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下病治上辨
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臁瘡紅腫,用木瓜、米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之品不愈者,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用補中益氣升提之。若足軟能食而不能行,名曰痿症,宜清肺熱。如治泄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去當歸,加蒼朮、炮姜;脈遲,再加故紙、肉蔻。如治下痢日數行,寸口脈滑者,宜吐之。
如治溺血,用涼血利水不效,宜清心蓮子飲清心。復不止,宜加升麻、柴胡。如治大便下血,用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件不效者,若兼泄瀉,再診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能攝血,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沉香末子甚驗。
白話文:
對於下焦疾病,如果使用對應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那麼應該從上部進行治療。例如,如果腳疼痛腫脹,無力且虛弱,或是臁瘡紅腫,即使使用了木瓜、米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等藥物仍無效,那麼可以確定這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所導致的問題,應該使用補中益氣、升提的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腳能吃但無法行走,稱為「痿症」,應該清肺熱。若治療腹瀉,使用實脾利水的藥物沒有效果,也應該使用升提、補中益氣的方法,但將當歸去掉,加入蒼朮、炮姜,脈搏遲緩時,再加入故紙、肉蔻。如果治療每日多次排便,寸口脈滑,則應該使用吐法。
對於尿血,即使使用涼血利水的藥物沒有效果,也應該清心蓮子飲清心。若仍然沒有改善,可以加入升麻、柴胡。對於大便出血,即使使用了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藥物仍無效,如果還伴有腹瀉,再次診斷脈象,如果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這表明脾虛不能攝血,應該使用六君子加炮姜。如果右關沈緊,則表明飲食傷害脾臟,不能攝血,沈香末子非常有效。
若右寸洪數,大便如常,是實熱在肺,熱主流通,傳於大腸,宜清肺熱,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枳殼之類。如小便閉,用五苓、車前、瞿麥,不效者,須加清肺藥桑皮、桔梗、玄參之類。脈虛口渴者,用生肌散,加燈心、木通之類。《經》云:氣化則能出矣。
若上部脈滑有痰,是痰壅於上,如玉漏之上竅塞而下竅閉也。宜用二陳、四君煎,大劑頓服,鵝翎探吐之。
白話文:
如果右寸脈象洪大數,但大便正常,這是因為肺部出現實熱,熱氣流通,導致熱邪傳到大腸。應當清肺熱,可以使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枳殼等藥材。
如果小便不通暢,可用五苓、車前、瞿麥等藥物,若無效,則需加上清肺的藥物,如桑皮、桔梗、玄參等。
脈象虛弱且口渴的,可用生肌散,並加入燈心、木通等藥材。
經書上說,氣運暢通就能排出體外。
如果脈象上部滑膩有痰,這是因為痰阻於上部,就像玉漏上的孔隙被堵住,下面的孔隙也被關閉一樣。應該使用二陳、四君子湯煎煮後大量服用,必要時可用鵝翎探吐法。
2. 夾食辨(以下論傷寒)
凡傷寒、寒痰、溫病、熱病,多有夾食之症,四五日脈來滑數,胸前熱甚者,宿食發熱也,調中飲加減。若脈沉滑,雖寒食內結,其人胃氣不虛,尚可溫中消散。若夾食而氣口反澀滯伏結,或始雖浮大,而按之漸虛小,其症反身熱足冷,或腹痛,或頭疼,但胸膈滿悶,時或煩躁者,必其元氣素虛,堅硬之物,固結中宮,胃中陽氣,不得不通,故但足冷而手不冷也,五積散去取之。頭痛者,陽邪上郁也。
甘草乾薑湯,加蔥豉以通其陽。腹痛者,陰氣下結也,枳實理中湯加熟附子以通其陰,若曾峻利消導,以致自利厥逆,痞滿不除者,桂枝人參湯。若誤下而實邪內陷,愈加脹滿壯熱不止者,小陷胸合枳實理中,若過汗傷血,小便秘澀,枳實理中加歸、芍,或真武湯加當歸。
白話文:
凡是傷寒、寒痰、溫病、熱病,很多時候都會夾雜著食積的症狀。如果患者四五天脈象滑數,胸前熱得很厲害,就是宿食發熱所致,可以用調中飲加減治療。
