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絕脈
一曰雀啄,連連轉指,忽然止絕,少頃復來,如雀啄食,肝絕也。
一曰魚翔,本不動而末強搖,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心絕也。
一曰屋漏,如屋殘漏下,半時一滴,胃絕也。
一曰解索,指下散亂,乍數乍疏,如索之解,脾絕也。
一曰蝦游,浮於指下,始則冉冉不動,少焉而去,久之忽然一躍,進退難尋,如蝦之遊,大腸絕也。
一曰釜沸,浮於指下,有出無入,無復止數,如釜湯沸,肺絕也。
一曰彈石,沉於筋間,劈劈急硬,如指彈石,腎絕也。
凡此七脈一見,皆主胃氣消亡,臟元已竭,死無時矣。
白話文:
這七種脈象出現,都代表著胃氣消失,臟腑元氣已經耗竭,生命將不久於人世。
2. 入門看病訣
凡看症之法,先辨內傷、外感,次辨表裡。得其大概,然後切脈問症,與我心中符合,斯用藥,無有不當。口鼻之氣,可以察內傷、外感;身體動靜,可以觀表裡。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外感則為邪氣有餘,邪有餘,則口鼻之氣粗,疾出疾入。內傷則為正氣虛弱,正氣虛,則口鼻之氣微,徐出徐入,此決內外之大法也。
動靜者,表裡之分也。凡發熱靜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動而躁,及譫語者,此邪在裡也。而里症之中,復有陰陽之分。凡病人臥,須看其向里向外睡,仰睡覆睡,伸腳蜷腳睡。向里者,陰也;向外者,陽也;仰者,多熱;覆者,多寒;伸腳者為熱,蜷腳者為寒。又觀其能受衣被與否,其人若衣被全覆,手腳不露,身必惡寒,既惡寒,非表症,即直中矣。若揭去衣被,揚手露足,身必惡熱,既惡熱,邪必入腑矣。
白話文:
閱讀病症的方法,首先區分內傷與外感,接著區分表症與裡症。一旦瞭解大致情況,再進行脈診與問診,如果與心中的診斷相吻合,即可開方給藥,這樣的治療方式通常不會失誤。口鼻的氣息能夠觀察到內傷與外感的狀態;身體的活動與靜止,則能看出表症與裡症。口鼻是氣息的入口與出口。
外感表示邪氣過盛,邪氣過盛會使口鼻的氣息變得粗重,進出快速;內傷則表示正氣虛弱,正氣虛弱使口鼻的氣息變得微弱,進出緩慢。這是判斷內外症狀的關鍵原則。
活動與靜止可以分辨表裡的狀態。一般來說,發熱且沈默的狀態表示邪氣在表層。若表現為動態且焦慮,或出現妄言的狀態,則表示邪氣在裡層。而在裡層的病症中,還需分辨陰與陽的差別。病人躺下時,觀察他是朝向裡側睡還是外側睡,是平躺還是側躺,是伸展著腳還是蜷縮著腳睡。朝向裡側的,屬於陰性;朝向外側的,屬於陽性;平躺的人多有熱症;側躺的人多有寒症;伸展著腳的人多有熱症,蜷縮著腳的人多有寒症。此外,觀察他是否能接受衣物的覆蓋,如果一個人完全包裹著衣物,手腳不露,他的身體必定畏寒,如果畏寒,這不是表症,就是直接受到病邪。如果掀開衣物,抬起手腳,身體必定畏熱,如果畏熱,則邪氣已經進入腸胃了。
此以身體動靜,並占其寒熱也。然又有陽極似陰,女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復有陰極似陽,假渴煩躁,欲坐臥泥水中,此乃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象,尤不可不辨。
白話文:
這是在根據人體活動和狀態來判斷是冷還是熱。然而也有陽氣過盛看似陰氣、女性穿著全部衣物昏沈入睡的情況;又有些許陰氣過盛看似陽氣、出現口渴煩躁想要坐在或躺在泥水中的情況,這是真正的熱偽裝為寒冷、真正的寒偽裝為熱的現象,尤其不能不去分辨清楚。
3. 色
《內經》曰:脈以應月,色以應日。色者,視之易見者也。如傷風,關庭必光澤。傷寒,關庭必暗晦。面青黑為寒,為直中陰症。紫赤為熱,為傳經里症。若已發汗後,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徹也,當重表之。又陰盛格陽,閤面赤色,是為載陽之後,宜急溫之,以通陽氣。大抵黑色見者多凶,為病最重;黃色見者多吉,病雖重可治。
《經》云: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吉。蓋黃屬土,今惡症雖見,土猶未絕,故可救。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難治也。言無土色,則胃氣已絕。凡天庭(額上)、印堂、年壽等處,黑色枯槁者,凶。黃色明潤者,吉。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象會反映月相的變化,面色會反映日光的變化。面色,是指容易觀察到的外在表現。例如,如果感冒,面部通常會呈現光澤。如果是傷寒,面部通常會呈現暗淡。面色青黑表示有寒氣,或是內在的陰症。面色紫紅則表示有熱氣,或是傳至內部的病症。如果已經發過汗,但面色仍呈現紅潤,這表示表層的邪氣未能完全排出,應該再次強調治療表層。另外,如果陰氣壓制了陽氣,使得面部紅潤,這是陽氣重新被帶動的徵兆,應該立即進行溫補,以促進陽氣流通。總體來說,看到黑色的面色通常預示著較為嚴重的情況,病情嚴重;看到黃色的面色則通常預示著較為好的情況,即使病情嚴重,也有治療的可能。
