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司天

小腸從手小指起,上斜絡於目內眥;

膀胱經就目內生,至足小指外側窮;

腎脈動於小指下,起注胸中過腹胯;

心包出處又屬胸,循手小指次指終;

三焦向手次指側,環走耳前目銳息;

膽家接生目銳傍,走足大指三毛間;

足肝就起三毛際,注入胸中循不已。

十二經形象輕重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眷之第三柱,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主藏魄,肺管九節。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一尺二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也。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柱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柱。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兩,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膀胱當十九柱,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秘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白話文:

[司天]

小腸的經脈從手小指開始,向上斜行,聯繫到眼睛內角;

膀胱經的脈氣從眼睛內角產生,一直走到足部小指的外側盡頭;

腎脈的動脈在腳小指下,向上運行,注入胸腔,經過腹部和胯部;

心包的經脈也是從胸腔發出,沿著手小指,接著走次指的末端;

三焦經從手次指的側面開始,環繞著耳朵前面,到眼睛外角的地方結束;

膽經接著從眼睛外角旁邊開始,走到足部大拇指的第三個毛髮間;

足部的肝經從足部大拇指的第三個毛髮間發出,注入胸腔,循環不已。

十二經脈的形態和氣血輕重

肺,是輔佐君王的官,負責調節氣機。它的形狀像四片下垂的葉子,附著在脊椎的第三個椎骨上,中間有二十四個空隙,像行列一樣分佈,用來運行各臟器的氣。它是臟腑之首,像心臟的蓋子。肺經通常氣多血少。它與皮膚相合,其榮華表現在毛髮,在鼻子開竅。《難經》說:肺重三斤三兩,有六個葉片和兩個耳垂,主藏魄,肺管有九節。

大腸,是傳導的官,負責變化食物殘渣。迴腸在肚臍周圍,左邊有十六個彎曲,寬四寸,直徑一寸,寸的一小半長,總長一尺二寸,可以容納一斗的穀物和七升半的水。廣腸連接著脊椎來接收迴腸的內容物,是排出糞便的通道,寬八寸,直徑二寸的一大半,長二尺八寸,可以容納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穀物。大腸經通常氣血充足。 《難經》說: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大腸的上口,就是小腸的下口。

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胃寬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彎曲著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穀。其中通常會留存二斗的穀物,和一斗五升的水,達到飽和狀態。胃經通常氣血充足。《難經》說:胃重二斤一兩。胃的上口叫做賁門,飲食的精華之氣,從這裡向上運輸到脾肺,散播到各條經脈。胃的下口,就是小腸的上口,叫做幽門。

脾,是糧倉的官,五味的來源。它的形狀像彎刀,與胃共用一層膜,附著在胃的左上方,在脊椎第十一椎骨下面有俞穴,聽到聲音就會震動,震動就會磨動胃來負責運化。它與肌肉相合,其榮華表現在嘴唇,在口開竅。脾經通常氣多血少。《難經》說:脾重二斤三兩,寬而扁。

心,是君主的官,精神的產生。心位於肺管之下,橫膈膜之上,附著在脊椎的第五個椎骨上。心經通常氣多血少。它與血脈相合,其榮華表現在面色,在耳朵開竅,也有說在舌頭開竅。《難經》說:心重十二兩,中間有七個孔,三個毛孔,盛裝三合的精汁,主藏精神。

小腸,是接受和盛裝的官,負責消化食物。小腸後面附著在脊椎上,前面附著在肚臍上方,左邊回疊成十六個彎曲,寬二寸半,直徑八分的少半,總長二丈二尺,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穀物,和六升三合大半的水。小腸的上口,在肚臍上方二寸靠近脊椎的地方,水穀從這裡進入。肚臍下方一寸,外附在肚臍的地方,是水分穴,是小腸的下口。到了這裡,就區分清濁,水液滲入膀胱,糟粕流入大腸。小腸經通常血多氣少。《難經》說:小腸重二斤十兩,小腸的上口,就是胃的下口,小腸的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叫做闌門。

膀胱,是州都的官,儲藏津液,通過氣化才能排出。膀胱在脊椎的第十九個椎骨處,位於腎的下方,大腸的前面,有下口,沒有上口。在肚臍上方一寸,水分穴的位置,是小腸的下口,也是膀胱的邊界。水液從這裡被區分,迴腸隨著氣的泌滲而進入,其排出和進入,都依賴氣化。如果進入的氣沒有氣化,水就會流向大腸而導致腹瀉;如果排出的氣沒有氣化,就會導致下竅閉塞而造成小便不通或腫脹。 後世的書籍,有的說膀胱有上口沒有下口,有的說上下都有口,這些都不對。膀胱經通常血多氣少。《難經》說:膀胱重九兩二錢,縱橫九寸,可以盛裝九升九合的尿液,口寬二寸半,下連前陰,是排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