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傷寒傳變六經必須熟識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雖病不死。其兩感於寒,病必不免於死。蓋傷寒一日,巨陽(膀胱)受之,巨陽者,諸陽之所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而為諸陽主氣,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胃)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脾)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腎)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脾,脾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肝)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膀胱病)、口乾(腎病)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脾病)身熱(胃病),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膽病)、囊縮(肝病)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其病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縮,少愈,六氣皆去,病自已矣。然此言其常耳,或始終只傳一經者,或越經而傳者,或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或直中陰經者,有合病者,有並病者。

有日傳二經,陰陽互病,為兩感者。或汗下有差,而傳至於六經者,臨症之際,可不審察乎!

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而病者,名曰傷寒。其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者,太陽症也(膀胱經)。無汗惡寒,此寒傷榮血,脈來浮緊有力,麻黃湯主之。有汗惡風,此風傷衛氣,脈來浮緩無力,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項背直強,無汗惡風,名曰剛痙,葛根湯主之。又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痢。

下痢,里症也,俗呼為漏底,不治。仲景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故下痢也。與此湯以散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痢不治而自已矣。

太陽病,無汗惡寒,脈來不緊而緩,此傷寒中風也,大青龍湯主之。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不傳他經,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傷寒,眼眶痛,鼻乾不得眠,脈來微洪者,陽明症也。無汗、惡寒發熱者,表有寒邪也,升麻葛根湯主之。身熱渴而不解,或經汗過不解,白虎湯主之。

傷寒,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脈弦者,少陽證也,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腹硬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暖,脈來沉而有力者,桂枝大黃湯主之。若腹滿自痢,脈沉而細者,附子理中湯主之。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而又大便難者,大柴胡湯主之。陽明症具,大便秘,譫語,脈實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便實譫語,咽乾口燥,心下硬而繞臍痛,脈沉數實者,少陰症也,六乙順氣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傳變六經必須熟識

《內經》說:人受寒邪侵襲,會生病發熱,但通常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寒邪侵襲兩次,則病必死。寒邪侵襲身體,第一天,巨陽(膀胱經)受邪,巨陽是諸陽之首,其經脈與風府穴相連,主宰全身陽氣,所以會頭痛、項強、腰脊僵硬。第二天,陽明(胃經)受邪,陽明主宰肌肉,其經脈經過鼻旁,與眼睛相連,所以會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乾燥,無法平臥。

第三天,少陽(膽經)受邪,少陽主宰膽,其經脈循行於胸脅,與耳朵相連,所以會胸脅疼痛、耳聾。第四天,太陰(脾經)受邪,太陰經脈佈滿胃中,與咽喉相連,所以會腹脹、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腎經)受邪,少陰經脈貫穿腎臟,與脾臟相連,脾臟與舌根相連,所以會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肝經)受邪,厥陰經脈循行於陰部,與肝臟相連,所以會煩躁、腹部脹滿、陰囊縮小。如果受邪不到三天,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如果受邪已達三天,可以用通便的方法治療。如果寒邪侵襲兩次,第一天巨陽和少陰同時受邪,則會頭痛(膀胱經病變)、口乾(腎經病變)、腹部脹滿。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同時受邪,則會腹脹(脾經病變)、身熱(胃經病變)、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同時受邪,則會耳聾(膽經病變)、陰囊縮小(肝經病變)、厥逆(身體僵硬)、不願喝水、神志不清,六天內就會死亡。如果寒邪只侵襲一次,則第七天巨陽病邪減退,頭痛減輕。

第八天陽明病邪減退,身熱減輕。第九天少陽病邪減退,耳聾症狀稍微好轉。第十天太陰病邪減退,腹部脹滿減輕,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病邪減退,口渴減輕,舌乾症狀消失,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病邪減退,陰囊縮小症狀減輕,六經之邪氣都消失了,疾病自然痊癒。但這只是常規情況,實際上病情發展可能只在一經傳變,或跳過某經傳變,或一開始就侵犯太陽經而不出現鬱熱,直接侵犯少陰而形成陰證,或直接侵犯陰經。病情可能合併,也可能同時出現多種病症。

有時一天內會侵犯兩經,陰陽兩經同時受邪,即為寒邪兩次侵襲。或經發汗、瀉下等治療後,邪氣傳變於六經。臨床診治時,必須仔細觀察病情變化!

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受寒而發病者,稱為傷寒。如果頭痛、項強、腰脊僵硬、發熱,這是太陽經證(膀胱經),無汗惡寒,這是寒邪傷及榮衛之血,脈象浮緊有力,用麻黃湯治療。如果有汗惡風,這是風邪傷及衛氣,脈象浮緩無力,用桂枝湯治療。太陽病,項背僵硬,無汗惡風,稱為「剛痙」,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必然會下痢。

下痢是裡證,俗稱「漏底」,不治療。張仲景認為邪氣侵犯陽經,則陽盛陰虛,所以下痢。用此湯散表邪,則陽氣不實,陰氣平和,下痢自然痊癒。

太陽病,無汗惡寒,脈象不緊而緩,這是傷寒中風,用大青龍湯治療。太陽經的邪氣直達膀胱,小便不利,病人神志恍惚,這是太陽經邪氣不傳他經,直接侵犯膀胱,用五苓散治療。傷寒,眼眶痛、鼻乾、睡不著,脈象微洪,這是陽明經證,無汗惡寒發熱,這是表有寒邪,用升麻葛根湯治療。身熱口渴不解,或汗出過多不解,用白虎湯治療。

傷寒,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嘔吐,脈象弦細,這是少陽經證,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腹部硬滿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手足溫暖,脈象沉而有力,用桂枝大黃湯治療。如果腹脹而下痢,脈象沉細,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而大便不通,用大柴胡湯治療。陽明經證,大便秘結,胡言亂語,脈象實大,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傷寒,大便秘結,胡言亂語,咽乾口燥,心下痞硬並繞臍疼痛,脈象沉數有力,這是少陰經證,用六乙順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