《經》中提到:面色黃而眼睛青的人,面色黃而眼睛紅的人,面色黃而眼睛白的人,面色黃而眼睛黑的人,都是好徵兆。因為黃色屬土,即使面對嚴重的病症,只要脾氣還在,就有治療的希望。如果面色青而眼睛紅,面色紅而眼睛白,面色青而眼睛黑,面色黑而眼睛白,面色紅而眼睛青,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如果面部沒有黃色,則表示胃氣已經消失。一般來說,如果額頭(額頭上)、印堂、年壽等地方出現黑色且乾枯,表示凶兆。如果這些地方出現明亮潤澤的黃色,則表示好徵兆。
然人有五色,不能齊等。《經》云: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黑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枯槁色也。《經》云:又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言五色固不宜枯槁,若五色之精華盡發越於外,而中無所蓄,亦非宜也。大抵五色之中,須以明潤為主也。而明潤之中,須有蘊蓄。若一概發華於外,亦凶兆也。察色之妙不過是矣。
白話文:
人類有五種顏色,但這些顏色並不能完全平等。經典中提到:這五種顏色,是氣息的表現。紅色應像白色包裹的硃砂,不應像赭石色;白色應像鵝毛,不應像鹽粒;青色應像蒼壁的光澤,不應像藍色;黃色應像羅紗包裹的雄黃,不應像黃土;黑色應像漆色,不應像地蒼。對於五種顏色的喜好,都是為了追求光澤。對五種顏色的不喜歡,都是因為厭惡乾枯的顏色。經典中又說:五種顏色的精華現象已經出現了,那麼這種人的壽命可能不會長久。
這五種顏色固然不宜乾枯,但如果五種顏色的精華全部在外部表現出來,而在內部沒有儲存,這也是不適合的。總體來說,在五種顏色中,以明亮且潤澤為主。在明亮且潤澤的基礎上,還需要有內涵。如果所有顏色都只在外表發華,這可能是一個不祥的徵兆。觀察顏色的微妙變化,不過如此而已。
4. 鼻
《經》云:五色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故鼻頭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痰飲;黃色者,為濕熱;白色者,為氣虛;赤色者,為肺熱;明亮者,為無病也。若傷寒,鼻孔乾燥者,乃邪熱在陽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將衄血也。病人慾嚏而不能者,寒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
鼻息鼾睡者,風溫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見鼻孔煽張,為肺氣將絕之症也。凡產婦鼻起黑氣,或鼻衄者,為胃敗肺絕之危候,古方用二陳參蘇飲,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白話文:
經書記載
五種顏色變化反映在明堂。明堂指的是鼻子。因此,鼻頭顏色呈現以下狀況,代表著不同的疾病:
- **青色:**腹中疼痛。
- **微黑:**有痰飲。
- **黃色:**濕熱。
- **白色:**氣虛。
- **赤色:**肺熱。
- **明亮:**無病。
若患傷寒,鼻孔乾燥,
則邪熱停留在陽明經的肌肉中,久而久之就會鼻出血。
病人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
是寒症。
鼻塞有濁涕,
則是風熱。
呼吸鼾睡,
為風溫。
鼻孔乾燥,黑如煙煤,
代表陽毒熱深。
鼻孔排出冷氣,滑且黑,
則陰毒冷極。
凡是病中鼻黑如煤,
都是不祥之兆。
若見鼻孔煽張,
則代表肺氣將要斷絕。
產婦鼻頭出現黑氣,或鼻出血,
都是胃氣衰敗,肺氣將絕的危險徵兆。古方使用二陳湯加附子,可以救治,多數都能起死回生。
5. 唇口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華也。故視其唇之色澤,可以知病之深淺。乾而焦者,為邪在肌肉。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腫者,肌肉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口苦者,膽熱也。口甜者,脾熱也。口燥咽乾者,腎熱也。口噤難言者,或為痙、為痰厥、為中寒,不相等也。
