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主運

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天地相合則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氣終於癸,地氣終於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陰陽相間,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後,乙丑繼之;壬戌之後,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有主運焉,有客運焉;有主氣焉,有客氣焉。

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自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此主運也。

詩曰

大寒木運始行初,清明前三火運居,

芒種後十土運是,立秋後六金運推,

立冬後九水運伏,周而復始萬年好。

白話文:

天氣的開始在甲,地氣的開始在子,當天地之氣相交會時,就形成了「甲子」。因此「甲子」是干支系統的開始。天氣的終結在癸,地氣的終結在亥,當天地之氣相交會時,就形成了「癸亥」。「癸亥」是干支系統的終結。

陰陽相輔相成,剛柔相濟,所以甲子之後是乙醜,壬戌之後是癸亥。每三十年為一個週期,六十年為一個週期。其中包含了主運和客運、主氣和客氣。

主運和主氣是永遠不變的,而客運和客氣則每年交替更迭。從天干的兄弟順序來看,甲代表東方的木,乙也是木;丙代表南方的火,丁也是火;戊代表中央的土;庚代表西方的金,辛也是金;壬代表北方的水,癸也是水。所以,木是最初的運,火是第二個運,土是第三個運,金是第四個運,水是第五個運。這是主運的輪流。

詩歌如下:

在大寒時節,木運開始進行第一個週期, 清明前三天,火運處於第二個位置, 芒種過後的第十天,土運成為第三個運勢, 立秋後的第六天,金運開始推進, 立冬後的第九天,水運潛伏, 如此周而復始,永無止境,千秋萬代都好。

2. 客運

自其夫婦之配言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客運也。

詩曰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之歲木成林,

丙辛化水戊癸火,逐年客運細推尋。

甲己之歲,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為土運,餘四運仿此。

假如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天之五運於以明)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水生木,四運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每一運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此天干在上為陽,所以主乎運也。

白話文:

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天干的組合會影響每年的五行運勢。例如,甲己年為土運,乙庚年為金運,丙辛年為水運,丁壬年為木運,戊癸年為火運。每個運勢持續大約兩個多月,由天干的陽性特質決定。

3. 主氣

又以地支循環次序言之,寅卯屬春,朮也;己午屬夏,火也;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申酉屬秋,金也;(六氣於以明)亥子屬冬,水也。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此主氣也。

詩曰

大寒厥陰氣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

小滿少陽分三氣,大暑太陰四相呼,

秋分陽明五位是,小雪太陽六之餘。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中醫對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關係的理解。

  • 根據地支循環次序,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並與五行相配,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種氣。
  • 將一年分為六個氣候階段,即風、火、暑、濕、燥、寒,並與五行相配,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種氣。
  • 詩歌則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將一年六個氣候階段與中醫的五行理論結合起來,以方便記憶。

注釋

  • **地支:**十二地支,分別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用來描述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五種基本元素。
  • **主氣:**指一年中每個季節的主導氣候。
  • **厥陰、君火、少陽、太陰、陽明、太陽:**這些都是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中的名詞,分別代表不同的氣。

4. 客氣

自其對衝之定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醜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卯對酉而為陽明燥金,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丑未之歲,濕土主之;寅申之歲,相火主之;卯酉之歲,燥金主之;辰戌之歲,寒水主之;巳亥之歲,風木主之。此客氣也。

詩曰

子午少陰君火天,陽明燥金應在泉,

丑未太陰濕土上,太陽寒水雨綿綿,

寅申少陽相火旺,厥陰風木地中聯,

卯酉卻與子午友,辰戌巳亥例皆然。

白話文:

從十二地支的對衝關係來看,子對午為少陰君火,丑對未為太陰濕土,寅對申為少陽相火,卯對酉為陽明燥金,辰對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為厥陰風木。因此,子午年為君火主事,丑未年為濕土主事,寅申年為相火主事,卯酉年為燥金主事,辰戌年為寒水主事,巳亥年為風木主事。這些是客氣之說。

