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論消法

聚者,成於六腑,推之而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氣也。痛有定處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則痛,噯腐吞酸者,食積也。腹有塊,按而軟者,痰也。先足腫後及腹者,水也。先腹滿後及四肢者,脹也。痛引兩脅,咳而吐涎者,停飲也。咳而胸痛,吐膿腥臭者,肺癰也。當胃而痛,嘔而吐膿者,胃脘癰也。

當臍而痛,小便如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憎寒壯熱,飲食如常,有身痛偏著一處者,外癰也。病人嗜食甘甜或異物,飢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蟲有九,濕熱所生而為蛇,為鱉,則血之所成也。胡以知為蛇,鱉,腹中如有物,動而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嶺南之地,以蠱害人,施於飲食,他方之蠱,多因近池飲冷,陰受蛇蛔之毒也。

病人咳嗽痰紅,抑抑不樂,畏見人,喉癢而咳劇者,勞瘵生蟲也。痃如弓弦,病筋也。癖則隱癖,附骨之病也。癥則有塊可徵,積之類也。瘕者,或有或無,痞氣之類也。少腹如湯沃,小便澀者,胞痹也。痛引睪丸,疝也。女人經水自行,而腹塊漸大,如懷子者,腸覃也。經水不行,而腹塊漸大,並非妊者,石瘕也。

有妊無妊,可以脈之滑澀辨之也。至於濕熱下墜,則為陰菌、陰蝕、陰挺、下脫、陰莖腫爛之類,而虛火內爍庚金則為痔漏,為懸癰,為臟毒。種種見症,不一而足,務在明辨症候,按法而消之也。醫者以一消字,視為泛常,而不知其變化之曲折,較他法為尤難,則奈何不詳稽博考,以盡濟世之仁術也耶?

白話文:

身體內部的腫塊,通常是因六腑功能失常而形成,可以用推拿的方式使其移動。如果腫塊時聚時散,那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如果疼痛部位固定且不會移動,那是因為有血瘀。如果吃飯後就疼痛,而且會打嗝、有腐敗的氣味、吞酸水,那是因為食物積滯。腹部有腫塊,按下去是軟的,那是因為有痰。如果先出現腳腫,然後蔓延到腹部,那是因為體內有水液停滯。如果先是腹脹,然後才蔓延到四肢,那是因為腹部脹氣。如果疼痛牽引到兩側脅肋,而且咳嗽時會吐出清稀的痰液,那是因為體內有停飲。如果咳嗽時胸痛,而且吐出膿液,有腥臭味,那是因為罹患了肺癰。如果胃部疼痛,而且嘔吐出膿液,那是罹患了胃脘癰。

如果肚臍周圍疼痛,小便像淋雨一樣點滴不暢,翻身時肚子裡會發出水聲,那是罹患了腸癰。如果感到忽冷忽熱,飲食正常,但身體某一部位疼痛,那是罹患了外癰。如果病人喜歡吃甜食或奇怪的東西,肚子餓的時候會疼痛,而且嘴唇上下有白色的斑點,那是因為體內有寄生蟲。寄生蟲有九種,都是因為濕熱環境所產生,可能會變成蛇或鱉,那是因為血造成的。如何知道是蛇或鱉?腹部好像有東西在動,而且痛到無法忍受,那是因為蟲在吸血的緣故。另外,嶺南地區有人會用蠱來害人,把蠱放在食物中給人吃,其他地方的蠱,大多是因為靠近池塘喝冷水,陰部受到蛇或蛔蟲的毒害所致。

病人如果咳嗽痰中帶血,情緒低落不快樂,害怕見人,喉嚨癢而且咳嗽劇烈,那是因為得了勞瘵而生蟲。如果像弓弦一樣緊繃,那是筋的問題。如果腫塊隱蔽在深處,是附著在骨頭上的病。如果腫塊可以觸摸到,那是屬於積的類型。如果腫塊時有時無,那是屬於痞氣的類型。如果小腹像被熱水燙過一樣,小便不暢,那是膀胱的疾病。如果疼痛牽引到睪丸,那是疝氣。女人如果月經來潮,但腹部的腫塊越來越大,像是懷孕一樣,那是腸覃。如果月經不來,但腹部的腫塊越來越大,而且沒有懷孕,那是石瘕。

