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卷之六

2. 病因賦中

3. 霍亂脾家傷食所致

卒(忽也)然心腹疼痛,上吐下瀉者,謂之濕霍亂也。屬寒者,吐痢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出清冷,脈沉而遲,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飲食,此陰邪勝也。屬熱者,吐利煩熱,自汗口渴,欲飲涼水,脈沉而數,四肢溫暖,此陽邪勝也。

總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寒加乾薑;熱加姜炒黃連;腹痛加官桂;痛甚去藿香,加吳茱萸;小便不利加豬茯苓;轉筋加木瓜;發熱加麥冬、淡竹葉;若頻登圊不通利者,加枳殼;中暑加香薷、扁豆;心下痞加枳實、青皮;肉食不化加山楂;米穀不化加神麯、麥芽。藿亂吐利腹痛,服藥即吐者,百沸湯半碗,冷井水半碗,合而服之,即安。

其或心腹疼痛,不吐不瀉者,謂之乾霍亂也,宜用鹽湯探吐,吐後亦以正氣散調理。如探之不吐者,死在頃刻。大凡霍亂之脈,代伏為常,微而弱者吉兆,澀而數者凶殃。霍亂轉筋,用大蓼一握,煎湯洗,北人以麥糠代之,使腠理開泄,邪氣散而愈也。霍亂已死,腹中尚有溫氣者,以鹽納臍中,用艾灸之,不計壯數,甦醒即止。

白話文:

突然間感到心腹劇烈疼痛,同時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濕性霍亂。如果是寒性的霍亂,會有腥臭的嘔吐和腹瀉,上下排泄物質清澈冰冷,脈搏深沉且緩慢,四肢冰涼,腹部疼痛且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陰邪過盛。如果是熱性的霍亂,則會有嘔吐、腹瀉、煩躁、發熱,自覺口渴想喝冷水,脈搏深沉且快速,四肢溫暖,這是因為陽邪過盛。

一般來說,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依病情增減藥物:寒性可加乾薑;熱性可加炒黃的黃連;腹痛可加官桂;痛得厲害可去掉藿香,改加吳茱萸;小便不順可加豬苓、茯苓;肌肉抽筋可加木瓜;發燒可加麥冬、淡竹葉;如果頻繁排便但排不出,可加枳殼;中暑可加香薷、扁豆;心下痞脹可加枳實、青皮;肉類食物消化不良可加山楂;五穀消化不良可加神麯、麥芽。如果服用藥物後立即嘔吐,可以用滾沸的熱水與冷井水各半碗混合後飲用,即可平復。

若出現心腹疼痛,但沒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這是乾性霍亂,應該使用鹽水催吐,吐後再用正氣散調理。若無法催吐,可能很快就會死亡。通常霍亂的脈象多是間歇或隱藏的,微弱的脈象是好的徵兆,而脈象沈澀且快速則是凶兆。對於霍亂引起的肌肉抽筋,可用一大把大蓼煎煮的湯來洗滌,北方的人會用麥糠代替,目的是讓毛孔打開,排出邪氣,從而痊癒。如果霍亂患者已經死亡,但腹部仍有溫熱氣息,可以在肚臍裡放鹽,然後用艾灸治療,不限灸的次數,直到蘇醒即可停止。

4.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也,乃胸中痞悶而不舒暢也。此由脾倦不能運化飲食,以致釀成痰飲,留於胃脘而覺痞悶也,治宜健脾燥濕,順氣消食為主,枳朮丸主之。肥人多濕痰,加半夏、橘紅,名橘半枳朮丸。瘦人多鬱熱,加橘紅、黃連,名橘連枳朮丸。如飲食後,及噯氣逆而作痞者,加木香、砂仁,名香砂枳朮丸。

如脾虛不能轉運,飲食不化而作痞者,加人參、茯苓、陳皮、神麯、麥芽、山楂,名枳朮健脾丸。麵食傷而作痞者,(保和丸尤妙保和丸:神麯、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菔子、麥芽。)

