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論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臟腑筋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下。《經》云:「堅者削之」是已。然有當消不消誤人者,有不當消而消誤人者,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積聚之原,有氣血積食,停痰蓄水,癰膿蟲蠱,勞瘵,與夫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二陰諸疾,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凡人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和平恬淡,氣血周流,穀神充暢,病安從來?惟夫一有不慎,則六淫外侵,七情內動,飲食停滯,邪自留止,則諸症生焉。法當及時消導,俾其速散,氣行則愈耳。倘遷延日久,積氣盤踞堅牢,日漸強大,有欲拔不能之勢,雖有智者,亦難為力,此當消不消之過也。
然亦有不當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氣虛中滿,名之曰鼓,腹皮臌急,中虛無物,取其形如鼓之狀,而因以名之,此為敗症,必須填實,庶乎可消!與蠱症之為蟲血,內實而有物者,大相徑庭。又如脾虛水腫,土衰不能制水也,非補土不可,真陽火虧,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溫暖命門不可。
又有脾虛食不消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腎虛水泛為痰者,血枯而經水斷絕者,皆非消導所可行而妄行之,誤人多矣。所謂不當消而消者,此也。然又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積聚癥瘕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也。當其邪氣初客,所積未堅,則先消之,而後和之;及其所積日久,氣鬱漸深,濕熱相生,塊因漸大,法從中治,當祛濕熱之邪,削之軟之,以底於平。但邪氣久客,正氣必虛,須以補瀉疊相為用。
如薛立齋用歸脾湯(歸脾湯:白朮、人參、當歸、米仁、白芍、黃耆、遠志、甘草、龍眼肉)送下蘆薈丸。予亦曾用五味異功散(五味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佐以和中丸,皆攻補並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塊消及半,便從末治,不使攻擊,但補其氣,調其血,導達其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凡攻病之藥,皆損氣血,不可過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腎,分立五方,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與膽中,皆附麗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淺深。凡用湯、丸、膏、散,必須按其部,而分君臣佐使,駕馭有方,使不得移,則病處當之,不至誅伐無過矣。此醫門第一義也。
而於消法為尤要,不明乎此,而妄行克削,則病未消而元氣已消,其害可勝言者。況乎積聚之原,有氣血食積,停痰蓄水,癰膿蟲蠱,勞瘵,與夫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兩陰諸疾,各各不同,若不明辨,為害匪輕,予因約略而指數之。夫積者.成於五臟,推之不移者也。
白話文:
論消法
消法,就是去除體內阻塞之物。臟腑、筋絡、肌肉等部位,本不應該有這些阻塞之物,一旦出現,就必須消散去除,才能恢復正常。經典中說:「堅硬的就去除它」,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有些情況應該消散卻沒有消散,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不應該消散卻消散了,也害了病人;有些情況雖然應該消散,卻沒有採用正確方法,也害了病人;有些情況消散時沒有明確病灶部位,也害了病人;有些情況消散時沒有辨別積聚的根本原因,例如氣血積滯、痰飲停滯、水腫、癰腫膿瘍、蟲蠱、勞傷、瘕聚、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陰部各種疾病,都可能因為消法不當而害了病人,所以必須審慎。
一般人如果起居有規律,飲食有節制,生活平和恬淡,氣血就能正常運行,穀物精氣也能充盈,哪裡還會生病?只有當稍有不慎,外邪入侵,內心七情波動,飲食停滯,邪氣就會滯留體內,導致各種疾病產生。正確的方法是及時消導,使邪氣迅速散去,氣血運行正常,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拖延日久,邪氣積聚,盤踞日久,變得堅固強大,就像拔不掉的釘子一樣,即使是聰明的醫生,也難以處理,這就是不該消卻沒有消散造成的錯誤。
然而,也有不應該消散卻消散了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例如,氣虛導致腹部脹滿,稱為「鼓脹」,腹部膨脹緊張,但內部卻空虛無物,只是形狀像鼓一樣,所以稱為鼓脹。這是敗症,必須先填補虛損,才能考慮消散。這與蠱症引起的蟲血積聚,內部有實質性病灶的情況,完全不同。又例如脾虛水腫,是脾土衰弱,不能制約水濕;真陽不足,腎陽衰弱,火衰不能生土,這些情況都需要補益脾土或溫補腎陽,而不是消散。
還有脾虛消化不良、氣虛導致痰濁停滯、腎虛導致水濕泛濫成痰、血虛導致經血斷絕等等情況,這些都不是消導所能解決的,如果妄用消導的方法,就會造成誤診誤治,害了病人。這就是不應該消散卻消散了的情況。然而,也有一些情況雖然應該消散,卻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積聚、癥瘕等疾病,有初期、中期、後期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當邪氣剛開始入侵,積聚尚未堅固時,應先消散邪氣,然後再調和營衛;當積聚日久,邪氣鬱結加深,濕熱交盛,腫塊逐漸增大時,應以中期的治療方法為主,祛除濕熱邪氣,軟化腫塊,使其平復。但邪氣久留體內,正氣必然虛弱,必須採用補瀉結合的方法。
例如薛立齋用歸脾湯送服蘆薈丸,我也曾經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和中丸,都是攻補兼施,屬於中期的治療方法。如果腫塊消散了一半,就可以轉入後期治療,不再攻伐,而是補益氣血,調和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腫塊自然會消散。凡是攻邪的藥物,都會損傷氣血,不可過度使用,這就是消法的正確方法。
然而,也有一些情況是消散時沒有明確病灶部位,這是為什麼呢?心、肝、脾、肺、腎,分別位於五個方位;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等臟腑,也各有其固定的位置。而皮膚、肌肉、筋骨也有深淺之分。使用湯劑、丸劑、膏劑、散劑時,必須根據病灶部位,分別確定君臣佐使,準確施治,才能藥到病除,不至於誤傷無辜。這是醫學中最根本的原則。
而消法尤為重要,如果不明瞭這些原則,就妄加攻伐,結果病沒治好,反而耗傷元氣,其危害不言而喻。況且積聚的根本原因,有氣血食積、痰飲停滯、水腫、癰腫膿瘍、蟲蠱、勞傷、瘕聚、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陰部各種疾病,各種情況各不相同,如果不加以辨別,危害就更大了。我這裡只是簡單地列舉了一些例子。積聚之物,是因五臟功能失調而形成的,頑固難以去除的病理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