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論下法
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涼膈散:山梔、連翹、黃芩、薄荷、甘草、硝、黃、大柴胡大柴胡湯: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後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護於其中。
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生地。東垣用通幽湯通幽湯:生地、熟地、歸身、桃仁、紅花、升麻、甘草)。
予曾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子、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又曾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經熱邪,不妨借用,豈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芒硝、枳實、大黃、厚朴),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瀉心湯(瀉心湯:生薑、乾薑、人參、半夏、黃芩、黃連、甘草、大棗)。痞滿兼燥而未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朴、枳實、大黃。
加羌活名三化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芒硝、甘草、大黃)。除去枳實、厚朴,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症,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湯加芍藥(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中兼攻裡也。
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柴胡),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又結胸症,項背強,從胸至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丸(大陷胸湯:芒硝、黃連、葶藶、杏仁、甘草)。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小陷胸湯:瓜蔞、甘草、黃連)。
若寒食結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又水結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胸陰陽二症,服藥罔效,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細微欲絕之象。
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症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症,治用五苓散(五苓散:白朮、澤瀉、桂枝、茯苓、豬苓)。
白話文:
用蜜煎豬膽汁和土瓜根,可以引導大便排出。(對於使用涼膈散的情況,涼膈散包含山梔、連翹、黃芩、薄荷、甘草、芒硝、黃;對於使用大柴胡湯的情況,大柴胡湯包含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稍微搭配使用即可。如果病人體質虛弱,無法承受攻下的藥物,就應該先補養身體,然後再用攻下的藥物;或者先稍微攻下,然後再補養身體;或者用人參湯送服三黃枳朮丸;又或者同時使用人參、瓜蔞、枳實,攻補兼施而沒有互相衝突。因為猛烈的攻下藥一下去,就要用人參、白朮、當歸、芍藥這些藥物來維持和調養身體,使邪氣慢慢消退,正氣穩固,這樣才算是高明的醫師。
另外,在一些雜病中,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用藥的方法可以互相參考,例如老年人、久病的人、剛生產完的婦女,常常會出現大便閉結的情況,朱丹溪會用四物湯(四物湯包含當歸、川芎、芍藥、生地),李東垣會用通幽湯(通幽湯包含生地、熟地、當歸身、桃仁、紅花、升麻、甘草)。我曾經綜合他們的用藥方法,再加入肉蓯蓉、枸杞子、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的藥材,往往都能見效。我又曾經在四物湯中加入升麻,以及前面提到的滋潤藥,治療老年人血枯,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的情況,也常常有效。這些都是委婉疏通的方法。如果病人體質虛弱,即使是經絡傳來的熱邪,也可以借用這些方法,怎麼能貿然使用猛藥,導致身體元氣受損,最後變成腹瀉不止呢?雖然說是天命,但難道不是人為造成的嗎?所謂的「攻下」,重點在於用藥得當,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有些人應該用攻下藥,卻不知道用藥的深淺,不分清是便秘還是蓄血,也不區分湯藥還是丸藥,就隨意用藥而誤人,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張仲景使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包含芒硝、枳實、大黃、厚朴),必須是痞滿、燥結、實證都具備的情況,才能使用。如果只有痞滿而沒有燥結、實證,張仲景只會使用瀉心湯(瀉心湯包含生薑、乾薑、人參、半夏、黃芩、黃連、甘草、大棗)。如果痞滿兼有燥結,但還沒有到實證,張仲景只會使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包含厚朴、枳實、大黃,加上羌活又名三化湯),並且去除芒硝,是怕傷害下焦的陰血。如果燥結、實證在下,而痞滿較輕,張仲景只會使用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包含芒硝、甘草、大黃),並且去除枳實、厚朴,是怕傷害上焦的陽氣。另外,如果太陽經的傷風症,被誤用攻下藥,導致病情傳到太陰經,引起腹痛,就應該用桂枝湯加芍藥(桂枝湯包含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如果腹痛嚴重,就用桂枝湯加大黃,這是解表邪的同時兼顧攻裡。
另外,如果邪氣從少陽經而來,寒熱未除,就應該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包含半夏、大棗、生薑、黃芩、芍藥、枳實、大黃、柴胡),這是和解的同時兼顧攻裡。又有結胸症,項背僵硬,從胸到腹部,硬滿而疼痛,手都不能靠近,張仲景會用大陷胸湯丸(大陷胸湯包含芒硝、黃連、葶藶、杏仁、甘草)。如果沒有按壓時不痛,就只用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包含瓜蔞、甘草、黃連)。如果是寒食引起的結胸,就用三白散,用熱藥攻治。如果是水液停滯引起的結胸,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就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水停留在脅下,疼痛難忍,就用十棗湯。凡是結胸症,有陰陽兩種證候,如果用藥沒有效果,活人書記載都用枳實理中丸,往往能立刻見效。
還有,《河間三書》中提到:鬱熱積聚很嚴重,導致神智昏迷、昏厥,脈搏反而變得滯澀,出現微弱快要消失的徵象。世俗的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給予溫熱的藥物,就無法救治;或者胡亂使用攻下藥,導致陰氣突然耗竭,情況非常危險。不用攻下藥也很危險。應該使用涼膈散合解毒湯,滋養陰液、退散陽熱,讓積聚的熱邪得以宣散,這樣心胸才能舒暢,脈搏也會逐漸恢復正常。這些都是用藥的深淺次第。又例如太陽病還沒有痊癒,出現口渴、小便短少澀痛,大便正常的情況,這是尿液澀滯不通的症狀,應該用五苓散(五苓散包含白朮、澤瀉、桂枝、茯苓、豬苓)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