白話文:

這個標題「痞滿脾倦積濕而成」的意思是,這種疾病是由脾胃功能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進而導致濕氣積聚所引起的胸悶不適。

所謂的痞滿,並不是指有實質的腫塊,而是指胸中感到壓抑、悶悶不樂,呼吸不暢的感覺。這是因為脾胃疲憊,無法正常代謝食物,進而生成了痰濕,這些痰濕停留在胃部,使人產生痞悶的感覺。治療上應以強健脾胃、消除濕氣、順利氣機和幫助消化為主要目標,可使用枳朮丸作為主方。

對於體型較胖的人,他們通常會有過多的濕痰,這時可以在基礎方中加入半夏和橘紅,成為橘半枳朮丸。對於體型較瘦的人,他們往往有較多的鬱熱,這時可在基礎方中加入橘紅和黃連,成為橘連枳朮丸。

如果在吃完飯或打嗝後,感到痞悶感加重,可以加入木香和砂仁,成為香砂枳朮丸。

若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痞悶感,則可以加入人參、茯苓、陳皮、神麯、麥芽、山楂,成為枳朮健脾丸。

若是因為吃麵食過量,導致痞悩感,則可以使用保和丸,其成分包括神麯、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菔子、麥芽,這些藥材能幫助消化,緩解痞悶感。

5. 不能食(附)

不能食,有虛有實。虛則心下軟和,宜異功散加砂仁,有虛痰者,六君子湯,用補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虛則補其母也。若善飢不食,屬胃熱,脈洪而虛者,異功散加竹茹、黃連;脈洪而實者,人參白虎湯治之。

白話文:

「無法進食的情況,可能由虛證或實證引起。如果是虛證,患者的心下會感到柔和無力,應使用異功散加上砂仁來治療。若有虛痰的情況,則應服用六君子湯。對於使用補脾方法無效的患者,則適合使用二神丸,因為虛證應當補其母臟。

如果患者常感飢餓卻無法進食,這可能是由於胃熱引起的。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但虛弱,應在異功散中加入竹茹和黃連。但如果脈象洪大且強實,則應使用人參白虎湯來進行治療。」

6. 咳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逆者,俗謂之發呃也。中焦呃逆,其聲短,水穀之病也。下焦呃逆,其聲長,虛邪相搏也。脈之浮緩者易治,弦急者必死。有傷寒失下,大便秘而呃者,承氣湯主之。有因吐利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湯主之,有因吐利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因飲食間,或言語,或思慮,因而氣逆作呃者,木香調氣散。有因病後元氣虛弱,胃氣閉而發呃者,難治。

白話文:

[咳嗽並伴有逆氣是因為胃氣運行不順]

所謂的咳嗽伴隨逆氣,通俗來說就是打嗝。當打嗝源於中焦(消化系統的中段),其聲音較短,這是由於飲食消化問題所引起的。若打嗝源自下焦(消化系統的下段),其聲音會比較長,這通常是虛弱與邪氣交戰的表現。如果脈象呈現浮緩,病情較為容易治療;但若是弦急的脈象,則病情可能較為嚴重,甚至致命。

有時感冒未能及時治療,導致大便乾結並且打嗝,這種情況可用承氣湯來治療。若是因為嘔吐或瀉肚造成胃部受寒而打嗝,可使用丁香柿蒂湯來治療。反之,若是因為嘔吐或瀉肚導致胃部過熱而打嗝,則應使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

此外,有時在飲食中,或說話、思考時,因氣機逆亂而產生打嗝,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來調整。再者,有時疾病康復後,人體的元氣虛弱,胃氣閉塞導致打嗝,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7.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治以二陳湯加減)

潔古曰:咳者有聲而無痰,傷於肺氣。嗽者有痰而無聲,動於脾濕。咳嗽者有聲有痰,因傷肺氣而動於脾濕也。又曰:鼻塞聲重惡寒者,風寒也。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痰飲也。有聲痰少面赤者,火鬱也。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者,勞嗽也。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肺脹也。

