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八 (9)
卷之八 (9)
1. 補中益氣湯增損歌
勞倦傷脾中不足,參耆歸術甘補益;
升麻柴胡清氣升,脾胃疏通數陳橘。
內傷有時挾外感,六經見證須加減;
太陽頭疼蒿桂羌,陽明不足升葛選。
耳聾脅痛少陽經,黃芩半夏又用芎;
太陰咽乾脅胸痛,枳實厚朴亦相同。
少陰舌燥加桔甘,厥陰囊縮川芎例;
如逢變症發斑時,元參升麻倍乾葛。
內傷挾痰尋半夏,竹瀝薑汁可同加;頭痛川芎蔓荊子,項痛藁本細辛佳。耳鳴目黃頰頜腫,更兼面赤脈來洪;羌防甘蒿通經血,芩連二味腫消松。口乾咽燥加乾葛,上升胃氣潤口渴;心下痞悶芍連隨,腹脹香砂兼厚實。腹疼芍藥炙甘草,桂心惡寒冷痛極;若是惡熱用黃芩,仍增甘草時熱息。
臍痛本方去甘耆,胸中滯氣青皮利;腳軟乏力或痛疼,酒炒黃柏及牛膝。久病痰嗽去人參,夏熱冬花沸耳吟;春寒秋冷冬涼月,麻黃帶節便煎斟。長夏濕土客邪越,蒼白澤瀉消濕熱;濕熱火勝食不消,神麯味冬泄肺滅。口吐白沫胃停寒,益氣湯中益智先;若加胃口當心痛,何如草蔻更加煎。
飲食不下胸中寒,氣滯青橘木香煎;冬月智仁草豆蔻,秋則檳砂夏芩連。大便秘澀不能通,當歸宜易歸稍用;脅下或急或多少,甘草人參柴胡並。風濕相搏體重疼,升麻柴胡羌活風;藁本蒼朮宜暫服,病去之時勿再逢。心中煩躁何所加,生地一味好安排;若更氣浮心裡亂,安神丸內用硃砂。
白話文:
勞累倦怠導致脾臟功能減弱,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和白朮、甘草來補強身體。
升麻和柴胡能提升體內正氣,使脾胃運作順暢,加入陳皮和橘紅有助於消化。
內傷有時會伴隨著外感,根據六經的證狀來調整藥方;
如果頭痛是因為外感太陽,可以加上菊花、肉桂和羌活;如果是陽明經不足,則應選擇升麻和葛根。
耳鳴和脅痛可能是少陽經的問題,黃芩、半夏和川芎是適合的藥材;
太陰經的咽乾、脅痛和胸痛,可用枳實和厚朴治療。
少陰經的舌燥,應加桔梗和甘草;厥陰經的縮囊症,需使用川芎;
遇到斑疹的變症,要加倍使用元參、升麻和乾葛。
內傷伴隨痰多,可尋求半夏的幫助;頭痛時,川芎和蔓荊子可以緩解;頸部疼痛,藁本和細辛是最佳選擇。耳鳴、目黃、頰顎腫以及面紅脈洪,羌活、防風、甘草和黃蒿可以調節經絡血流,黃芩和黃連能消除腫脹。口乾喉燥,乾葛可以幫助;心下痞悶,芍藥和黃連能解決;腹部脹氣,香附、砂仁和厚朴可以舒緩。腹部疼痛,使用芍藥和炙甘草;如果因為寒冷而劇烈疼痛,可以加入肉桂;如果因為熱而疼痛,則應使用黃芩,並增加甘草的份量。
對肚臍周圍的疼痛,去掉人參和黃耆;胸部氣滯,青皮有幫助;腿部無力或疼痛,酒炒黃柏和牛膝是好選擇。
長期痰多咳嗽,去掉人參;夏季熱,冬季花粉症,可用麻黃;春寒、秋冷、冬涼,麻黃帶節煎煮;
濕熱的季節,蒼朮和澤瀉可以消除濕熱;濕熱過盛,食慾不佳,神麯和麥冬可以幫助消化。
胃部寒冷導致口吐白沫,益智仁在益氣湯中是首選;如果胃口不好,草蔻和甘草可以一起煎煮。
食物難以下嚥,胸中寒冷,氣滯可以用青橘和木香煎煮;冬天,可用智仁、草豆蔻;秋天,可用檳榔和砂仁;夏天,可用黃芩和黃連。
大便乾燥,不便排泄,應改用當歸尾;脅下急痛,甘草、人參、柴胡合併使用。
風濕症狀,身體沉重疼痛,升麻、柴胡、羌活可以疏風;藁本和蒼朮適量服用,疾病消失後不要再用。
心中煩躁,可以加生地;如果氣浮心裡亂,可在安神丸中加入硃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