又狐惑症,上唇有瘡,為狐蟲,食其臟;下唇有瘡,為惑蟲,食其肛也。若病中見唇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或如魚口,或氣出不返,或口唇顫搖不止,皆難治也。
白話文:
嘴唇是肌肉的根本,也是脾臟的表現。觀察嘴唇的顏色,就能知道病情的輕重。嘴唇乾燥焦枯,代表邪氣侵犯肌肉。焦枯且紅潤是吉兆,焦枯且發黑則是不祥之兆。嘴唇和嘴巴都又紅又腫,代表肌肉熱度很高。嘴唇和嘴巴都呈青黑色,代表寒氣極重。嘴巴苦,代表膽熱。嘴巴甜,代表脾熱。嘴巴乾燥喉嚨乾渴,代表腎熱。嘴巴緊閉難以說話,可能是痙攣、痰厥、中寒等原因,情況各不相同。
另外,狐惑症患者上嘴唇會長瘡,是狐蟲在吃臟器;下嘴唇長瘡,是惑蟲在吃肛門。如果病人病重時嘴唇和舌頭捲曲,嘴唇和鼻樑發青,嘴唇周圍發黑,嘴巴張開,氣息直衝,或者像魚嘴巴一樣,或者氣息呼出後無法返回,或者嘴唇不斷顫抖,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徵兆。
6. 耳
耳者,腎之竅。察耳之枯潤,知腎之強弱。故耳輪紅潤者生,枯槁者難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為腎敗。若耳聾及耳中痛,皆屬少陽(膽),此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若耳聾,舌卷,唇青,此症屬厥陰,為最重也。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的竅穴,觀察耳朵的潤澤程度,就能了解腎臟的強弱。因此,耳輪紅潤的人身體健康,耳輪枯槁的人則難以治療。耳廓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者像炭一樣焦黑,都表示腎臟衰敗。
如果出現耳聾或耳痛,屬於少陽(膽經),這代表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需要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如果出現耳聾、舌頭捲曲、嘴唇青紫,這屬於厥陰,病情最為嚴重。
7. 目
目者,五臟精華之所注,能照物者,腎水之精也。熱則昏暗,水足則明察秋毫。如常而瞭然者,邪未傳裡也。若赤若黃,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乃邪熱在內,消灼腎水,腎水枯竭,故目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蓋寒則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見者也。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也;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也。
目瞑者,將衄血也。目睛黃者,將發黃也。至於目反上視,橫目斜視,瞪目直視,及眼胞忽然陷下者,為五臟已絕之症也。凡雜病忽然雙目不明者,此氣脫也。《經》云:氣脫者目不明。此氣虛也,丹溪用人參膏主之。《經》又云:脫陰者目瞀,此血脫也。邪熱則下之,血虛則補之,以救腎水也。
然此症已為危險之候。
白話文:
眼睛是五臟精華所聚集的地方,能夠看清事物的,是腎水的精華。如果眼睛發熱,會讓人感到昏暗;如果腎水充足,眼睛則能看清楚微小的事物。如果眼睛總是清晰明亮,那麼疾病還沒有影響到身體的內部。如果眼睛呈現紅色或黃色,那麼疾病已經深入身體內部了。如果眼睛昏暗不清,這表示體內有熱毒,消耗了腎水,腎水乾涸,所以眼睛不能明亮照物,需要緊急使用大承氣湯來排出毒素。相反,如果在寒冷的情況下眼睛仍然清明,很少會出現眼睛看不到東西的情況。通常,睜開眼睛想要看到人的,是陽性病症;閉上眼睛不想看到人的,是陰性病症。
眼睛閉合,可能預示著將要出血。眼睛的黃色部分變大,可能預示著將會出現黃疸。此外,如果眼睛向上看、橫向看、直直地看,或者眼窩突然凹陷,這些都是五臟已經衰竭的症狀。如果雜病突然導致雙眼不明,這是因為元氣流失所致。經書上說:元氣流失時,眼睛會變得模糊不清。這是因為元氣虛弱,可以使用丹溪的人參膏來補充。經書又說:陰性病症的眼睛會模糊,這是因為血液流失所致。對付邪熱,需要通過下藥來治療,對於血液不足的情況,則需要補充,以輓救腎水。
然而,這個症狀已經成為危險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