有沒有懷孕,可以通過把脈時的滑脈或澀脈來分辨。至於濕熱往下墜,就會形成陰道黴菌感染、陰道潰爛、子宮脫垂、陰部脫落、陰莖腫爛等疾病。虛火向上燃燒時,就會形成痔瘡、肛門膿腫、體內毒素等問題。各種各樣的病症,實在是太多了,一定要仔細辨別病症,然後按照適合的方法來消除病症。醫生把「消」這個字看得太簡單,卻不知道其中的變化曲折,其實比其他治療方法更困難,為什麼不詳細地研究和廣泛地考證,來盡到救世濟人的醫術呢?

2. 論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間,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癰膿,法當吐之。《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然有當吐不吐,誤人者;有不當吐而吐,以誤人者;有當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誤人者;亦有當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即如纏喉、鎖喉諸症,皆風痰鬱火,壅塞其間,不急吐之,則脹滿難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勿及,無由轉輸,脹滿疼痛者,必須吐之,否則胸高滿悶,變症莫測矣。又有停痰蓄飲,阻塞清道,日久生變,或妨礙飲食,或頭眩心悸,或吞酸噯腐,手足麻痹,種種不齊,宜用吐法,導去其痰,諸症如失。又有胃脘癰,嘔吐膿血者,《經》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凡此皆當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當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陽中風,胸滿而煩,此邪氣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則驚悸也。又少陰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飲食入口則吐,此膈上有寒飲,不可吐也。病在太陽,不可吐,吐之則不能食及生內煩,雖以吐中有散,然邪氣不除,已為小逆也,此不當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當吐不可吐者,何也?蓋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虛實,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誤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勢危篤,或老弱氣衰者,或體質素虛,脈息微弱者,婦人新產者,自吐不止者,諸亡血者,有動氣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則為逆候,此因其虛而禁吐也。

若夫病久之人,宿積已深,一行吐法,心火有降,相火必強,設犯房勞,轉生虛症,反難救藥,更須戒怒凝神,調息靜養,越三旬而出戶,方為合法。若其人性氣剛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將何持以無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謂當吐不可葉者,此也。然有不可吐者,而又不得不吐,何也?病人脈滑大,胸膈停痰,非吐不除,宜瓜蒂散,與橘紅淡鹽湯。痰以二陳湯(二陳湯:熟半夏、陳皮、紅茯苓、甘草、生薑)。

用指探喉中而出之,體質極虛者,或桔梗湯代之,斯為穩當。而予更有法焉。予曾治寒痰閉塞,厥逆昏沉者,用半夏、橘紅各八錢,濃煎半杯,和薑汁成一杯,頻頻灌之,痰隨藥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少傾痰開藥下,其人即蘇,如此者甚眾。

又曾治寒邪中臟,將脫之症,其人張口痰鳴,聲如曳鋸,溲便自遺者,更難任吐,而延皂角等藥,既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劑參附姜夏,濃煎灌之,藥隨痰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久之藥力下咽,胸膈流通,參附大進,立至數兩,其人即漸醒。一月之間,參藥數斤,遂至平復,如此者又眾。

又曾治風痰熱閉之症,以牛黃湯,灌如前法;頸疽內攻以蘇合香丸,灌如前法;風熱不語者,以解語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惡不醒者,以前項橘半薑汁,灌如前法。魘夢不醒者,以蓮鬚蔥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縊不醒者,以肉桂三錢,煎水,灌如前法。

白話文:

論吐法

吐法是用來治療上焦的疾病。胸部、咽喉部位如有痰、食積、癰腫、膿瘍等,就應該採用吐法。《內經》說:「高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意思。然而,有些情況應該吐卻沒有吐,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不應該吐卻吐了,也害了病人;有些情況應該吐卻不能吐,卻勉強吐了,也害了病人;還有些情況應該吐卻不能吐,但又不得不吐,而吐法又不對,也害了病人,這些都必須仔細辨別。例如纏喉、鎖喉等症,都是風痰鬱火阻塞所致,不及時用吐法,就會脹滿難忍。