詩歌中也描述了相同的意思:

子午年少陰君火當令,陽明燥金則潛藏於地;

丑未年太陰濕土主事,太陽寒水則降雨綿綿;

寅申年少陽相火旺盛,厥陰風木則與地相連;

卯酉年則與子午年相合,辰戌巳亥年亦然。

5. 司天

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厥少太是陰,少陽太是陽

指,太(陰),少(陰),上為司天,下為在泉

掌,少(陰),太(陰),右左為間氣

圖,厥(陰),太(陽),陽(明),少(陽)

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司天之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在泉之右,為地之右間。(順行)

客運之行也,甲丙戊庚壬五陽干為太過,太寒前十三日交名先天。乙丁己辛癸五陰乾為不及,大寒後十三日交名後天。平氣之年,大寒日交名齊天。

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

白話文:

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厥少太屬陰,少陽太屬陽。

手指上,太陰、少陰為司天,下為在泉。

手掌上,少陰、太陰,右左為間氣。

圖中,厥陰、太陽、陽明、少陽順序排列。

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司天之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在泉之右,為地之右間。

客運之行也,甲丙戊庚壬五陽干為太過,太寒前十三日交名先天。乙丁己辛癸五陰乾為不及,大寒後十三日交名後天。平氣之年,大寒日交名齊天。

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

正化,寅午未酉戌亥。

對化,子醜卯辰巳申。

疊見曰盛者,病。相剋曰衰者,病。

以子臨父,曰不當位者,病。

以父臨子,曰相得,謂平氣。

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

司天管上半年。

在泉管下半年。

天符(歲運與司天相合,故曰天符。)如丁巳年(丁壬化木,木運。巳亥之年,厥陰風木司天。)

歲值(運氣與地支年辰相值,故曰值歲。)如丁卯年(丁壬化木,木運。地支寅卯為木。)

三合(司天運氣地支,三者俱會,故曰三合。)如己丑年(甲己化土,土運。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地支丑年屬土。)

五天歌

白話文:

【正化】:寅午未酉戌亥。 【對化】:子醜卯辰巳申。

重複出現的病症稱為「盛」,如果病情出現相剋的情況,稱為「衰」,這兩種情況都表示有病。

「以子臨父」,指的是角色或狀態不適合其位置,這可能導致疾病。

「以父臨子」,指的是處於平衡狀態,即「平氣」。

當客方勝過主方,則為「從」;反之,當主方勝過客方,則為「逆」。

司天管上半年的運作。

在泉管下半年的運作。

「天符」是指歲運與司天相符合的年份,例如丁巳年(丁壬化木,木運。巳亥之年,厥陰風木司天)。

「歲值」是指運氣與地支年辰相匹配的年份,例如丁卯年(丁壬化木,木運。地支寅卯為木)。

「三合」是指司天運氣地支三者共同作用的年份,例如己醜年(甲己化土,土運。醜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地支醜年屬土)。

「五天歌」則是一首描述五天運行規律的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旁,

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昂畢前,

水玄張翌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

三氣歌

敷和發生委和木,升明赫曦伏明火,審平堅成從革金,備化敦阜卑監土,

靜順流衍涸流水,平氣太過不及數,

甲太宮,乙少商,丙太羽,丁少角,戊太徵

己少宮,庚太商,辛少羽,壬太角,癸少徵

甲丙戊庚壬為陽屬太,太者為有餘;

乙丁己辛癸為陰屬少,少者為不及。

南北政

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居中央,君遵南面而行,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四運為北政,以臣事之,而北面受令所別也。

南政子午兩寸沉,丑未、己亥左右尋(左右寸),

白話文: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旁,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昂畢前,水玄張翌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

這段文字描述了二十八星宿的分布,並將其與五行相配:

