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呃逆虛實辨
不足者,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餘者,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症,忽然發呃者,屬氣逆與痰滯。
白話文:
[呃逆的虛實辨識]
虛弱情況下的呃逆,通常是因為內傷脾胃,或是大病初癒後胃部機能減弱所導致,患者通常臉色蒼白、四肢冰冷,排泄物較為鬆軟。而實證的呃逆,則可能由外感胃熱或是在情緒激動、暴飲暴食後產生,患者臉色偏紅、四肢發熱,且排泄不順。
虛證的呃逆治療起來較為困難,而實證的呃逆則相對容易康復。若平時沒有其他病狀,突然出現呃逆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氣血逆流或痰濕阻滯所致。
2. 嘔吐噦辨
嘔屬陽明,氣血居多之鄉,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之所,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之部,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白話文:
[關於嘔吐與噦的區別]
嘔吐的情況大多屬於胃腸系統的問題,由於胃腸是身體中氣血較旺盛的地方,所以當發生嘔吐時,通常會伴隨著聲音以及嘔出物,這表示氣血兩方面都有問題。
而單純的吐(例如干嘔)則多半屬於脾臟的問題,脾臟在人體中氣血的比例上是血多於氣,因此幹嘔時往往只有嘔出物而無明顯的聲音,這代表問題主要出在血液的運行上。
噦(呃逆)的情況則屬於肝膽系統的問題,肝膽在氣血的比例上是氣多於血,所以噦時通常只有聲音而沒有嘔出物,這顯示問題主要在於氣的運行上。
3. 噎膈翻胃辨
飲食入於噎間,不能下噎,隨即吐出,自噎而轉,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謂也。飲食下噎,至於膈間,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轉,故曰膈。翻胃是飲食已入胃中,不能運化而下脘,有燥結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均一吐也,而有上、中、下之分類。
數千年間,惟潔古老人,治吐而有上、中、下論,曰:上焦吐者主於氣,中焦吐者主於積,下焦吐者主於寒。故令今人有用香燥而治愈者,實寒氣使然也。
白話文:
在描述「噎膈翻胃辨」的問題上,當食物吞嚥時卡在咽喉部位,無法順利下嚥,隨即反吐出來,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噎」。而「膈」指的是膈膜,並非阻斷的意思。當食物能通過咽喉,但在到達膈膜處時無法繼續下行,然後慢慢被吐出,由於是在膈膜處發生問題,所以被稱為「膈」。而「翻胃」則是指食物已經進入胃部,但因胃部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停留在下腹部位置,形成乾燥結塊,導致早晨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或晚上吃的食物早晨才吐出,顯然是食物從胃部逆流而出,因此被稱為「翻胃」。這三種都是吐的症狀,但根據食物卡住的位置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類。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只有潔古老人對吐的症狀,提出了上、中、下三類的論述。他說:上焦(胸部)的吐主要和氣血有關;中焦(腹部)的吐主要和食物積滯有關;下焦(下腹部)的吐主要和寒氣過重有關。因此,現代有些人使用芳香且溫熱的藥物治療,並且確實治癒了,這正是因為他們體內寒氣過重所致。
4. 反胃分辨
有損傷胃氣而吐者,有脾不運化而吐者,有中焦積熱者,有下焦虛寒者。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白話文:
[區分反胃的原因]
有的是因為傷害到胃部機能導致嘔吐,有的是因為脾臟功能不佳無法正常代謝而引起嘔吐,有的是中腹部區域有熱量堆積的情況,有的則是下腹部區域虛弱且寒冷。
如果脈搏強大且有力,應當按照熱性病來治療;如果脈搏微弱無力,應當按照寒性病來施以醫治。
皮膚呈現黃白色且缺乏光澤的,代表體內虛弱且寒冷;皮膚呈現紅色且富有光澤的,代表體內有實質的熱度。
5. 吞吐各別辨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時津液上升之氣,鬱滯清道,溫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得熱則易酸也。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
白話文:
【對於酸水上湧的區別】
有吐酸現象的人,會吐出酸性的液體,這通常是由於身體內的津液上升氣機受到阻滯,無法順利運行,使得消化系統產生過多熱能,進而轉化為類似火的性質,於是產生酸味。這就像是食物或肉類放在容器裡,一旦加熱就會容易變酸一樣。
而吞酸的情況,是因為這種氣機阻滯的情況持續時間較長,導致這些酸性物質無法自然湧出,只能隱藏在肺部和胃部之間。它們既無法向上咯出,也無法向下嚥下,形成一種尷尬的狀態。
6. 噁心分辨
胃有寒氣噁心者,嘔清水不濁,脈遲;胃有痰火噁心者,嘔酸水,煩渴,脈洪。
白話文:
【對於噁心的辨識】
如果噁心是由於胃中有寒氣導致的,會有吐出清澈如水的現象,而且體內的脈搏會比較慢。相反的,若噁心是由於胃中有痰火所引起,則會吐出像酸水一樣的物質,並且伴有煩躁和口渴的症狀,同時,脈搏會顯得比較快和強烈。
