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8)

1. 夾陰辨

房室不謹之後,感冒風寒,及恣意乘涼,觸犯風露,勞役傷精而病者,謂之夾陰,其症亦發熱頭痛,胸膈痞悶。若陰火上乘,則面赤而足脛逆冷,以其虛陽外發,故發熱煩渴而躁亂不寧,真陽不能下通於陰分,故足不能熱,而陽道痿縮也。每見庸工,治夾陰傷寒,用小柴胡和之,多致厥嘔噦呃而死者,以不勝黃芩之陰寒也。

亦有見其足冷陽縮,以四逆湯溫之,多致煩躁血溢而死者,以不勝附子之雄悍也。《秘旨》云:脈來尺中遲弱無力,而足冷陽縮者,於黃耆建中內用生附汁制黃耆以溫衛氣,肉桂酒製白芍以調營血,不應改用參制黃耆,麻、附、細辛汁制甘草以汗之。若尺中弦數而多虛大(老書上火字),面赤戴陽者,於小建中內用參制甘草以助胃氣,丹皮酒製白芍以降陰火,不應加連附汁制黃耆,及蔥豉以攝之。

蓋陰虛之人,雖犯表邪發熱,其中必夾陰象,所以尺脈必不能實,足脛必不能溫,用藥最為扼腕,較陽虛之可用溫補,迥乎不侔也。至於溫病熱病之夾陰(紅膏湯治之),雖長沙復生,難於措手,惟暴感風寒夾陰,可用上法治之耳。

白話文:

在性生活後未妥善調理身體,不慎感受風寒,或是任意受涼,遭到風露侵襲,因過度勞累導致精氣損耗而生病的,我們稱之為夾陰病。此病症會出現發燒、頭痛以及胸口感到悶悶的不適。如果體內的虛火上升,臉部會呈現紅色,但腳踝卻反常地冰冷,這是因為體內的虛火外泄,所以會感到發燒、口渴且煩躁不安,真正的陽氣無法順利流通到下半身,因此腳部無法感到暖和,且男性生殖器會萎縮。

有些普通醫生治療夾陰引發的風寒時,會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但往往導致患者出現四肢厥冷、噁心、打嗝等症狀,最終死亡,這都是因為無法承受黃芩的寒涼性質。

也有醫生見到患者腳冷且男性生殖器萎縮,就用四逆湯來溫暖,結果造成患者煩躁不安,甚至血壓升高,最後死亡,這是因為無法承受附子的強烈性質。《祕旨》提到:如果診斷出脈搏在腳踝處微弱無力,且腳冷男性生殖器萎縮的,可以在黃耆建中湯內加入生附汁來溫暖保護正氣,用肉桂酒處理的白芍來調節血液循環,如果不見效,再改用參制的黃耆,並用麻黃、附子、細辛的汁液處理的甘草來發汗。如果脈搏在腳踝處緊繃且多為虛大,臉部泛紅且上火的,可在小建中湯內加入參制的甘草來幫助胃氣,用丹皮酒處理的白芍來降低虛火,如果不見效,就不應再加入連附汁制的黃耆和蔥豉來控制病情。

對於陰虛的人來說,即使受到外邪侵襲發燒,體內一定夾雜著陰虛的症狀,因此腳踝的脈搏一定不會有力,腳部也不會感到暖和,用藥方面必須特別小心,與陽虛的人可以溫補的方式來對待,有著天壤之別。至於夾陰型的溫病或熱病(紅膏湯可治療),就算張仲景再世,也很難處理,只有突然因風寒夾陰引發的病狀,才能用上述的方法來治療。

2. 冒雨辨

冒雨則寒濕之氣,先從汗孔襲入背俞,況雨氣通乎腎,雖有發熱、頭痛、咳逆等症,表藥中必先通少陰之經,而兼開肺氣,故細辛、羌活在所必用,所以首推神術湯主之。又須隨時令寒暄,元氣盛衰加減。若冒雨而更加之以風,則風濕相搏,一身盡痛,當與除風濕,羌活湯或小建中去芍加耆、朮、羌、防。濕襲陽明而發熱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大抵此症雖大暑亦忌寒冷,若嚴冬稍加麻、附;飢後則加白朮;飽後則加橘、半。勞役傷氣而冒雨涉水,發熱喘咳,則以補中益氣加細辛、炮姜。若水寒之氣傷肺而喘咳不止者,又以小青龍加減;陽虛者,去麻黃加附子、白朮。

