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八 (3)
卷之八 (3)
1. 治病主藥論
頭痛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藥。
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著;
太陰蒼朮少細辛,厥陰吳萸用無錯。
頂巔之痛又不同,藁本須用去川芎,
肢節之痛用羌活,去風去濕亦其功。
小腸痛用青皮治,心痞黃連枳實從,
腹痛須用白芍藥,惡寒加桂熱黃柏。
腹中窄狹用蒼朮,腹痛厚朴薑製法;
腹中實熱將何治?大黃芒硝真有力。
虛熱虛汗用黃耆,肌膚浮熱黃芩宜。
脅下疼痛往來熱,日晡潮熱柴胡宜;
脾胃受濕因無力,怠惰嗜臥用白朮。
下焦濕腫有火邪,知母防龍並酒柏;
上焦濕熱用黃芩;中焦濕熱黃連釋,
瀉用乾葛白茯苓。半夏燥脾當禁革,
嗽用五味喘阿膠。枳實黃連消宿食,
煩躁須用梔子仁。水瀉芍藥苓白朮。
調氣必當用木香,若然氣盛又非良。
補氣必是用人參,肺經熱甚不相應。
痰涎為病須半夏,熱加黃芩風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朮陳皮兩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瘡痛必須黃連湊;
眼痛黃連當歸根,心中恍惚用茯神。
小便黃時用黃柏,澀者澤瀉用之靈,
氣刺痛時用枳殼,血刺當歸上下分,
痢疾當歸白芍藥,瘧疾柴胡為之君。
滯血桃仁與蘇木,滯氣青皮與枳殼,
枳殼青皮若用多,反泄元神宜改作。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緩其力,
寒熱相雜亦用之,調和其性無攻擊。
惟有中滿不食甘,臨證還須用端的。
生甘梢治莖中疼,心下痛兮吳茱力。
調血延胡補血芎,傷風甘術佐防風。
上部見血防風醫,中部黃連下地榆。
表虛桂枝同芍藥,表實麻黃葛根宜。
表寒桂枝柴胡熱,裡虛參朮何必疑。
肩背痛疼防羌活,足膝痿軟柏防己。
喉痛頷腫山梔炒,黃芩貝母桔梗齊;
乾嘔竹茹黃連使,冷涎丁藿二香奇。
吐酸黃連須土炒,吞酸炒連拌茱萸;
腎虛地黃牡蠣粉,肺虛二冬五味居。
多夢紛紜用龍骨,遠志、菖蒲棗仁宜。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理論]
如果頭痛,必須使用川芎,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其他引導經絡的藥物。
對於太陽經的頭痛,可用羌活;對少陽經的頭痛,則用柴胡;對陽明經的頭痛,白芷會有效;對太陰經的頭痛,可用蒼朮;對少陰經的頭痛,則細辛為佳;而對厥陰經的頭痛,吳茱萸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是頭頂的痛,則藁本比川芎更適合。
關節疼痛,羌活能去風除濕,功效顯著。
小腸痛可使用青皮治療,心臟悶痛則用黃連和枳實。
腹痛需使用白芍藥,若是畏寒,則可加肉桂;若是因熱,則黃柏會是好選擇。
腹部緊縮感可使用蒼朮,腹痛則厚朴配合薑的製作方法會有效。
腹部實熱該如何處理呢?大黃和芒硝有強大的力量。
虛熱和虛汗可使用黃耆,皮膚表面的熱則黃芩更合適。
肋骨下疼痛且有來回的熱感,或在傍晚有熱浪般的感覺,柴胡是首選。
脾胃受濕而無力,常感疲倦想睡,可用白朮。
下焦部位濕腫且有火邪,可用知母、防己及酒炒黃柏。
上焦的濕熱可用黃芩,中焦的濕熱則用黃連,而要止瀉則可用乾葛和白茯苓。
半夏能燥脾,但在此情況下應避免使用。
咳嗽可用五味子,哮喘則阿膠是佳選。
消化不良的食物,可用枳實和黃連幫助。
煩躁感需用梔子仁。
水瀉可用芍藥、茯苓和白朮調理。
調整氣機必用木香,但如果氣機過盛,則未必適用。
補氣必用人參,但肺部熱度過高時,人參可能不合適。
