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論清法
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已。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於病熱,熱氣熏蒸,或見於口舌唇齒之間,或見於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症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症,相隔霄壤。
又有陰虛勞瘵之人,日晡潮熱,與夫產後血虛,發熱煩躁,症象白虎,脈白虎者,難治。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乎火者,又有陰盛隔陽,假熱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中,或數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鼓擊於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飲冷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既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內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邪火,則散而清之。
《經》云:「火鬱發之」是也。暑熱傷氣,則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清暑益氣湯:澤瀉、神麯、蒼朮、麥冬、五味、黃柏、青皮、葛根)。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清淨腑,除陳莝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食去火自平也。
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症,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薑汁些少為引,薑製黃連,反佐以取之,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氣結,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發,丹溪治以越鞠丸(越鞠丸:香附、蒼朮、撫芎、神麯、山梔),開六郁也。
立齋主逍遙散(逍遙散: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甘草、陳皮),調肝氣也。意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也。《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一方,以治氣上、氣結者,則為相宜。而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症,恐猶未合。
蓋氣虛者,必補其氣;血虛者,必補其血。氣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原,以導龍人入海,此內傷虛火之治法也。或曰:病因於火而以熱藥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之火,後天之火也,得水則滅,故可以水折。內傷之火,虛火也,龍雷之火也,無形之火,先天之火也。
白話文:
論清法
清,就是清除體內的熱邪。臟腑有熱,就要用清熱的方法。《內經》說:「熱者寒之」,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有些情況下,該清熱而不清,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下,不該清熱卻清熱,也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下,雖然該清熱,但是不區分是內傷還是外感,也會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下,雖然該清熱,但是不考慮病人的體質和病情輕重,也會害了病人,這些都是必須仔細觀察、謹慎判斷的。
六淫邪氣,除了中寒和寒濕之外,其他的都會導致發熱。熱邪熏蒸,可能表現在口舌唇齒,也可能表現在口渴、大小便等方面。如果知道病人發熱卻不採取清熱措施,就會導致斑疹、黃疸、狂躁、厥逆、吐血、衄血等各種症狀叢生,不勝枚舉,這就是該清熱而不清的錯誤。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不應該清熱卻清熱了,為什麼呢?例如,勞累辛苦的人,中氣虛弱,出現發熱、倦怠、心煩、小便赤等症狀,稱為虛火。這是因為春天生發之氣不足,陽氣不足以護衛榮衛,這與外感熱症完全不同。
還有陰虛勞損的人,午後潮熱;產後血虛的人,發熱煩躁,症狀和脈象都像白虎湯證,這些都很難治療。還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看似有熱,或者陰盛格陽,假熱的症狀,這種病人可能面紅狂躁,想坐臥在泥水中,或者幾天不大便,或者舌頭發黑而濕潤,或者脈象反而洪大有力,按下去像鼓一樣空虛,或者口渴想喝冷水卻喝不下,或者因為下元虛寒,經常喝熱水來保暖,這些情況世俗不了解,誤用寒涼藥物,喝下去就會很危險,這就是不應該清熱卻清熱的錯誤。此外,還有一些情況是清熱了,但是不區分內傷還是外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風寒邪熱,就要散熱清熱;《內經》說:「火鬱發之」,就是這個意思。暑熱傷氣,就要補氣清熱,東垣清暑益氣湯就是這樣(清暑益氣湯:澤瀉、神麴、蒼朮、麥冬、五味子、黃柏、青皮、葛根)。濕熱之火,就要或散、或滲、或下利來清熱,就像開鬼門關、清淨腑臟、去除陳舊的宿物一樣。燥熱之火,就要潤澤來清熱,使大便通暢。傷食積熱,就要消食來清熱,食物消除了,熱也就自然平息了。
但是,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像蒸籠一樣,自汗口渴,喝冷水能解渴的,如果不是用白虎湯類的藥物,很難見效。還有一些陽盛陰虛的病人,清熱藥物吃下去就吐出來,就要用少量薑汁引導,用薑汁製備的黃連,反而可以起到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寒者熱之」。這是外感實火清熱的方法。如果是七情鬱結,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互相影響,導致內火上升,丹溪大師用越鞠丸(越鞠丸:香附、蒼朮、川芎、神麴、梔子)來疏通六郁。
立齋先生的逍遙散(逍遙散: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甘草、陳皮),可以調和肝氣。意思是說,用一方藥物治療肝氣鬱結,就能夠解除其他鬱結。內經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散用來治療氣上、氣結,是相宜的,但是對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恐怕就不太合適了。
總之,氣虛就要補氣,血虛就要補血。氣血充足了,七情之火自然就平息了。如果真陰不足,而出現內火上升,就要滋補腎陰,以鎮壓陽氣;如果真陽不足,而出現內火上升,就要引導陽氣歸位,這才是治療內傷虛火的正確方法。有人會問:為什麼病因是火,卻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呢?這是因為外感之火,是邪火,是人體以外的火,是有形的火,是後天之火,遇水則滅,所以可以用寒涼之法來治療。內傷之火,是虛火,是人體內在的火,是無形的火,是先天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