  • :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 :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 :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 :青龍七宿:張、翼、軫、角、亢、氐、房

“下為運氣上經天”指的是二十八星宿與天干地支的運氣關係,可以用來推算運勢。

敷和發生委和木,升明赫曦伏明火,審平堅成從革金,備化敦阜卑監土,靜順流衍涸流水,平氣太過不及數。

這段文字描述了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

  • :敷和發生,代表著生長、發育的過程
  • :升明赫曦,代表著燃燒、光明
  • :審平堅成,代表著收斂、堅固
  • :備化敦阜,代表著承載、厚實
  • :靜順流衍,代表著流動、滋潤

“平氣太過不及數”指的是五行的平衡,以及過猶不及的道理。

甲太宮,乙少商,丙太羽,丁少角,戊太徵己少宮,庚太商,辛少羽,壬太角,癸少徵

這段文字將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宮位進行對應:

  • :太宮
  • :少商
  • :太羽
  • :少角
  • :太徵
  • :少宮
  • :太商
  • :少羽
  • :太角
  • :少徵

甲丙戊庚壬為陽屬太,太者為有餘;乙丁己辛癸為陰屬少,少者為不及。

這段文字將十天干分為陰陽,並解釋了“太”和“少”的含義:

  • :甲丙戊庚壬,屬於“太”,代表著有餘
  • :乙丁己辛癸,屬於“少”,代表著不及

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居中央,君遵南面而行,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四運為北政,以臣事之,而北面受令所別也。

這段文字描述了南北政的規律:

  • 南政:甲己土運,代表著君主,位於中央,南面而行
  • 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四運,代表著臣子,北面受命

南政子午兩寸沉,丑未、己亥左右尋(左右寸)。

這段文字描述了南政的脈象,即在子午兩寸脈沉,丑未、己亥脈則在左右寸。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五行、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南北政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中蘊含的陰陽、平衡等哲學思想。這些知識在古代醫學、天文、占卜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應用。

卯酉兩尺寅申左左尺,辰戌右尺真分明,

北政陽明卯酉沉兩寸,太陽(辰戌)少陽(寅申)左寸應,

少陰子午兩尺厥陰(己亥)左(左尺),太陰(丑未)右尺何須問。

十二經手足所屬

心手少陰包厥陰,太陰屬肺手之經,

小腸太陽三焦少,大腸卻是手陽明,

腎足少陰肝足厥,太陰脾土就中分,

太陽膀胱少陽膽,陽明屬胃足經行。

十二經氣血多少

心腎三焦膽肺脾,氣多血少是根基;

小腸膀胱肝包絡,血多氣少定無疑;

惟有陽明大腸胃,氣血俱多兩不虧。

十二經絡本旨

中焦肺脈起之中,出手大指之端沖;

白話文:

卯酉時辰,手部的尺脈,寅申時辰,則是足部的尺脈;辰戌時辰,右手的尺脈;寅申時辰,左手的尺脈,這些脈象都非常明顯。

北面陽明經,在卯酉時辰,脈沉兩寸;太陽經在辰戌時辰,少陽經在寅申時辰,脈在左手寸口。

少陰經在子午時辰,厥陰經在己亥時辰,脈在左手;太陰經在丑未時辰,脈在右手,不用多問。

十二經脈,分別歸屬於手足的經絡:

心經屬於手少陰經,包絡經屬於厥陰經,太陰經屬於肺經,手三陽經則分別是:小腸經屬於太陽經,三焦經屬於少陽經,大腸經屬於陽明經。

足三陰經分別是:腎經屬於少陰經,肝經屬於厥陰經,脾經屬於太陰經;足三陽經則分別是:膀胱經屬於太陽經,膽經屬於少陽經,胃經屬於陽明經。

十二經脈的氣血盛衰,各有不同:

心經、腎經、三焦經、膽經、肺經、脾經,氣多血少;