痰多的問題,需用半夏,若是因熱,則加上黃芩;若是因風,則天南星會是好選擇。
胸中的寒痰導致痞塞,白朮和陳皮會是好的搭配。
胃痛可用草豆蔻,而瘡痛則需黃連。
眼睛疼痛,黃連和當歸根會是好的選擇;心中恍惚,可用茯神。
小便色黃,可用黃柏;若是排尿困難,則澤瀉會是靈丹妙藥。
氣刺痛可用枳殼,血刺痛則當歸可分上下。
痢疾可用當歸和白芍藥,瘧疾則柴胡是主藥。
滯血可用桃仁和蘇木,滯氣則青皮和枳殼為佳。
但若青皮和枳殼用量過多,反而會損耗元氣,應考慮調整。
單一使用極寒或極熱的藥物,最好用甘草來緩和其藥力。
若藥物寒熱交雜,同樣可用甘草來調和,使其性質平和,避免過度攻擊。
然而,若是中焦飽滿,則不宜食用甘草,臨牀診斷時應確實判斷。
生甘草梢可治療生殖器疼痛,心下痛則吳茱萸會有效。
調節血液可用延胡,補血則川芎為佳;感冒風邪,甘草、白朮和防風會是好幫手。
上部出血可用防風治療,中部出血則用黃連,下部出血則用地榆。
表虛可用桂枝配芍藥,表實則麻黃和葛根會是好選擇。
表寒可用桂枝,內熱則柴胡會有效;裡虛可用人參和白朮,無需懷疑。
肩背痛疼,可用羌活;足膝無力,則柏樹皮和防己會是好選擇。
喉嚨痛和頸部腫脹,可用山梔炒過後,再與黃芩、貝母和桔梗一起使用。
乾嘔可用竹茹和黃連,冷痰則丁香和藿香會是好選擇。
胃酸逆流,黃連需用土炒過,吞酸則炒過的黃連與吳茱萸拌炒。
腎虛可用熟地黃和牡蠣粉,肺虛則麥冬、天冬和五味子會是好選擇。
多夢可用龍骨,遠志、菖蒲和酸棗仁也會是好選擇。
2. 用藥寒熱相得論
夫發表之藥用溫,攻裡之藥用寒,溫里之藥用熱者,各有所宜也。蓋表既有邪,則為陽虛陰盛,溫之乃以助陽,陽有助,則陽長而陰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發散之,以為陽也。此指表藥用溫者而言也。里既有邪,則為陰虛陽盛,寒之乃以助陰而抑陽,阻受其抑則微,而真陰所由以長,故用酸苦湧泄之,以為陰也。此指里藥用寒者而言之也。
至於陰經直受寒邪,則為臟病,主陽不足而陰有餘,故用辛熱之劑而溫之,所以助陽而益陰也。助則陰消陽長,此指溫里之藥亦明矣。若表有邪而不汗之,其邪從何而解?里有邪而不下之,其邪從何而出?臟有邪而不溫之,其邪從何而除?以此三者,故用藥有陰陽寒熱之別,其於熱藥寒服,寒藥熱服,中和之劑,溫而服之,此則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不寒不熱,溫而用之之義也。
且藥之相得也,如麻黃得桂枝,則能發汗;蘇葉得蔥白,亦能發汗;芍藥得桂枝,則能止汗;黃耆得白朮,則能止虛汗。防風得羌活,亦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身痛。柴胡得黃芩則寒,附子得乾薑則熱。羌活得川芎,止頭痛,川芎得天麻,止頭眩。乾葛得天花粉,則止渴,石膏得知母,亦止渴。
香薷得扁豆,則消暑。黃芩得連翹,則消毒。桑皮得蘇子,則定喘。杏仁得五味,則止嗽。丁香得柿蒂,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半夏得薑汁,則回痰。半、母得瓜蔞,則開結痰。竹瀝得薑汁,則行經絡。桔梗得升麻,則開提氣血。枳實得黃連,則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能使胸寬。
知、柏得山梔,則降火;豆豉得山梔,治懊憹。辰砂得棗肉,則安神。白朮得黃芩,則安胎。陳皮得白朮,則補脾,人參得麥冬、五味,則生脈。蒼朮得香附開鬱結,厚朴得腹皮開臌脹,草果得山楂開肉積。神麯得麥芽能消食,烏梅得乾葛則消酒。砂仁得枳殼則寬中,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藥得香附則順氣。