白話文:

如果在下雨天外出,寒濕之氣會透過汗孔進入人體,特別是背部的俞穴。因為雨水和腎臟有著一定的聯繫,即使出現發燒、頭痛、咳嗽等症狀,治療上也必須考慮疏通少陰經絡,並同時調理肺部,所以通常會使用細辛、羌活這兩種藥材,因此最推薦的是神術湯。但具體的藥物配比,還需根據當時的季節、天氣冷暖以及病患的體質進行調整。

如果在雨中還吹了風,那麼風濕就會相互作用,全身都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祛風濕的羌活湯,或者小建中湯去掉芍葯,加入黃耆、白朮、羌活和防風。

如果濕氣影響到陽明經絡而導致發燒,則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總的來說,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酷暑天氣,也要避免受寒。如果是冬天,可以適量加入麻黃和附子;如果是在空腹後出現症狀,可以加入白朮;如果是在飯後,可以加入陳皮和半夏。如果是在勞動過後,身體疲憊時冒雨涉水,出現發燒、喘息和咳嗽,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細辛和炮薑。如果因為水的寒氣傷害到肺部,導致喘息和咳嗽無法停止,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再根據情況進行增減;如果是陽虛的情況,可以去掉麻黃,加入附子和白朮。

3. 溺水辨

溺水者,忌熱酒火烘,只宜溫暖覆蓋,原其溺水之時,必多驚恐,心腎受傷,雖有發熱頭痛、骨節痛等症,表藥中必兼通心腎,冬月麻黃細辛湯或小青龍加生附子三五分。蓋麻黃髮汗通心,附子溫經通腎,細辛通徹表裡之邪,更宜稍加苓、半,以開豁驚痰。若在夏月則忌麻、附,宜五苓散加硃砂熱服一半,探吐取汗,更服一半。

蓋驚則氣亂,故宜去濕利水藥中加硃砂;或脈浮而見表症多者,柴苓湯各半和解之;或五苓合羌活勝濕湯各半微汗之。至於暴怒悲號,投河躍井,雖有表症當解,須香蘇散加川芎、木香、烏藥理氣為要。跌傷加當歸、桃仁、桂枝。安有溺水而不驚不恐?氣不受傷者,但當取其所勝治之。

其有天時寒冷,兼挾食冷傷脾,與夫曾犯房室而遭風溺水,及冒雨涉川,傷腎而病,身熱足冷者,參夾陰例治之。

白話文:

對於溺水者的處理,需注意不要使用熱酒或是火烤來加溫,最適合的方式是用溫暖的衣物覆蓋溺水者。溺水時,人通常會感到極大的驚恐,心臟和腎臟可能因此受到傷害。即便出現發燒、頭痛、骨頭關節疼痛等症狀,治療時也應考慮到心臟和腎臟的狀態。在冬季,可以考慮使用麻黃細辛湯或加入少量生附子的小青龍湯。因為麻黃能促進排汗並對心臟有益,附子則能溫暖經絡並對腎臟有益,細辛能徹底清除表裡的邪氣,同時可適量添加茯苓、半夏,以幫助去除因驚恐引起的痰。

如果是在夏季,應避免使用麻黃和附子,可用五苓散加入硃砂熱服,先服用一半以引發嘔吐和出汗,再服另一半。這是因為驚恐會導致氣息紊亂,所以在去濕和利水的藥物中加入硃砂。如果脈搏浮動且表面症狀明顯,可用柴苓湯各半來調和;如果是因五苓合羌活勝濕湯各半導致輕微出汗,則需微汗之。至於那些因突然的憤怒、悲痛而跳河自盡的人,即使表面症狀需要解除,也必須用香蘇散加上川芎、木香、烏藥來調理氣血。若跌傷,則需添加當歸、桃仁、桂枝。溺水的人怎麼可能不驚恐?所以應當針對這種狀況進行治療。

如果天氣寒冷,又吃了冷的食物傷害了脾胃,或者在性行為後遭受風寒而溺水,以及在雨中涉水,導致腎臟受傷,出現身體發熱腳部冰冷的情況,則應參照陰虛的治療方式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