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傷寒傳變六經必須熟識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雖病不死。其兩感於寒,病必不免於死。蓋傷寒一日,巨陽(膀胱)受之,巨陽者,諸陽之所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而為諸陽主氣,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胃)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脾)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腎)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脾,脾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肝)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白話文:
《內經》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生熱病,雖然生病但不至於致命。但如果兩次遭受寒邪,就一定會死。因為傷寒的第一天,巨陽(膀胱)受到寒邪的影響,巨陽是所有陽氣的統轄,它的經脈與風府穴相連,是所有陽氣的總樞紐,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的症狀。
第二天,陽明(胃)受到寒邪的影響,陽明主管肌肉,它的經脈經過鼻旁,連接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熱、目痛、鼻乾,不能平躺的症狀。
第三天,少陽(膽)受到寒邪的影響,少陽主管膽,它的經脈沿著脅肋部位連接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的症狀。
第四天,太陰(脾)受到寒邪的影響,太陰的經脈佈滿胃中,連接到咽喉,所以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的症狀。
第五天,少陰(腎)受到寒邪的影響,少陰的經脈穿過腎臟,連接到脾臟,脾臟連接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
第六天,厥陰(肝)受到寒邪的影響,厥陰的經脈沿著生殖器官連接到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腹部脹滿、陰囊縮小的症狀。
如果寒邪侵襲的時間不超過三天,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膀胱病)、口乾(腎病)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脾病)身熱(胃病),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膽病)、囊縮(肝病)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其病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縮,少愈,六氣皆去,病自已矣。然此言其常耳,或始終只傳一經者,或越經而傳者,或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或直中陰經者,有合病者,有並病者。
白話文:
如果病症持續了三天,就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同時感染了寒氣,第一天會出現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的症狀,例如頭痛(膀胱病)、口渴(腎病)和腹脹。第二天會出現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的症狀,例如腹脹(脾病)、發熱(胃病)、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第三天會出現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的症狀,例如耳聾(膽病)、小腹疼痛(肝病)和昏厥,喝水也無法下嚥,不認識人,六天後就會死亡。如果病症沒有同時感染寒氣,第七天太陽經的病症會減弱,頭痛會好轉。
第八天陽明經的病症會減弱,發熱會好轉。第九天少陽經的病症會減弱,耳聾會稍微好轉。第十天太陰經的病症會減弱,腹脹會減輕,並且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症會減弱,口渴會減輕,舌頭乾燥,並且會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症會減弱,小腹疼痛會好轉,六種氣都消散了,病就會自然痊癒。但是,這只是常規的情況,也可能從頭到尾只影響一條經脈,或者病症跨越經脈傳播,或者一開始就感染太陽經,但沒有出現鬱熱,直接轉入少陰經,變成陰性症狀。也可能直接影響陰經,有同時發病的症狀,也有合併發病的症狀。
有日傳二經,陰陽互病,為兩感者。或汗下有差,而傳至於六經者,臨症之際,可不審察乎!
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而病者,名曰傷寒。其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者,太陽症也(膀胱經)。無汗惡寒,此寒傷榮血,脈來浮緊有力,麻黃湯主之。有汗惡風,此風傷衛氣,脈來浮緩無力,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項背直強,無汗惡風,名曰剛痙,葛根湯主之。又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痢。
下痢,里症也,俗呼為漏底,不治。仲景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故下痢也。與此湯以散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痢不治而自已矣。
白話文:
有些人會在一天之內,感染兩種不同的病邪,陰陽互為病因,造成兩感症狀。又或者,一開始只是輕微的汗出或腹瀉,卻蔓延至全身六經,導致更嚴重的疾病。醫生在診治時,一定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不可草率判斷。
從霜降節氣開始,一直到春分節氣之前,如果因為寒氣入侵而生病,就叫做傷寒。傷寒的症狀包括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發熱,這就是太陽症(膀胱經的病症)。如果病人不發汗、畏寒,這是寒氣傷了血液,脈象浮緊有力,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如果病人有汗、畏風,這是風邪傷了衛氣,脈象浮緩無力,可以用桂枝湯治療。太陽病如果出現項背僵直、不發汗、畏風,叫做剛痙,可以用葛根湯治療。此外,如果太陽病合併陽明病,就會出現腹瀉。
