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肩背臂痛(附五種)
肩背痛,不可回顧,及肩痛項強,腰以折,項似拔者,此太陽氣鬱不行,經脈不運也,宜通氣防風湯。因濕熱沉重而痛者,當歸拈痛湯。因汗出小便數而黃者,是風熱乘脾,脾氣鬱而痛也,宜升麻柴胡湯。有痰飲流注作痛者,宜導痰湯。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肩背作痛,宜和氣飲加鹽炒小茴少許。
其症日中不疼,夜間作痛,至雞鳴時疼止,一用胡黃連、吳茱萸各一錢,研末,將飯黏為丸,空心淡鹽湯送下一錢,數服全愈。有勞力或有棋書,久坐而致肩背疼者,補中益氣湯,或八物湯加黃耆。有醉飽後多痛欲槌者,是脾不能運,而濕熱作楚也,宜助脾勝濕,更須節飲。
凡臂為風寒濕所搏,或痰飲氣滯,或提掣重物,皆能致痛,蓋飲伏於內,停滯中脘,脾主四肢,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而痛,其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輕用蠲飲枳實丸,重用控涎丹。然有腫者,有不腫者,若臥為風濕所襲,遇外寒即痛者,九味羌活散。若飲酒太過,濕痰流注者,二陳湯加南星、蒼朮、桂枝、酒芩。
有血不榮筋者,四物湯加薑黃、秦艽。蓋薑黃能入臂故也。有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者,舒筋湯。
東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前廉痛者屬陽明,以升麻、葛根、白芷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以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陰,細辛、獨活行之。
白話文:
[肩背臂痛(附五種)]
遇到肩背疼痛,轉頭困難,以及肩膀疼痛、頸部僵硬,腰部感覺彎曲,頸部像被拉扯的,這是由於太陽經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適合服用通氣防風湯。
如果是因濕熱導致的沉重感和疼痛,應服用當歸拈痛湯。
如果出現汗多且小便頻繁、尿色偏黃,這是風熱影響脾臟,脾氣受抑導致的疼痛,應服用升麻柴胡湯。
若是因痰飲在體內流動引起疼痛,適合服用導痰湯。
若是腎氣未能正常運行,氣逆沿背上升,造成肩背疼痛,應服用和氣飲,並可加入少量鹽炒小茴香。
這種病癥在白天不痛,夜晚才開始疼痛,直到雞鳴時分疼痛消失。可用胡黃連、吳茱萸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飯粘合做成丸子,空腹時以淡鹽水吞服一錢,連續服用幾次即可痊癒。
若是因長時間勞動或下棋、讀書等久坐導致肩背疼痛,可服用補中益氣湯,或者八物湯加黃耆。
醉酒或過飽後感到疼痛想捶打的,是因為脾臟運化功能不佳,濕熱產生困擾,適合服用有助脾臟去濕的藥物,同時應節制飲食。
手臂因風寒濕邪侵襲,或痰飲氣滯,或是提起重物,都可能導致疼痛。飲食積滯於內,停留在中脘部位,脾臟主管四肢,若脾氣運行不暢,氣血會上行攻向手臂,導致疼痛。此病癥可能在一側手臂發作,然後轉移到另一側手臂。輕微情況下可服用蠲飲枳實丸,嚴重時則需服用控涎丹。有些病例會伴隨腫脹,有些則不會。若是睡覺時受到風濕侵襲,遇冷即痛的,可用九味羌活散。若是過度飲酒,濕痰在體內流動的,則應服用二陳湯,添加南星、蒼朮、桂枝、酒芩。
若是血液無法滋養筋骨的,可用四物湯加薑黃、秦艽。薑黃對手臂特別有效。若是氣血凝滯,經絡運行不暢導致的,可服用舒筋湯。
李杲(東垣)提到:手臂疼痛有六種類型,每種需加上相應的引經藥才能見效。雙手伸直垂下,大拇指在前,小拇指在後,以此判斷疼痛位置。前側疼痛屬於陽明經,可用升麻、葛根、白芷;後側疼痛屬於太陽經,可用藁本、羌活;外側疼痛屬於少陽經,可用柴胡;內側疼痛屬於厥陰經,可用柴胡、青皮;內前側疼痛屬於太陰經,可用升麻、白芷、蔥白;內後側疼痛屬於少陰經,可用細辛、獨活。
2. 頭風有左右之分(三種)
頭居一身之上,當風寒之沖,一有間隙,則風邪乘虛而入,作為頭風之症,此方為主,加對症藥,立效。用片薑黃錢半,蒼朮、防風、白芷、羌活各一錢,細辛六分,加姜三片,水煎,食略遠服。左痛屬風與血虛,加川芎、當歸各一錢,荊芥、薄荷各八分。右痛屬痰,加半夏錢半,茯苓、陳皮各一錢,生甘草二分。
