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小腹痛(附)

小腹痛有二:凡尺脈洪大者,為陰不足,宜六味湯。尺脈沉微者,為陽不足,宜八味湯。在婦人多屬瘕症,亦宜溫補肝腎。在傷寒家,蓄血在下焦,宜抵當、桃仁承氣之類。(抵當丸:歸尾、桃仁、生地、大黃、元粉、桂心、山甲)。若因氣鬱而痛,青皮主之。寒者,桂枝、吳茱萸溫之。若因疝、奔豚、癥聚者,當按本門施治。

白話文:

小腹疼痛可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手腕內側(尺脈)的脈搏顯得強大且充盈,這代表體內陰性能量不足,適合服用六味地黃湯來調理。若手腕內側的脈搏感覺沉弱不明顯,則表示體內的陽性能量不足,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八味地黃湯。

對於女性來說,小腹痛多是由於腹部積塊或囊腫等問題,治療上也應著重於溫養肝腎,提升身體的整體健康。

對於感染風寒導致的小腹痛,若血液在下腹部瘀滯,可用抵當湯或桃仁承氣湯等藥方來治療。抵當丸的成分包括當歸尾、桃仁、生地、大黃、玄明粉、桂心、穿山甲等。

如果是因為情緒抑鬱導致的小腹痛,可以使用青皮(陳皮的一種)來疏肝解鬱。若是因為寒冷引發的疼痛,則可使用桂枝和吳茱萸來溫暖身體。

至於因為疝氣、奔豚或是腹部結塊等問題引起的小腹痛,則應根據具體病症進行治療。

2. 痿症不足與濕熱

《內經》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蹙。心氣熱,生脈痿,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宗筋縱。脾氣熱,生肉痿,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足不任身。總以五痿湯加減治之。予觀痿症之因,或病後遠行,或產後早起,或斫喪異長,五行房事,勞傷骨髓,以致兩足痿軟甚多,治以五獸三匱丹。筋痿者,五加皮酒。

切須戒欲,方獲全功。夏月濕熱成痿,或嗜酒積濕者,(清燥湯清燥湯:白朮、蒼朮、當歸、黃連、茯苓、豬苓、人參、生地、黃柏、麥冬、黃耆、五味、澤瀉、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濕痰成痿,舒筋健步丸主之。

白話文:

【關於痿症與濕熱的關係】

《內經》中提到,肺部過熱導致肺葉乾燥,進而使得皮膚毛髮變得脆弱、緊繃且薄弱,一旦受損就會產生萎縮的現象。心臟的熱氣過盛會導致脈絡痿弱,小腿肌肉鬆弛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肝臟熱氣過重會引發筋絡痿弱,生殖器官也會鬆弛。脾臟過熱會導致肌肉痿弱,肢體麻木無力。腎臟熱氣過重會導致骨骼痿弱,雙腳難以支撐身體。這些情況可以透過調配五痿湯來治療,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減。

觀察痿症的成因,可能是在疾病康復後長途跋涉,或是產後過早活動,或是過度性行為,導致骨髓勞損,進而造成雙腿軟弱無力的情況頻繁出現,這時可用五獸三匱丹治療。對於筋絡痿弱的情況,可使用五加皮酒。

必須嚴格節制性生活,才能達到完全的療效。在夏季,濕熱環境容易導致痿症,或是嗜好喝酒導致體內濕氣積聚,可以使用清燥湯來治療,成分包括白朮、蒼朮、當歸、黃連、茯苓、豬苓、人參、生地、黃柏、麥冬、黃耆、五味子、澤瀉、升麻、柴胡、陳皮和甘草。

若是由於濕痰導致的痿症,可以使用舒筋健步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3. 攣急瘛(附)

《內經》言攣,皆屬於肝,肝主身之筋故也。有熱,有虛,有實。熱攣者,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又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是也。筋膜乾者,生地、當歸之屬濡之。大筋軟短者,薏仁散主之。暴感寒則筋攣者,所謂虛邪搏於筋,拳骨痛,發表兼和血,五積之類。

虛攣者,所謂虛邪搏於筋,則筋拳。又曰:血虛則筋急,用桂枝、甘草,以御其寒,而緩其急搐,黃柏之苦寒,瀉實而潤,急救腎水,升麻、葛根,以升陽氣,人參補元氣為輔佐,當歸去裡急而和血潤燥,名曰活血通筋湯。更須暖室中,近火按摩為佳。實攣者,濕熱挾痰,鬱於四肢,大便秘結,即痛風初起症也。

丹溪治一村夫,背傴僂而足攣,已成廢人,脈之兩手,皆沉弦而澀,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上吐下瀉,如此凡三帖,然後平復。

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張縱也。俗謂之搐是也。《經》曰:肝主精而藏血。產後陰血去多,筋無所養,或癰疽膿水,金瘡出血,及衄血,嘔血,下血後,或傷寒誤汗,或虛弱人,誤汗、誤下,氣血津液受虧而致此者,輕者加味逍遙散、八珍散(八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生地、芍藥),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自退,諸症自愈。不應,四君子加芎、歸、丹皮以補脾土。

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若陽氣脫陷者,補中益氣加薑、桂;陽氣虛敗者,十全大補加薑、附,亦有復生者。然筋抽搐顫掉,肢體惡寒,脈微細,人皆知為虛也,是為真象。至於脈大,發熱煩渴,是為假象。粗工不知,而認為有餘,後瀉之者多矣。若抽搐戴眼、汗出如珠,俱不治。

煨腎散

甘遂末三錢,獖豬腰子,細批開,鹽椒醃透,摻藥末在內,荷葉包,煨火內燒熱,酒嚼下。

白話文:

【攣急瘛(附)】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關於肌肉緊繃的問題,都歸屬於肝臟的影響,因為肝臟主導著身體的肌腱。這種情況可能由熱、虛弱、或是實證引起。當肝氣過熱時,會導致肌腱膜乾燥,進而使肌腱收縮緊繃。另一種情況是,如果身體受到濕氣影響,頭部會感到沉重,若濕熱未得到及時處理,大肌腱會變得柔軟且縮短,小肌腱則會變得鬆弛且拉長,肌腱柔軟縮短會導致拘束感,而肌腱鬆弛拉長則會引發萎縮。對於肌腱膜乾燥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生地、當歸等草藥來滋潤。對於大肌腱柔軟縮短的問題,薏仁散可以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突然受寒導致肌腱緊繃,這是虛弱的邪氣與肌腱搏鬥所致,常伴隨骨頭疼痛。治療上,需透過發汗來排解表層的邪氣,同時調和血液,可使用五積散等藥物。

虛弱型的肌腱緊繃,同樣是由虛弱的邪氣與肌腱搏鬥所致,使肌腱蜷縮。此外,血液不足也會導致肌腱緊繃。治療上,我們可以使用桂枝、甘草來抵禦寒氣,並緩解緊繃的狀況。黃柏的苦寒特性,能清熱瀉火並滋潤肌體,有助於快速補充腎臟的水分。升麻和葛根可以提升體內的陽氣,人參補充元氣作為輔助,當歸則能去除內部的緊繃感,調和血液,滋潤肌體。這個配方被稱為「活血通筋湯」。在溫暖的房間中,靠近火源進行按摩,效果更佳。實證型的肌腱緊繃,通常是由濕熱和痰濕在四肢聚集,導致大便乾燥結塊,這也是痛風初期的症狀。

丹溪曾經治療一個背部彎曲、腳部緊繃的農民,他已經成為廢人。檢查他的雙手脈象,發現脈象深沉、弦硬且滯塞。於是丹溪使用了戴人煨腎散來治療他,結果經過三次治療後,他的病情得到了恢復。

「瘛」指的是肌腱緊繃,「瘲」則是指肌腱鬆弛。在民間,這些症狀通常被稱為「抽搐」。根據《經》的記載,肝臟主導精氣,並且負責儲存血液。產後,女性陰部的血液流失過多,肌腱缺乏養分,或者在膿瘍、金瘡出血,以及鼻出血、嘔血、下血後,或者在傷寒錯誤出汗,或者在虛弱的人身上錯誤出汗或錯誤服用瀉藥,導致氣血津液損失,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這種症狀。對於較輕微的病例,我們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或八珍散(八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生地、芍藥),並加入牡丹皮和鉤藤來滋養陰血,這樣陽火自然就會消退,各種症狀也會自行消失。如果不見效,我們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牡丹皮來補充脾土。

血液是在極度陰性環境中生成的,而極度陰性環境就是脾土。如果陽氣脫落,我們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和肉桂;如果陽氣虛弱,我們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薑和附子,這些方法都有可能讓人復原。然而,如果出現肌肉抽搐、顫抖、肢體寒冷、脈象微弱細小的情況,大家都會認定這是虛弱的徵兆,這是最真實的表現。但當脈象大、發熱、煩躁口渴時,這卻是虛假的現象。粗心的醫生往往無法識別,他們會認為這是身體過剩的反應,而選擇瀉藥來治療,結果常常造成更多的問題。如果出現抽搐、眼睛上翻、汗水如珠的現象,這通常是無法治療的。

煨腎散:

將三錢的甘遂末和獖豬的腰子細切開,用鹽和胡椒醃製透徹,然後將藥末撒在裡面,用荷葉包裹,放在火上燒熱,最後用酒送服。

4. 痹症寒熱與風乘

痹者,痛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遊走不定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筋骨攣痛也。濕氣勝者,為著痹,浮腫重墜也。然即曰勝,則受病有偏重矣。治行痹者,散風為主,而以陰寒祛濕佐之。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治痛痹者,散寒為主,而以疏風燥濕佐之,大抵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治著痹者,燥濕為主,而以祛風散寒佐之,大抵參之補脾之劑。蓋土旺則能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通用蠲痹湯加減主之(蠲痹湯:赤芍藥、片薑黃、川羌活、當歸全、炙西耆、炙甘草、大棗、生薑)。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痹症,也就是疼痛的問題。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共同引發了痹症。如果風的影響較大,會形成行痹,表現為疼痛部位遊走不定。若寒氣佔優,會造成痛痹,導致筋骨劇烈疼痛。濕氣過重的話,則會產生著痹,出現浮腫和沉重感。一旦某種氣候因素佔據主導,病情就會偏向那一方。

對於行痹的治療,主要目標是驅風,同時輔以祛寒除濕的方法,一般來說,會搭配補血的藥物,因為有一個說法是,要想治好風,得先養好血,血液循環好了,風邪自然就消失了。

對於痛痹,治療重點在於驅寒,輔助以疏風和除濕,通常會加入補火的藥物,因為有一個道理是,身體暖和血液就能流暢,寒冷就會使血液凝滯,血液流暢就不會痛,痛就是因為血液不通。

對於著痹,主要治療方式是除濕,輔助以驅風和散寒,一般會加上補脾的藥物。因為脾氣旺盛才能抵抗濕氣,氣血充足就不會麻木無知覺。通常會使用蠲痹湯加減來治療,蠲痹湯的成分包括赤芍藥、片薑黃、川羌活、當歸、炙西耆、炙甘草、大棗、生薑等。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輔以松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