小腸經、膀胱經、肝經、包絡經,血多氣少;

陽明經,也就是大腸經和胃經,氣血俱多。

十二經絡的起止點:

肺經從中焦開始,經過手部,最終到達大拇指的端點。

大腸即手起次指,上行環口交鼻里;

胃經源又下鼻交,出足大指之端饒;

脾脈就足指端上,注於心中少陰向;

心經中之入掌循,手內端出小指行;

小腸從手小指起,上斜絡於目內眥;

膀胱經就目內生,至足小指外側窮;

腎脈動於小指下,起注胸中過腹胯;

心包出處又屬胸,循手小指次指終;

三焦向手次指側,環走耳前目銳息;

膽家接生目銳傍,走足大指三毛間;

足肝就起三毛際,注入胸中循不已。

十二經形象輕重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眷之第三柱,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主藏魄,肺管九節。

白話文:

大腸的經脈起於手的第二個手指,上行繞口周圍,進入鼻腔,再進入鼻腔內壁。

胃經源自鼻腔下方,經過鼻腔,出於腳的大拇指末端,再繞行一圈。

脾脈起自腳的大拇指末端,上升至心中,進入少陰經路。

心中脈進入手掌,沿著手內側,到達小拇指的末端。

小腸經脈起於小拇指,向上斜行,連接眼睛內側的皺褶。

膀胱經脈起自眼睛內側,到達腳的小拇指外側的盡頭。

腎脈在小拇指下部開始,流入胸部,經過腹部和胯骨。

心包經脈出於胸部,沿著手的小拇指和第二個手指終止。

三焦經脈向手的第二個手指側面行走,繞行至耳前,連接眼睛的尖端。

膽經脈接續在眼睛尖端附近,通過腳的大拇指三根毛髮之間。

腳肝經脈起自腳三根毛髮的接壤處,流入胸部,不斷循環。

十二經脈的形象輕重

肺是輔助君主的器官,調節氣機。它的形狀四方垂下,附著在脊椎的第三根柱子上,中央有二十四個孔洞,排列分佈,用於運行各臟腑的氣,是臟腑之首,心的覆蓋。通常是氣多血少。它與皮膚的關係是,皮膚的毛髮就是肺的榮華表現,開口在鼻子。《難經》說:肺的重量約為三斤三兩,有六片葉子和兩個耳穴,主藏魄,肺管九節。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一尺二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白話文:

大腸是傳導食物的器官,食物在這裡進行轉化。迴腸位於腹部中央,彎曲了16次,直徑約為4寸,長度約為12寸,可以容納大約1鬥的食物和7.5升的水分。廣腸接著迴腸,成為排泄廢物的途徑,其直徑約為8寸,長度約為28寸,可以容納大約9.3升的食物和3.8毫升的水分。這段腸道經過多個氣血通道。

難經提到,大腸的重量為2斤12兩,肛門的重量為12兩。大腸的上端就是小腸的下端。

胃是水、食物、氣和血的儲存地。胃的大小為1尺5寸,直徑為5寸,長度為2尺6寸,可以水平接納3.5鬥的食物和水分。胃中通常會保留2鬥的食物和1.5鬥的水分。這段腸道經過多個氣血通道。難經提到,胃的重量為2斤1兩,胃的上端稱為賁門,這是飲食精氣上升至脾肺的地方,通過各脈進行散佈。胃的下端就是小腸的上端,稱為幽門。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也。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柱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柱。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白話文:

脾臟

脾臟是人體的「倉庫」,負責消化食物中的五味。它形狀像刀鐮,和胃相連,位於胃的左上方。它的背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脾臟會隨著聲音的刺激而運動,運動時會磨擦胃,負責消化食物和運輸營養物質。脾臟與肌肉相連,滋養嘴唇,其開竅於口。脾臟的特性是經常氣多血少。《難經》記載:脾臟重約兩斤三兩,形狀扁平。

