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論下法

又太陽傳來,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湯丸。若蓄血微輕,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則用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甘草、芒硝、大黃、桂枝、桃仁)。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猶為穩當。蓋溺澀症,大便如常。

燥糞症,小便不利。蓄血症,小便自利,大便黑色也,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膀胱,病勢最急,則用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胸惡症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他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於內,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此湯丸之別也。

然又有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症,腹痛便閉拒按者,因於冷食用見睍丸,因於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滾痰丸:青礞石、上沉香、酒大黃、淡黃芩)。

水腫實症,神佑丸(神佑丸: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蟲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症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症攻下之良法也。近世庸家,不講於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鴆,致令熱症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大可悲耳。

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穀肉果菜,無往而非補養之物,雖其說未合時宜,而以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願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於壽域,不難矣。

白話文:

太陽病傳變,熱邪結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小腹脹滿而且疼痛,小便卻能順利排出,這是因為瘀血積聚在下焦的緣故,應該使用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治療。如果瘀血情況稍微輕微,只是小腹部感覺緊繃,還沒到脹滿疼痛的程度,則可以用桃核承氣湯(成分包含甘草、芒硝、大黃、桂枝、桃仁)來治療,或是用生地四物湯加上酒洗過的大黃各一半的份量來服用,這樣會比較穩妥。一般來說,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大便通常是正常的;而大便乾燥的情況,小便通常會不順暢;至於瘀血的情況,則是小便順暢,大便顏色會呈現黑色,這是區分這三種情況的重點。瘀血積在膀胱,病情最為危急,應該使用抵當湯;病情稍為輕微的,則使用抵當丸。如果胸部積熱、各種嚴重的症狀都出現了,就要使用大陷胸湯;病情稍輕微的,則使用大陷胸丸。其他像是清理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的方法,則大多使用湯劑。古人說過,凡是用瀉藥來攻邪氣,湯劑的效果勝過丸劑或散劑。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用湯藥可以洗滌清除,達到清淨的效果,這就是湯劑和丸劑的差別。

然而,臨床上還有許多複雜的病症,如果不區分寒熱、積滯、痰液、蟲積、血瘀、癰腫等病因,就很容易誤診。為什麼會這樣呢?像是李東垣治療因吃東西引起的疾病,腹痛、大便不通、拒絕按壓的,如果是因為吃了冷食,就用見睍丸;如果是因為吃了熱食,就用三黃枳朮丸。如果同時吃了冷熱食物造成傷害,就根據吃冷熱食物的多少,酌量交替使用這兩種藥丸,效果就會很好。又像是實熱引起的頑固痰液,可以用滾痰丸(成分包含青礞石、上沉香、酒大黃、淡黃芩)來治療。水腫的實證,可以使用神佑丸(成分包含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蟲積可以使用剪紅丸。血積可以使用花蕊丹或失笑丸。腸癰可以使用牡丹皮散。依照不同的病症來開立處方,各有適合的藥物,這些都是治療複雜病症的良好方法。現在的庸醫,不講究治療方法,總是把使用瀉藥視為畏途,病人也把瀉藥當作毒藥,導致熱病嚴重時,只能袖手旁觀,聽天由命,實在令人悲哀。

以前張子和的《儒門事親》提出三種治療方法,認為使用瀉藥就是一種補法,意思是說把邪氣排除,正氣自然就會恢復,而五穀、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無一不是補養身體的物質。雖然他的說法不完全符合時宜,但是治療疾病、攻打邪氣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要仔細思考,平心靜氣地觀察,掌握其中要領,然後實施救治的方法,這樣就能讓人民都能夠健康長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