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流火(附)
流火,即風痹也。遊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氣血相搏,聚於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從無正方可療。苟能節飲食,薄滋味,自然痛數差稀,長服扶桑丸,可以久久不發。一用千里廣,即枸杞、蔥根、韭菜根、搗汁一碗,老酒沖服,發汗即愈。或用龜板(炙)一兩,黃柏三錢,共為細末,飯搗作丸梧子大,每用三錢,晨起好酒送下,急救煎方及藥酒方懼驗。
白話文:
流火,就是風痺病。它會在身體各處遊走不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跟著虛邪的流動,與氣血交戰,聚集在關節處,有的地方會發紅,有的地方會腫脹,筋脈鬆弛無力。這種病症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
只要能夠節制飲食,口味清淡,自然疼痛發作的次數就會減少。長期服用扶桑丸,可以預防疾病再次發作。
如果突然發作,可以用千里廣:枸杞、蔥根、韭菜根,搗碎取汁一碗,用老酒沖服,出汗之後就會痊癒。
或者可以用龜板(炙烤過)一兩,黃柏三錢,一起磨成細末,用飯團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錢,早晨空腹用好酒送服。
以上急救煎劑和藥酒配方,都有很好的療效。
2. 腿痛膝痛(附)
腿痛之症,有屬寒濕者,六脈沉濡或伏,兩膝隱隱作痛,或麻木作腫,遍身沉重,天陰益甚。初宜微表,後兼分利。有屬濕熱者,脈濡細而數,痛自腰胯,以至足腫,或上或下,或腫或紅,小便赤澀,宜滲濕清熱,當歸拈痛湯。有屬痰流注者,脈沉滑或弦,腰臍一塊,互換作痛,及噁心頭眩者,痰也。
昔肥今瘦者,痰也。宜豁痰行氣,羌、獨、二朮、二陳、加減豁痰湯。有屬陰虛者,脈細而數,或兩尺洪盛,肌體羸瘦,足心及脛俱痛,不能任地,宜滋陰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杜仲。有屬陽虛,脈沉弱,或虛大,兩足浮腫,大便不實,小水短少,痛不能動,屬命門火衰,真陽虛極,補中益氣加桂、附,或金匱腎氣丸,下部道遠,非烏、附不能達也。濕熱濁痰鬱久,非烏、附不能開也。
白話文:
腿痛症狀的中醫分析與治療
腿痛的病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 寒濕型腿痛:
- 脈象:沉濡或伏。
- 症狀:兩膝隱隱作痛,或麻木腫脹,全身沉重,陰雨天症狀加重。
- 治療原則:先溫散寒邪,再利水消腫。
2. 濕熱型腿痛:
- 脈象:濡細而數。
- 症狀:疼痛從腰部及胯部蔓延至足部腫脹,腫脹部位可能在上下移動,或紅或腫,小便赤澀。
- 治療原則:利濕清熱,可參考[當歸拈痛湯]。
3. 痰濕型腿痛:
- 脈象:沉滑或弦。
- 症狀:腰部及臍周圍疼痛,疼痛部位互相轉移,伴隨噁心、頭暈等症狀。
- 原因:痰濕阻滯經絡。
- 治療原則:豁痰行氣,可參考[豁痰湯],加入羌活、獨活、白朮、蒼朮、陳皮、半夏等藥材。
- 辨證:患者過去肥胖,現今消瘦,也屬於痰濕阻滯的表現。
4. 陰虛型腿痛:
- 脈象:細數或兩尺洪盛。
- 症狀:身體消瘦,足心及小腿疼痛,無法承受體重。
- 治療原則:滋陰降火,可參考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牛膝、杜仲等藥材。
5. 陽虛型腿痛:
- 脈象:沉弱或虛大。
- 症狀:兩足浮腫,大便溏瀉,小便量少,疼痛難以活動。
- 原因:命門火衰,真陽虛極。
- 治療原則:補中益氣,可參考補中益氣湯,加入桂枝、附子等藥材,或使用[腎氣丸]。
- 說明:下肢距離腎臟較遠,需要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總結:
濕熱濁痰鬱久,也需要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來疏通經絡,消除病邪。治療腿痛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辨證論治,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然在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為引;後廉太陽,羌活、防風為引;外廉少陽,柴胡為引;內廉厥陰,青皮、吳茱為引;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芍為引,治無遺法矣。
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由內氣素虛,外邪易於侵襲,先從膝眼,隱隱作痛。如風勝,其痛則走法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外見胖腫。屈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屈,其病在骨,動移不能,沉寒痼冷之候也,惟在臨症宜詳辨之。初服萬靈丹溫散之,其痛即止;次服獨活寄生湯宣補之;效遲者,兼用火針,針膝眼穴,此轉重就輕之法也。單膝生者,輕,雙膝者,重。
若左膝方愈,復病右膝,右膝方愈;復病左膝者,名過膝風,屬險,治法同前。
白話文:
前側為陽明經,白芷、升麻引經;後側為太陽經,羌活、防風引經;外側為少陽經,柴胡引經;內側為厥陰經,青皮、吳茱引經;內前側為太陰經,蒼朮、白芍引經,這些經脈的病症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膝眼穴,也叫鬼眼穴,位於膝蓋下方左右兩骨空陷處,由於內氣不足,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最初表現為膝眼隱隱作痛。如果風邪盛行,疼痛部位會不定;寒邪盛行,疼痛如針刺般;濕邪盛行,則會出現腫脹。如果膝蓋無法伸直,說明筋脈有病;如果膝蓋無法彎曲,說明骨頭有病;如果無法活動,說明體內寒氣積存。治療時要根據具體症狀辨證施治。一開始可以服用萬靈丹溫散寒氣,疼痛就會減輕;之後可以服用獨活寄生湯宣通補益;效果不佳者,可以配合火針療法,針刺膝眼穴,這是轉重就輕的方法。單膝疼痛比較輕,雙膝疼痛比較重。
如果左膝治好後又患右膝,右膝治好後又患左膝,稱為過膝風,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症,治療方法同上。
3. 足心足跟痛(附)
腳跟痛,有因痰,有因血熱。血熱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痰者,二陳加南星、黃柏、防己。若足指拳縮無力,乃腎氣不足,血氣不榮也。惟宜補以榮之,然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凡或熱或腫或痛者,皆足三陰虛熱所致,丹溪所謂火起於九泉,陰虛之極也。少年酒色過度者,多犯此病,宜聖愈湯,生地、熟地、當歸、人參、黃耆。
白話文:
腳跟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痰濕,也有可能是血熱。
如果屬於血熱,可以用四物湯再加上黃柏、知母、牛膝等藥物治療。
如果屬於痰濕,可以用二陳湯再加上南星、黃柏、防己等藥物治療。
如果腳趾蜷縮無力,則是腎氣不足,血氣不流通。需要補益腎氣,滋養血脈。
要注意的是,腳跟是督脈的起點,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是承載全身骨骼的根本。如果腳跟出現熱、腫、痛等症狀,大多是足三陰虛熱造成的。正如丹溪先生所說:「火起於九泉,陰虛之極也」。
年輕人如果過度縱慾,很容易患上這種疾病。建議使用聖愈湯,裡面包含生地、熟地、當歸、人參、黃耆等藥材。
又經驗方:牛膝(一兩),米仁(一兩五錢),蒼朮(七錢五分),杜仲、黃柏、當歸、石斛、萆薢、木瓜、秦艽、木通(各五錢),水煎服。足心腎屬,或熱,或癢痛,或腫脹,或麻,皆腎虛所致。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又有足心如中箭,發歇不時,此腎之風毒,瀉腎則愈,此症多屬虛勞,不可用克藥,宜大聖散,補養氣血,川芎、當歸、人參、黃耆、麥冬、炙草、茯苓、木香,入木瓜末一錢,酒調服。外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白話文:
另外,經驗方:牛膝一兩,米仁一兩五錢,蒼朮七錢五分,杜仲、黃柏、當歸、石斛、萆薢、木瓜、秦艽、木通各五錢,水煎服。足心屬腎,若感到熱、癢痛、腫脹或麻木,都是腎虛所致。六味丸、八味丸,可根據情況服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足心感覺像被箭射中,時而發作,時而停歇,這是腎風毒,瀉腎可治癒。這種病症多為虛勞,不可用克制藥物,宜用大聖散,補養氣血,川芎、當歸、人參、黃耆、麥冬、炙草、茯苓、木香,加入木瓜末一錢,酒調服。外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患處。
4. 腳氣轉筋(附)
腳氣者,腳下腫痛,即痹症之類也。因其痛在腳,故以腳氣名之。其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濕腳氣,水氣勝也。檳榔散主之。乾腳氣,風氣勝也。四物湯加牛膝、木瓜主之。用麻黃三兩,去根留節,炒黃,姜蠶二兩,炒為末,乳香、沒藥各五錢,丁香一錢,各研末和勻,每服一兩,好酒調下,取醉,汗至腳為度,汗乾即愈。後用五枝湯洗,桃、柳、梅、槐、桑,取嫩枝煎湯,先飲好酒三杯,洗腳止痛為妙。
白話文:
腳氣就是腳部腫痛,屬於痺症的一種。因為疼痛位於腳部,所以稱之為腳氣。如果腫脹,稱為濕腳氣;不腫脹,稱為乾腳氣。濕腳氣是水氣過盛,可以用檳榔散來治療。乾腳氣是風氣過盛,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牛膝、木瓜來治療。可以取麻黃三兩,去除根部留下莖節,炒黃,再加入姜蠶二兩,炒成粉末,乳香、沒藥各五錢,丁香一錢,研磨成粉末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一兩,用好酒調服,喝到醉,直到出汗至腳部為止,汗乾即痊癒。之後可以用五枝湯來洗腳,用桃、柳、梅、槐、桑的嫩枝煎湯,先喝三杯好酒,然後用藥湯洗腳,止痛效果最佳。
有於睡中,或於伸欠,而筋轉於足大指上,至腰腿結痛者,用松節二兩,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以瓦器內慢火炒焦為末,每用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凡是筋病皆妙,不獨腳轉筋也。如無松節,茯神木亦可。
白話文:
如果在睡夢中,或是伸懶腰的時候,腳大拇指突然抽筋,導致腰腿疼痛,可以使用松節二兩,研磨成米粒大小,乳香一錢,用瓦器慢火炒至焦黃研成粉末,每次取一至二錢,用熱木瓜酒調服。這種方法對於各種筋病都有奇效,不只是腳抽筋而已。如果沒有松節,也可以用茯神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