咳嗽之病,予常驗之。聲者,出於肺也;痰者,出於胃也。肺氣不清,則咳嗽不絕;胃氣不和,則痰涎自多。亦有因氣不清而吐痰者,亦有因痰多而滯氣者。醫者須識其致病之原,主以二陳湯。風加羌活、防風、前胡、紫蘇;寒加麻黃、杏仁、蔥白、金沸草;熱加黃芩、山梔、桑皮;濕加蒼朮、防己、赤苓;食積加山楂、枳殼;氣滯加蘇子、桔梗。

不足主以二冬二母,火加款冬、元參、黃芩;痰加瓜蔞、桑皮、蘇子;郁加苦梗、紫菀、枇杷葉;勞嗽加參、耆、芍藥;見血加阿膠、紫菀;滋陰加丹皮、黃柏。脾泄者,以異功散加石斛、五味、百合、薏仁。腎虛以六味湯加麥冬、五味、枇杷葉;肺脹者加白果、麻黃、杏仁。

生脈散治咳嗽日久之聖藥也,加款冬花、紫菀,其效捷如影響。有血者,加阿膠、生地;有痰者,加白朮、茯苓。一方久嗽不止,款冬、紫菀各一兩,百部五錢,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用烏梅、生薑煎湯下,食後臨臥各進一服。

白話文:

潔古先生說:咳嗽若只有聲音而沒有痰,這是肺氣受損的現象。若只有痰而沒有聲音,這是由於脾臟濕氣過重所引起。當咳嗽時既有聲音又有痰,這通常是由於肺氣受損,同時脾臟濕氣也被引發。

再來說,如果鼻塞聲音沉重並且怕冷,這是由風寒引起的。當咳嗽就會有痰聲,痰排出後咳嗽停止,這是由痰飲引起的。如果咳嗽聲音大但痰少且臉色紅潤,這可能是由內火鬱積所導致。如果在晚上盜汗,痰多並伴隨寒熱交錯,這可能是勞嗽的症狀。當活動時會喘氣,呼吸困難,這可能是肺部腫脹的問題。

我常對咳嗽進行診斷。聲音通常來自肺部,痰則來自胃部。如果肺氣不順暢,咳嗽就不會停止;如果胃氣不調和,口水和痰液自然會增多。有些人是因為肺氣不清而吐痰,也有人是因為痰多而阻塞氣道。醫生必須瞭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主要使用二陳湯治療。如果是由風邪引起,可加入羌活、防風、前胡、紫蘇;如果是寒邪引起,可加入麻黃、杏仁、蔥白、金沸草;如果是熱邪引起,可加入黃芩、山梔、桑皮;如果是濕邪引起,可加入蒼朮、防己、赤苓;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可加入山楂、枳殼;如果是氣滯引起,可加入蘇子、桔梗。

如果肺部功能不足,可以使用二冬二母,若是由火邪引起,可加入款冬、元參、黃芩;若是痰多,可加入瓜蔞、桑皮、蘇子;若是鬱悶,可加入苦梗、紫菀、枇杷葉;若是勞嗽,可加入人參、黃耆、芍藥;若是咳血,可加入阿膠、紫菀;若是要滋陰,可加入丹皮、黃柏。

如果是脾臟問題引起的腹瀉,可用異功散加上石斛、五味、百合、薏仁。如果是腎虛,可用六味湯加上麥冬、五味、枇杷葉;若是肺脹,可加上白果、麻黃、杏仁。

生脈散是治療長期咳嗽的良藥,如果再加上款冬花、紫菀,效果會非常迅速。如果有出血,可加上阿膠、生地;如果有痰,可加上白朮、茯苓。

有一個長時間咳嗽不止的方子,款冬、紫菀各一兩,百部五錢,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烏梅、生薑煎湯送服,飯後和睡前各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