的急劇疼痛。
桃仁(去皮尖後研磨,共五十枚),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二兩)
小陷胸湯
治療因錯誤使用下藥方法導致的心下部形成的小結胸,該處按壓會感到疼痛,脈搏浮滑,或是因為痰和熱邪堵塞胸腔所造成的病症。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大者,一枚)
大陷胸湯
治傷寒下之早,表邪入里,心下滿而硬痛,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硬滿,痛不可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為末,一錢(
先煮大黃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症。
白話文: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大者一枚)
大陷胸湯
用來治療早期受傷寒導致的寒邪進入體內,心口感到脹滿且疼痛,或是出重汗後又大便不通,五六天都沒有上廁所。舌頭乾燥,傍晚時潮熱,從心口到小腹有脹滿感,疼痛得無法觸碰。可能沒有高燒,但頭微微出汗,脈象沉沈的,像是水堵在胸口。
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研粉,一圓錢大小)
先把大黃煮好去渣,然後加入芒硝再煮一兩次,最後加入甘遂的粉末,溫熱服用。
半夏瀉心湯
用來治療早期受傷寒導致的胸口脹滿但不疼痛的情況,身體感到寒冷且有嘔吐,食慾不振,不是柴胡症狀。
半夏(八兩),黃連(—兩),黃芩,甘草,人參,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附子瀉心湯
治傷寒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
生薑瀉心湯
治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入完穀不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即半夏瀉心湯內加生薑四兩。
茵陳蒿湯
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白話文:
半夏(8兩)、黃連(1兩)、黃芩、甘草、人參、乾薑(3兩)、大棗(12枚)
附子瀉心湯
治療傷寒導致的心下痞,並再次出現畏寒出汗的情況。
大黃(1兩)、黃連、黃芩(各1兩)、附子(1枚)
生薑瀉心湯
治療汗液排出後,胃部不適,心下痞硬,乾嘔,進食後感覺未消化的食物與穀物,脹滿感伴隨腹部雷鳴聲和腹瀉。這是半夏瀉心湯加上生薑4兩的變化。
茵陳蒿湯
治療傷寒後進入陽明病階段,表現為只是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口渴,大小便不利,以及因濕熱導致的黃疸,脈搏沈實的症狀。
茵陳(六兩),大黃(酒浸,二兩),梔子(炒,十四枚)
人參白虎湯
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即白虎湯內加參三兩。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火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狂。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分)
石膏散
治勞熱骨蒸,四肢瘦,有汗,脈長者。
石膏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白話文:
【茵陳六兩,大黃(酒浸)二兩,梔子(炒)十四枚】
這是「茵陳湯」的配方,適用於治療傷寒後口渴想喝水且沒有表症的情況。
【人參白虎湯】
此方針對的是傷寒期間出現口渴想喝水、無表症現象,其組成是在「白虎湯」基礎上加入人參三兩。
【黃連解毒湯】
這是一種適用於各種火熱病症,包括熱氣在表裏都旺盛,表現為狂躁、煩躁、口渴、咽喉乾燥、熱引起的幹嘔、語言錯亂、失眠,以及吐血和鼻出血,熱病至極會導致發狂的狀況。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分)】
這是「黃連解毒湯」的主要成分,用於清熱解毒。
【石膏散】
這方針對的是因勞累或熱病導致的骨頭裡的熱氣,四肢瘦弱,有汗出,脈搏長的狀況。
石膏需研磨細,每晚使用新汲的水服用方寸匕(古代量詞,約相當於一小勺),直到熱度退去為止。
梔子豉湯
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梔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溫膽湯
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陳皮(去白),半夏(薑製),茯神,枳實(炒),甘草,竹茹,薑棗
五積散
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頃皆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閉寒痛,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
白話文:
梔子豉湯:治療傷寒症狀,在使用出汗、催吐和排便的方法之後,患者仍然感到身體虛弱、煩躁不安,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失眠、反覆翻身、心中煩悶以及在大量排泄後身體依舊發燒不減。此外還可以治療胃部疼痛或者有痰卡在喉嚨裡的情形。配方為梔子14個和淡豆鼓4杯,服用後要讓病人稍微有些嘔吐反應。
溫膽湯:用於治療膽囊功能衰竭且伴有痰多、燥熱而導致的失眠、虛弱、焦慮和心跳加速,同時還有口中苦味、噁心想吐等症狀。配方包括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半夏(用薑處理過)、茯苓、枳實(經過烘烤) 、甘草、竹蓀和薑片、大棗。
五積散:適用於小腸受涼引起的感冒,或是因為外部感受了寒冷空氣,內部又吃了冰冷的食物所引致的一系列症狀,如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頭痛全身痠痛、肌肉緊繃、胸部充滿壓力、消化不良、嘔吐腹痛、忽冷忽熱、腳部浮腫疼痛、因寒冷引起關節疼痛、寒性瘧疾伴隨畏寒、沒有汗水、女性月經不正常等等。
蒼朮(七分),陳皮(六分),桔梗(八分),川芎(八分),當歸(八分),白芍(八分),麻黃(四分),枳殼(炒,七分),桂心(三分),乾薑(三分),厚朴(六分),白芷(六分),半夏(四分),甘草(二分),茯苓(八分)
四逆湯
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痢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白話文:
這是一道傳統漢方藥物配方:
【材料】 蒼朮 陳皮 桔梗 川芎 當歸 白芍 麻黃 枳殼(炒) 桂心 乾薑 厚朴 白芷 半夏 甘草 茯苓
【功效】治療三陰傷寒、身體疼痛、腹部疼痛、下痢稀便、畏寒而不口渴、四肢發冷等症狀。若出現相反的情況,如面部潮紅、焦慮不安、內部寒冷外部發燒、乾咳或者喉嚨疼痛、脈搏深藏且微弱時也適用。
請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此處方。
附子(生用,一枚),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
冷服。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附子、乾薑和炙甘草的比例為1:2:4。使用未煮過的附子,重量約為一個雞蛋大小。先煎煮附子一段時間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熬煮。服用時要趁涼。如果臉色發紅,可能是因為氣血逆亂導致陰寒之氣上升到頭面部,可以再加上九根蔥來疏通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