心臟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負責主宰人的精神和意識。它位於肺管下方,膈膜之上,附著於脊柱的第五胸椎。心臟的特性是經常氣多血少。它與血管相連,滋養面色,其開竅於耳,又稱舌頭。《難經》記載:心臟重約十二兩,內有七孔,三根毛髮,儲存精華液約三合,負責儲藏精神。

小腸

小腸是人體的「消化器官」,負責消化吸收食物。它後方連接脊柱,前方連接臍上,向左迴繞疊積成十六曲,直徑約二寸半,厚度約八分,分為較少的一半和較多的一半,總長約二丈二尺。它可以容納兩斗四升的穀物和六升三合的水。小腸的上口位於臍上二寸,靠近脊柱,水谷從這裡進入。腹下一寸,外側靠近臍的位置是水分穴,位於小腸下口。小腸在這個位置負責將食物中的清濁分離,水液滲入膀胱,渣滓則流入大腸。

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兩,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膀胱當十九柱,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秘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白話文:

這是因為經常血氣不調,血多氣少。《難經》中記載:小腸重達二斤十兩,小腸的上口就是胃的下口,小腸的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稱為闌門。

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氣化後就能排出。膀胱位於腎臟下方,大腸前方,有下口,沒有上口。在肚臍上方一寸,水分穴的位置,是小腸的下口,也是膀胱的交界處,水液由此分流,迴腸則隨著氣機的運化滲入膀胱。水液的出入,皆由氣化作用而決定。若入氣不化,水液就會流入大腸,導致腹瀉;若出氣不化,就會阻塞下竅,造成癃腫。

後世的一些醫書,有說膀胱有上口,沒有下口;也有說上下都有口的,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這是因為經常血氣不調,血多氣少。《難經》中記載:膀胱重達九兩二錢,長寬九寸,能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下口寬二寸半,與陰部相連,尿液由此排出。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柱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相與志。又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堅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橫脂里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常少血多氣。三焦者,統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於臟腑,故曰焦。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二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常多血少氣,主藏而不泄。

白話文:

腎是主導強壯和技藝的器官,這些技藝和能力的表現源自腎。腎位於脊椎下方的十四個節點附近。它通常血液較少但氣血較多。腎與骨骼相連,與皮膚相應的部位是頭髮,而它的出口則位於兩腿之間的生殖器周圍。《難經》提到,腎有兩個,每個重一斤二兩,主要負責儲存和保護情緒以及意志。

心包是一個獨特的器官,《難經》認為它沒有具體形狀,但滑伯仁指出,心包實際上就是手心主的別名。根據藏象理論,心包的位置在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之上,堅實的膈膜之下,它與橫膈膜緊密相連,並在心臟周圍有一層脂肪組織。這層組織外圍包裹著一層細小的纖維膜,與心臟和肺部相連,這個描述是正確的。當人們說心包沒有形狀時,這並不是事實。

三焦是負責分清泌尿的器官,水流由此通過。三焦這個名稱,既表示它涵蓋了上、中、下三部分,也因為接近內臟和器官而被稱為「焦」。

膽是公正的器官,決策在此產生。《難經》提到,膽位在肝的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二寸,能儲存精液三合。膽通常是血液豐富而氣血較少的器官,主要負責儲存而不會分泌。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柱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又曰:肝生於左。

白話文:

肝臟是一個像將軍一樣的重要器官,它負責思考和策劃事情。肝臟位於胸腔下方,附著在脊椎的第九根骨頭下面,通常血液豐富但氣不足。它的功能與筋膜有關,指甲則是它的特徵之一。肝臟掌管人的精神狀態,眼睛是它的孔洞,而它的神絆向上連接心肺,向下沒有其他孔洞。根據《難經》,肝臟重量為二斤四兩,由三個左葉和四個右葉組成,總共七片葉子。另外,《難經》還說肝臟長在身體的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