白芍得甘草則治腹痛,茱萸得良薑亦止腹痛。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疼,芥子得青皮則治腸痛。參耆得附子則補陽,知、柏得當歸則補陰。當歸得生地則生血,薑汁磨京墨則止血。紅藤得當歸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則潤下,皂莢得麝香則通竅。訶子得肉果則止泄瀉,木香得檳榔則止後重。
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豬苓得白朮則能收濕。此用藥相得之心妙也。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上,發汗的藥物通常會採用溫性,而攻逐裡邪的藥物則多為寒性,溫補內臟的藥物則是熱性,各有其適應的情況。當外表受到邪氣侵襲,體內的狀況常為陽氣虛弱、陰氣過剩,使用溫熱的藥物有助於補充陽氣,陽氣增強了,陰性的邪氣就會被消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治療外表病症時會選擇溫熱的藥物。同樣的,當體內受到邪氣侵擾,通常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過盛,我們會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補充陰氣、抑制陽氣,這樣一來,陽氣受到抑制,陰氣就能得到增長。這就是為何我們在治療體內病症時會選擇寒涼的藥物。
如果陰性經絡直接受到寒邪的侵擾,通常表示臟器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剩,這種情況下,我們會使用辛熱的藥物進行溫補,目的是為了補充陽氣、滋養陰氣。補充陽氣後,陰氣會減弱,陽氣會增強。同樣的,如果外表有邪氣,但不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邪氣又該如何消除呢?體內有邪氣,如果不通過攻下法來治療,邪氣又該如何排出呢?臟腑有邪氣,如果不通過溫補來治療,邪氣又該如何去除呢?基於以上三種情況,我們在使用藥物時會區分陰陽、寒熱,包括熱藥冷服、寒藥熱服、中和的藥物溫服,這就是所謂的「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的道理。
藥物之間的相互配合,例如麻黃加上桂枝可以促進發汗;蘇葉搭配蔥白也能促進發汗;芍藥與桂枝合用能止汗;黃耆與白朮合用能止虛汗。防風加羌活能治療各種風邪;蒼朮加羌活能緩解身體疼痛。柴胡與黃芩合用具有清熱效果;附子與乾薑合用具有溫熱效果。羌活加川芎能止頭痛;川芎加天麻能止頭暈。乾葛加天花粉能解渴;石膏加知母也能解渴。
香薷加扁豆能消暑;黃芩加連翹能解毒。桑皮加蘇子能平喘;杏仁加五味子能止咳。丁香加柿蒂能止呃逆;乾薑加半夏能止吐。半夏加薑汁能化痰;半夏、貝母加瓜萎能開結痰。竹瀝加薑汁能疏通經絡。桔梗加升麻能提升氣血。枳實加黃連能消除心下痞滿;枳殼加桔梗能使胸部舒暢。
知母、黃柏加山梔子能降火;豆鼓加山梔子能治療煩躁不安。辰砂加棗肉能安神。白朮加黃芩能安胎。陳皮加白朮能補脾。人參加麥門冬、五味子能生津。蒼朮加香附能開鬱;厚朴加腹皮能開臌脹;草果加山楂能開肉積。神麯加麥芽能幫助消化;烏梅加乾葛能解酒。砂仁加枳殼能寬中;木香加薑汁能散氣;烏藥加香附能順氣。
白芍加甘草能治腹痛;茱萸加良薑也能止腹痛。乳香加沒藥能大大緩解疼痛;芥子加青皮能治腸痛。人參、黃耆加附子能補陽;知母、黃柏加當歸能補陰。當歸加生地能生血;薑汁磨京墨能止血。紅藤加當歸能活血;歸尾加桃仁能破血。大黃加芒硝能潤腸通便;皁莢加麝香能通竅。訶子加肉果能止瀉;木香加檳榔能止後重。
澤瀉加豬苓能利尿;豬苓加白朮能收濕。這些都是藥物間巧妙的相輔相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