又或者食物停留在胸膈之間,消化不良,無法運送,導致脹滿疼痛,就必須用吐法,否則胸部會越來越脹滿悶塞,病情變化難以預料。還有停痰積聚,阻塞經絡,日久病情變化,可能影響飲食,或出現頭暈、心悸、吞酸噯腐、手足麻痺等各種不同的症狀,都應該用吐法,將痰液排出,諸症自然就會消失。還有一些胃脘癰瘍,嘔吐膿血的病人,《內經》說:「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這些都是應該吐的。

然而,也有不應該吐卻吐了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少陽中風,胸滿煩悶,這是邪氣作祟,而不是有實物阻塞,不能用吐法,否則會驚悸。又少陰病初期,手足厥冷,飲食入口就吐,這是膈上有寒飲,也不能用吐法。太陽病也不宜用吐法,吐了之後就不能進食,還會產生內熱煩躁,雖然吐法可以散邪,但邪氣沒有去除,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這是錯誤地使用了吐法。

還有一些情況是應該吐卻不能吐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凡是用吐法治療疾病,必須先觀察病人的虛實,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吐法,還要先了解病人的性格,不能弄錯。如果病在上焦,可以用吐法,但是病人病情危重,或者年老體弱,或者體質虛弱,脈息微弱,或者產後婦女,或者已經不停地嘔吐,或者失血過多,或者氣血動蕩,或者四肢厥冷,或者自汗不止,這些情況都不可以用吐法,否則會導致病情逆轉,這是因為病人虛弱而禁吐。

如果病人久病,宿疾積累已深,一旦用吐法,心火下降,相火就會亢盛,如果再房事勞累,就會產生虛症,反而難以治療。所以必須告誡病人要保持心情平和,調息靜養,至少要過三十天才能出門,這才符合吐法的原則。如果病人性格剛愎自用,容易發怒,好色縱慾,不遵守禁忌,又怎麼能保證沒有危險呢?這是根據病人的性格而禁吐,這就是所謂的「應該吐卻不能吐」的情況。然而,有些情況是不能吐,但又不得不吐,這是為什麼呢?病人脈象滑大,胸膈停痰,非吐不可,可以用瓜蒂散,和橘紅淡鹽湯;痰多可以用二陳湯(二陳湯:熟半夏、陳皮、紅茯苓、甘草、生薑)。

用手指探入喉嚨誘吐,體質極虛的病人,可以用桔梗湯代替,這樣比較穩妥。我還有其他的方法。我曾經治療寒痰阻塞,厥逆昏沉的病人,用半夏、橘紅各八錢,濃煎至半杯,加薑汁到一杯,頻頻灌服,痰液隨著藥物一起吐出,就擦拭乾淨,邊灌邊吐,吐了再灌,很快痰液排出,藥物下行,病人就甦醒了,這樣治好的病人很多。

我還曾經治療寒邪入侵臟腑,將要死亡的病人,病人張口痰鳴,聲音像鋸木頭一樣,大小便失禁,這種情況很難用吐法,而且像皂角這樣的藥物,既不能用,也沒有時間用,所以我用大劑量的參、附子、生薑、半夏,濃煎灌服,藥物隨著痰液一起吐出就擦拭乾淨,邊灌邊吐,吐了再灌,過了一段時間藥力下咽,胸膈通暢,參、附子大量服用,一次就能服用幾兩,病人就漸漸醒來。一個月之內,服用參藥幾斤,病情終於恢復,這樣治好的病人也很多。

我又曾經治療風痰熱閉的病人,用牛黃湯,灌服方法如前;頸疽內攻的病人,用蘇合香丸,灌服方法如前;風熱失語的病人,用解語丹,灌服方法如前;中暑昏迷的病人,用消暑丸,灌服方法如前;中惡昏迷的病人,用前面提到的橘皮、半夏、薑汁,灌服方法如前;魘夢昏迷的病人,用蓮鬚、蔥白煎酒,灌服方法如前;自縊昏迷的病人,用肉桂三錢,煎水,灌服方法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