瘦人多兼熱,倍用酒芩,少佐石膏。肥人多是濕痰,加川芎、南星、半夏錢半,倍蒼朮。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頭旋眼黑,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退。
白話文:
頭部位於身體最高處,最易受到風寒侵襲,一旦防禦力下降,風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頭風的症狀。這處方主要針對此類病症,加上對症的藥物,效果立竿見影。具體藥方為:薑黃切片使用一錢半,蒼朮、防風、白芷、羌活各用一錢,細辛用六分,再加入三片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如果左側頭痛,多是由於風邪和血虛所致,應加入川芎、當歸各一錢,荊芥、薄荷各八分。若右側頭痛,通常與痰濕有關,則需加入半夏一錢半,茯苓、陳皮各一錢,生甘草二分。
對於體型瘦削的人,他們多伴有內熱,應加大黃芩用量,並輔以少量石膏。體型肥胖者,多半有濕痰問題,應加入川芎、南星、半夏各一錢半,並將蒼朮用量加倍。對於因痰濕導致的頭痛,非半夏莫屬;若出現頭暈眼黑,是由於風虛內在作用,非天麻無法緩解。
3. 六經頭痛(附五種)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痛在巔頂二額角。陽明頭痛,發熱自汗,脈長大,痛連目眥頰齒。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脈弦,痛連耳根。太陰頭痛,有痰體重,或腹痛,脈沉頭重。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脈沉細。厥陰頭痛,吐痰沫,厥冷,脈浮緩,痛引目系,氣虛頭痛者,脈息虛微,必兼眩暈耳鳴之症。血虛頭痛者,痛從奐屬上皮,而形體黑瘦。
氣虛頭痛與眉稜骨痛者,其脈皆沉微而澀。發厥頭痛,必形貌色白。痛在右,真頭痛者,痛連於腦,手足青黑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治以二陳湯加白芷、川芎為主。太陽加羌活,陽明加石膏,少陽加柴胡、黃芩,太陰加蒼朮,少陰加細辛,厥陰加吳茱萸。肥人必是濕痰,加蒼朮、白朮。
瘦人是熱氣上壅多,加酒洗片芩。如感冒風邪,加防風、羌活、藁本、升麻、葛根。風熱者,加天麻、蔓荊子、川芎、酒芩。氣虛加參、耆。血虛加歸、芍酒炒。巔頂痛加藁本、升麻,不用川芎。
白話文:
[六經頭痛(附五種)]
- 在太陽經引起的頭痛,會畏懼風寒,脈象呈現浮緊,痛感主要出現在頭頂和兩側額角。
- 陽明經的頭痛,會伴有發熱及自汗現象,脈象強大,痛感連及眼睛周圍和臉頰、牙齒。
- 少陽經的頭痛,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脈象弦硬,痛感延伸到耳朵後方。
- 太陰經的頭痛,常伴隨有痰且身體沉重,可能有腹痛,脈象深沉,感覺頭部沉重。
- 少陰經的頭痛,腳冷且氣往上逆,這是因為寒冷導致的厥逆,脈象深沉細弱。
- 厥陰經的頭痛,會有吐痰泡沫、四肢厥冷,脈象浮緩,痛感牽引到眼球後方,若因氣虛引起頭痛,脈象虛弱微小,通常會伴有眩暈和耳鳴。
- 血虛型頭痛,痛感從皮膚表面開始,身形偏黑瘦。
氣虛型頭痛加上眉稜骨痛,脈象皆呈現沉微而澀。若是因發厥導致頭痛,外表看起來皮膚較白。若痛感出現在右側,且真正頭痛,痛感連及腦部,手足青黑至關節,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作則早上死亡。
治療上,主要使用二陳湯加上白芷、川芎。太陽經頭痛加羌活,陽明經頭痛加石膏,少陽經頭痛加柴胡、黃芩,太陰經頭痛加蒼朮,少陰經頭痛加細辛,厥陰經頭痛加吳茱萸。肥胖的人通常是因為濕痰,可加用蒼朮、白朮。
瘦的人多因熱氣上升,可加用酒洗過的片芩。如因風邪感染,可加防風、羌活、藁本、升麻、葛根。若是風熱導致,可加天麻、蔓荊子、川芎、酒芩。氣虛型頭痛可加人參、黃耆。血虛型頭痛可加當歸、白芍酒炒。巔頂痛可加藁本、升麻,但不用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