7. 癇與卒中痓病辨
叄症相因,但癇病僕時,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惟痙,病雖時發時止,然身體強直,反張如弓,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癇病(一種癲癇)、中風、中寒、中暑以及痙病(一種肌肉僵硬的疾病)之間的區別。
癇病患者在發作時,會發出像六種牲畜的聲音,將要清醒時會吐出泡沫狀的口水,清醒後可能再次發作,有的患者連續幾天發作,有的患者一天內可能發作三到五次。而若是中風、中寒或中暑等情況,病人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清醒時也不會吐泡沫狀的口水,且不會再發作。
至於痙病,雖然也是時發時止,但是病人的身體會變得非常僵硬,背部弓起,不像癇病患者在發作時身體軟弱並發出聲音。
這就是在講述癇病、中風、中寒、中暑以及痙病的不同特徵和表現。
8. 腹痛分辨
痛而脹悶者多實,痛而不脹悶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實者多實,受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即悶者多虛;脈強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高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病在經者脈多弦大,病在藏者脈多沉微。
白話文:
[區分腹痛的方法]
如果腹痛且伴有脹悶感,大多是因為實證(如消化不良或積食);若只有痛感而無脹悶,則多是虛證(如體質虛弱導致)。
若病人腹部不願被觸摸,通常屬於實證;若腹部疼痛時願意被輕輕按壓,則多為虛證。
喜歡用力按摩腹部以減緩疼痛的,多為實證;而喜歡熱敷來緩解疼痛的,多為虛證。
飯後腹痛加劇的,通常是實證;而空腹時腹痛更嚴重的,則多是虛證。
脈搏強勁且呼吸粗重的,多屬實證;脈搏微弱且呼吸淺短的,多是虛證。
對於新發病且年紀較輕的患者,多為實證;而長期患病且年齡較大的患者,多為虛證。
若補藥治療效果不佳,可能是實證;反之,若病情因攻擊性治療(如清熱、瀉下等)而惡化,則多為虛證。
疾病在經絡層面的,脈象多呈現弦大;若疾病在臟腑層面的,脈象則多呈現沉微。
9. 腹痛各別辨
腸癰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錯,繞臍生瘡,小便如淋。疝氣痛者,大腹脹,小腹急,下引睪丸,上衝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瀉,上下絞痛,厥冷轉筋。陰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嘔吐,身冷欲絕。積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後重逼迫。至於婦人腹痛,多有關於經水胎孕者,宜先審之。
白話文:
【對於各種腹痛的辨識】
如果是腸炎導致的疼痛,會感覺腹部沉重且痛,皮膚可能出現像盔甲般的紋理,肚臍周圍可能長出瘡,小便時會有尿道燒灼感。
如果是疝氣引起的疼痛,會感覺大腹脹滿,小腹緊繃,疼痛感會向上衝到腹部,向下牽扯到睪丸。
如果是痧症(一種由暑熱或寒涼引起的急性病)造成的疼痛,可能會劇烈嘔吐或嚴重腹瀉,腹部上下絞痛,四肢冰冷並伴隨肌肉抽搐。
如果是陰毒(一種寒性內傷)引起的疼痛,手指和腳趾的指甲會變青,面部和嘴脣可能變黑,伴有肢體冰冷、嘔吐,身體極度虛弱。
如果是積聚(通常指體內有異常物質堆積)導致的疼痛,可以在腹部摸到有形的硬塊。
如果是痢疾(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引起的疼痛,會感到想要排便但又排不出的緊迫感。
至於女性的腹痛,大多與月經或是懷孕有關,應該先進行詳細的診斷。
10. 霍亂寒熱分辨
因寒者,不煩不渴,或吐利後,仍見煩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煩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預見煩渴,以暑邪內擾故也。
白話文:
如果是由寒冷引起的症狀,病人不會感到煩躁也不會口渴,或者在嘔吐和腹瀉之後,仍然出現煩躁和口渴的現象,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流失了。如果是由暑熱引起的,病人會非常煩躁並且極度口渴,嘔吐和排出的是清水,在嘔吐和腹瀉發生之前,就會提前出現煩躁和口渴的徵兆,這是因為暑熱邪氣在體內幹擾所導致的。
11. 癥瘕各別辨
癥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動之形,如血鱉之類,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癥因傷食,瘕是血生,二症多見於臍下。
白話文:
[對於癥瘕的區別]
所謂的"癥",就是有明確的證據可以驗證。指的是腹部有堅硬的塊狀物,用手按壓時能夠清楚感覺到,而且不會移動。
而"瘕"這個詞,取的是"借"的意思。指的是由其他物質聚集形成的東西,它會活動,像蟲子一樣,可能是血塊等類型,雖然中心也是硬的,但它的形成和消散沒有固定模式,並且具有活性,所以它可能在身體的任何位置移動,可能上可能下,可能左也可能右。
"癥"通常是由飲食不當導致,而"瘕"則是由血液問題產生,這兩種狀況大多出現在肚臍下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