腹瀉是里症,俗稱漏底,如果不治療就會很嚴重。張仲景認為,這是因為邪氣侵犯陽氣,導致陽氣實而陰氣虛,所以才會腹瀉。用這些藥物散解表邪,就能讓陽氣不再實,陰氣也恢復平衡,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太陽病,無汗惡寒,脈來不緊而緩,此傷寒中風也,大青龍湯主之。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不傳他經,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傷寒,眼眶痛,鼻乾不得眠,脈來微洪者,陽明症也。無汗、惡寒發熱者,表有寒邪也,升麻葛根湯主之。身熱渴而不解,或經汗過不解,白虎湯主之。
傷寒,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脈弦者,少陽證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没有汗、发冷,脉搏不紧而缓,这是伤寒中风,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太阳病邪气直达膀胱,小便不利,患者像发狂一样,这是太阳病邪气不传给其他经脉,直接进入腑脏,五苓散可以治疗。伤寒,眼眶疼痛,鼻干睡不着,脉搏微洪,这是阳明症。没有汗、发冷发热,是表层有寒邪,升麻葛根汤可以治疗。身体发热口渴不解,或经过出汗仍然不解,白虎汤可以治疗。
伤寒,耳聋肋骨疼痛,寒热交替,口苦呕吐,脉搏弦紧,这是少阳证,小柴胡汤可以治疗。
傷寒,腹硬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暖,脈來沉而有力者,桂枝大黃湯主之。若腹滿自痢,脈沉而細者,附子理中湯主之。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而又大便難者,大柴胡湯主之。陽明症具,大便秘,譫語,脈實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便實譫語,咽乾口燥,心下硬而繞臍痛,脈沉數實者,少陰症也,六乙順氣湯主之。
少陰本無熱而反發熱,脈沉而遲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而汗之。
白話文:
傷寒患者,腹部硬實且疼痛,喉嚨乾燥口渴,手腳溫熱,脈搏沉而有力,可用桂枝大黃湯治療。如果腹部脹滿,伴隨腹瀉,脈搏沉而細弱,則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寒熱交替,脅肋疼痛,口苦,且大便困難,則用大柴胡湯治療。陽明症表現,大便秘結,神志不清,脈搏有力,則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傷寒患者,大便不通,神志不清,咽喉乾燥口渴,心窩部位硬實且繞臍疼痛,脈搏沉而數且有力,屬於少陰症,用六乙順氣湯治療。
少陰症本無發熱,卻反覆發熱,脈搏沉而緩慢,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幫助陽氣,發汗治療。
傷寒,煩滿囊縮,便堅消渴,舌卷,手足乍冷乍溫,脈沉實者,厥陰症也,大小承氣湯主之。若厥冷耳聾囊縮,脈沉而弦者,少陰兩感,不治之症也。此則三陰,有可汗、可下、可溫之法也。
傷寒,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者,小承氣湯主之。傷寒,陽邪入里,痞滿燥實者,堅閉俱全者,大承氣湯主之。傷寒,外症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主之。傷寒下之早,熱結胸中,按之則痛者,小結胸也,小陷胸湯主之。傷寒下之早,從心下至小腹硬(老書上鞭)滿而痛,不可近者,大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患者若感到腹脹滿、胸悶、便秘、口渴、舌頭捲縮、手腳忽冷忽熱,脈象沉而實,這是厥陰症,可用大承氣湯治療。若患者出現厥冷、耳聾、胸悶,脈象沉而弦,則屬於少陰兩感,這是難以治癒的病症。這些症狀都屬於三陰證,可以採取汗法、下法、溫法等治療方法。
另外,傷寒患者若出現腹脹滿、潮熱、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可用小承氣湯治療。若患者出現胸悶、腹脹、乾燥、便秘,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傷寒患者若外在症狀已消退,但仍有小腹疼痛、大便黑色、小便困難、神志恍惚等症狀,則可能是蓄血,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傷寒患者若過早服用瀉藥,導致胸部有熱結,按壓時疼痛,屬於小結胸,可用小陷胸湯治療。傷寒患者若過早服用瀉藥,從心窩到小腹都硬滿疼痛,無法靠近,屬於大結胸,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傷寒心下痞,汗出惡寒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行,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安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傷寒身目發黃,小便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出到頸而還,脈來沉實者,茵陳湯主之。
傷寒血熱發斑者,裡實表虛也,人參白虎湯主之,一名化斑湯。傷寒汗吐下後,煩躁口渴,陽厥極深者,表裡大熱也,黃連解毒湯主之。傷寒瘥後,食復勞後者,梔子豆豉湯主之。傷寒病後不得眠,此心膽虛也,溫膽湯主之。傷寒汗下後,昏悶不省人事者,獨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病初期,若胸部感到滿脹但無疼痛,稱為「痞」,此時應使用「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如果傷寒期間出現心下部位的痞滿,並伴有出汗和畏寒的情況,則應使用「附子瀉心湯」進行治療。
若在治療傷寒時,醫生誤用了下藥的方式,導致患者出現每日多次的下痢,大便不成形,腹內有雷鳴聲,心下部位感到緊實和滿脹,並且伴有乾啞嘔吐、心煩不安的情況,則應使用「生薑瀉心湯」進行治療。
對於傷寒期間出現黃疸、小便不通暢、大便乾結、口渴、或者頭部出冷汗到頸部的症狀,且脈象沈實的患者,應使用「茵陳湯」進行治療。
如果傷寒期間出現血液熱度高,並出現紅斑,這表示體內既有裏面的實熱,又有外面的虛弱,應使用「人參白虎湯」或「化斑湯」進行治療。
若在傷寒治療後,出現了煩躁、口渴的情況,並且體內熱度極高,甚至出現陽熱過盛的現象,應使用「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
傷寒癒合後,若因飲食過量或勞累過度而再次出現病症,應使用「梔子豆豉湯」進行治療。
傷寒治療後無法入睡,這可能是心膽虛弱的表現,應使用「溫膽湯」進行治療。
如果在傷寒治療後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的情況,應使用「獨參湯」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