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痹症寒熱與風乘

痹者,痛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遊走不定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筋骨攣痛也。濕氣勝者,為著痹,浮腫重墜也。然即曰勝,則受病有偏重矣。治行痹者,散風為主,而以陰寒祛濕佐之。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治痛痹者,散寒為主,而以疏風燥濕佐之,大抵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治著痹者,燥濕為主,而以祛風散寒佐之,大抵參之補脾之劑。蓋土旺則能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通用蠲痹湯加減主之(蠲痹湯:赤芍藥、片薑黃、川羌活、當歸全、炙西耆、炙甘草、大棗、生薑)。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痹症,也就是疼痛的問題。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共同引發了痹症。如果風的影響較大,會形成行痹,表現為疼痛部位遊走不定。若寒氣佔優,會造成痛痹,導致筋骨劇烈疼痛。濕氣過重的話,則會產生著痹,出現浮腫和沉重感。一旦某種氣候因素佔據主導,病情就會偏向那一方。

對於行痹的治療,主要目標是驅風,同時輔以祛寒除濕的方法,一般來說,會搭配補血的藥物,因為有一個說法是,要想治好風,得先養好血,血液循環好了,風邪自然就消失了。

對於痛痹,治療重點在於驅寒,輔助以疏風和除濕,通常會加入補火的藥物,因為有一個道理是,身體暖和血液就能流暢,寒冷就會使血液凝滯,血液流暢就不會痛,痛就是因為血液不通。

對於著痹,主要治療方式是除濕,輔助以驅風和散寒,一般會加上補脾的藥物。因為脾氣旺盛才能抵抗濕氣,氣血充足就不會麻木無知覺。通常會使用蠲痹湯加減來治療,蠲痹湯的成分包括赤芍藥、片薑黃、川羌活、當歸、炙西耆、炙甘草、大棗、生薑等。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輔以松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