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5)

1.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三種)

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胃兩臟。如先痢而後瀉者,為腎傳脾,微邪易治。先瀉而後痢者,為脾傳腎,賊邪難醫。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夫腎主禁固,腎為胃關,未有久痢脾虛而腎陰不損,腎陽不亡者。

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非桂、附、大補命門火,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耶?如畏熱不前,僅以參朮補土,多致不起,大可傷也。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是也。

經曰: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其症紅白相雜,裡急後重,悉以痢疾,必小便短澀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兩便牽引而痛,腎虛之危症,急以八味地黃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兼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庶可挽回。世以痢藥致斃者,不可枚舉。

王肯堂治痢法,用以黃連、黃芩、白芍、楂肉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殼、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酒洗紅花三分,桃仁炒研六分,木香二分,水煎空心下,紅白身熱者,俱可服。單白無紅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紅四分,廣木香二分。澀滯者,酒炒大黃二錢,一二劑服之,即除。

此方用於三五日及旬日內,神效。惟十日半月後,當加減於後,用川連、黃芩、白芍三味,酒炒各六分,生用各四分,楂肉一錢,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三分,延至半月餘,脾胃虛滑者,用酒炒芩、連、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炙草各五分。有胎婦人去紅花、桃仁、檳榔,隨用輒效。

間有不效者,必補劑太早,邪氣在內,纏綿已久,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不可救療者,初投溫補故也。戒之戒之!故治痢惟清熱,一忌溫補,恐蘊熱為害也。一忌大下,恐傷胃氣也。一忌發表,恐表虛且燥劑助熱也。一忌分利小便,恐澀滯愈甚,且異治水瀉之法也。

痢疾之脈,宜微小不宜浮洪,宜滑大不宜弦急,宜身溫不宜身熱,又不宜身冷。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半生半死。先水瀉而後膿血者,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者,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白話文:

關於痢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濕熱以及飲食積滯(有三種情況):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脾胃這兩個臟器。如果是先出現痢疾,然後才腹瀉,這是腎臟的病邪傳到脾臟,病情比較輕微容易治療。但如果是先腹瀉,然後才出現痢疾,這是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病情較為嚴重難以醫治。由此可知,病在脾臟的病情較淺,病在腎臟的病情較深。腎臟主要的功能是固攝,腎臟是胃的關卡,沒有久病痢疾導致脾虛而腎陰不虧損、腎陽不喪失的道理。

像是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這些都是用來補益脾虛的,固然很好,但如果病因是腎陽衰弱,以至於脾土失去滋養,就必須用桂枝、附子這些大補命門之火的藥物,來恢復腎中的陽氣,進而救助脾土的生養之源,這樣才能讓飲食消化吸收,門戶(肛門)才能固攝,真元之氣才能恢復。如果害怕使用溫熱藥物而不敢用,僅僅用人參、白朮這些補脾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實在是太可惜了。另外,還有一種陰虛證狀類似痢疾的,就是五泄中提到的大瘕泄。

醫書上說:「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卻排不出,而且會有莖中疼痛,大便中紅白相雜,這種裡急後重的情形都屬於痢疾。必然會伴隨小便短少、澀痛,或者小便不暢而疼痛,或者想小便卻先排出大便,或者想大便卻遺尿,兩種排泄都牽引著疼痛。這是腎虛的危險徵兆,必須立即用八味地黃丸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同時配合理中湯加升麻、桂枝、附子,交替服用,或許可以挽回。世上因為誤用治療痢疾的藥物而喪命的案例,實在是數不勝數。

王肯堂治療痢疾的方法,是用黃連、黃芩、白芍、山楂肉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殼、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酒洗過的紅花三分,炒過的桃仁研成粉六分,木香二分,用水煎服,在空腹時服用。如果大便紅白相雜且身體發熱,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如果只有白色而沒有紅色,就去掉地榆和桃仁,加入橘紅四分,廣木香二分。如果大便澀滯,就用酒炒大黃二錢,服用一兩次就會見效。

這個藥方用於三五天或十天內,效果顯著。但如果病情超過十天半個月,就需要在後面的方子基礎上加減。使用川黃連、黃芩、白芍這三味藥,酒炒各六分,生用各四分,山楂肉一錢,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四分,炙甘草三分、生甘草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三分。如果病情拖延到半個月以上,出現脾胃虛滑的情況,就用酒炒黃芩、黃連、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炙甘草各五分。如果是有身孕的婦女,要去掉紅花、桃仁、檳榔,隨時使用都能見效。

如果出現藥物無效的情況,一定是補益藥用得太早,病邪還在體內,且纏綿已久,想用補益藥物來固澀反而會助長邪氣,想用清熱藥物來疏散卻又太過滑利,導致病情無法挽回,這是因為一開始就使用溫補藥物的緣故。一定要戒惕!所以治療痢疾,最重要的是清熱,第一要避免使用溫補藥物,因為擔心溫補會導致熱邪積聚為害;第二要避免使用瀉下藥物,因為擔心會損傷胃氣;第三要避免使用發散藥物,因為擔心會使表虛,而且燥熱的藥物會助長熱邪;第四要避免利小便,因為擔心會使大便更加澀滯,而且這跟治療水瀉的方法不同。

痢疾的脈象應該是微小而不應浮大,應該滑大而不應弦急,身體應該溫和而不應該發熱,也不應該過冷。如果痢疾排出的全是血,而且顏色像灰塵腐敗的樣子,像屋簷滴漏的水一樣,或是肛門像竹筒般開得很大,嘴唇紅得像朱砂一樣,都屬於死症。如果排出的像魚腦髓一樣,則為半生半死。如果是先水瀉,然後才出現膿血,這是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病情嚴重難以治癒。如果是先出現膿血,然後才水瀉,這是腎臟的病邪傳到脾臟,病情輕微容易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