如果脈象沉滑,雖然是寒食積聚在體內,但患者胃氣不虛,還可以溫中消散。但如果夾雜著食積,卻反而是氣口澀滯伏結,或者一開始脈象浮大,但按下去逐漸虛小,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但腳冰冷,或者腹部疼痛,或者頭疼,而且胸膈滿悶,時常煩躁不安,那麼一定是元氣本來就虛弱,堅硬的食物固結在中焦,胃中陽氣不得不往外通,所以才會只有腳冰冷而手不冷,可以用五積散加減治療。
頭痛是因為陽邪上逆鬱結所致,可以用甘草乾薑湯加蔥豉來通達陽氣。腹部疼痛是因為陰氣下結所致,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加熟附子來通達陰氣。如果曾經用峻利的方法消導,導致自己腹瀉、厥逆,痞滿不除,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如果誤用下法導致實邪內陷,反而更加脹滿、壯熱不止,可以用小陷胸湯合枳實理中湯治療。如果過度出汗傷血,小便閉塞,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加當歸、芍藥,或者真武湯加當歸治療。
陰虛之人,傷寒與傷食,皆難用藥,若陰虛傷寒兼傷食者,為不治之候,所以古人從無治法。予曾以小建中,用肉桂酒製生芍,內以溫其中,厚朴汁制甘草,內以散其滯,更加枳、桔、砂仁,以行其氣,熱除後,以六味丸去熟地,加砂仁、沉香,調理自安。復有中氣虛者,更兼感冒停食,則以補中益氣,用桂枝酒製黃耆,內以行其滯,枳實汁制生白朮,內以消其滿,熱服,微汗為度。
白話文:
陰虛體質的人,無論是傷寒還是傷食,都難以用藥治療。如果陰虛體質的人同時患有傷寒和傷食,則屬於無藥可治的狀況,因此古人從未有過治療方法。我曾經用小建中湯,以肉桂酒製成的生芍藥,溫暖其內部,用厚朴汁制成的甘草,散去其積滯,再加入枳實、桔梗和砂仁,使氣血流通。熱症消退後,再以六味丸去掉熟地,加入砂仁和沉香,調理身體,使其恢復健康。
另外,如果體內中氣虛弱,又同時出現感冒和停食,則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以桂枝酒製成的黃耆,促進氣血流通,以枳實汁制成的生白朮,消解其積食,熱服,微微出汗即可。
惟氣口脈大而按之澀滯,或浮取小澀而久按愈覺有力,大便五六日不行,臍下按之痛者,此為大腹氣鬱而脈澀,以大承氣下之。凡傷寒夾食既久,痰飲固結,有屢用承氣不效者,黃龍湯主之(黃龍湯:芒硝、枳實、大黃、厚朴、當歸、甘草、生薑、大棗、人參、桔梗),內有人參助胃,以祛宿垢也。
溫熱時痰夾食,無論表裡症見,日數多少,並宜涼膈散加消導藥,傷寒夾食,十常四五,或先傷食而後感寒,或先受寒而後傷食,或病勢稍減而強與飲食,重複發熱,甚至譫語躁狂,舌短目瞪,變症百出。況復醫者不審病之表裡、先後、標本、虛實,或先當解表而反兼治其里,或當急治本而反先治其標,橫行逆施,多致不救,可不慎歟。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脈象浮大,按之卻感到澀滯,或脈象浮取時輕微澀滯,但久按卻感覺越來越有力,同時患者大便五六日未解,臍下按之疼痛,這就屬於大腹氣鬱,導致脈澀,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如果患者是傷寒夾雜飲食積滯已久,痰飲停滯,屢次使用承氣湯都無效,則可以用黃龍湯來治療。黃龍湯中含有生薑、大棗、人參等藥材,其中人參可以健脾胃,幫助祛除宿垢。
第二段
溫熱病患者若伴有痰飲夾雜食物積滯,無論是表證還是裡證,病程長短,都應該使用涼膈散加消導藥來治療。
傷寒夾雜飲食積滯的患者,十之八九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先傷食後感寒,也可能是先受寒後傷食,或者病勢稍減後強行進食,導致反覆發熱,甚至出現譫語、躁狂、舌短、目瞪等症狀,病症變化多端。
更何況,有些醫生不細心辨別病情的表裡、先後、標本、虛實,或者應該先解表卻反過來兼治裡證,或者應該先治本卻反過來先治標,橫行逆施,往往導致病患難以救治,實在不可不慎!
至於食積不化,症類傷寒外症,亦發熱惡寒,但頭不痛為異,且氣口脈必不和,而惡寒吞酸,噯氣腹滿,欲吐不吐,嘔逆痞悶,見此症者,即當以調中飲治之,外感勢盛者,調中湯治之。
白話文:
至於食物積滯於胃腸,無法消化,其症狀雖然類似傷寒的外感症狀,也會發熱惡寒,但是頭部卻不痛,這就與傷寒不同。而且氣息、口氣、脈象一定不調和,還會出現惡寒、吞酸、噯氣、腹脹,想吐卻吐不出來,嘔吐、胸悶等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用「調中飲」來治療。如果外感症狀較為嚴重,則應該用「調中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