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1. 卷之八
2. 用藥須知
3. 九陳
橘皮三周四載,麻黃亦要多年,大黃日久最堪憐,荊芥須還長遠。木賊、芫花、半夏,用時不要新鮮,吳茱、枳殼,古來傳,今按先賢正典。
白話文:
「橘皮需存放三年四周,麻黃也要存放多年,大黃存放越久越顯珍貴,荊芥也同樣需要長時間的存放。木賊、芫花、半夏,使用時都不應選擇新鮮的,而應選用經過一定時間存放的。吳茱、枳殼,自古以來就有存放的傳統,根據前人的正典,現在我們仍應遵循。」
換言之,這段文字在講述一些中藥材需要經過一定的存放時間才能達到最佳的藥效。
4. 十忌
甘草忌心黑,蟾酥怕赤睛,鹿茸畏銅鐵,鱉甲去旁裙,青枳除穰隔,桃、杏禁雙仁,蛇不連頭用,全蠍白似銀。
白話文:
[十項禁忌] 甘草不可與心臟有疾病的人服用,蟾酥不能給有紅眼病的人使用,鹿茸在使用時要避免接觸到銅鐵器皿,使用鱉甲時要去掉邊緣的部分,青枳在食用前應去除內裡的隔膜,桃仁和杏仁不可同時服用,蛇類藥材使用時不可連同頭部一起,全蠍(即整個蠍子)應選用色澤如銀白者為佳。
5.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夏)蔞(瓜)貝(母)蘞(白)及(白)攻烏(頭),藻(海)戟(大)遂、芫俱反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參謂:人參、丹參、苦參、玄參、沙參、黨參。)
白話文:
本草經典裡清楚說明瞭十八種藥材的相剋原則,其中半夏、瓜蔞、貝母、白及、和白蘞這幾種藥材都不能與烏頭一起使用;而海藻、大戟、甘遂以及芫花則不能與甘草一起使用;再者,所有參類(如人參、丹參、苦參、玄參、沙參、黨參)、辛夷、芍藥皆不能與藜蘆一同使用。
6.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炙煿莫相依。
白話文:
[十九畏]的內容翻譯爲現代漢語如下:
硫磺原本就是火的精華,一旦遇到朴硝就會發生爭鬥;水銀不能與砒霜相見,否則會發生反應;狼毒最怕遇到密陀僧,兩者會互相剋制;巴豆性質猛烈,卻偏偏與牽牛子無法和平相處;丁香不能與鬱金相遇,否則會產生不良反應;牙硝難以和京三棱共存;川烏、草烏與犀角無法相容;人參最忌諱的是五靈脂;官桂能夠調和寒冷的氣流,但如果遇到赤石脂則會失去功效。
總之,在配製藥物時一定要看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煎煮炮製時也要避免將相互剋制的藥物放在一起。
7. 引經藥報使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祥;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能有病到膏肓。
白話文:
小腸和膀胱歸屬於太陽經,對於這些部位的問題,可以使用藁本和羌活這兩種草藥,因為它們對應的就是太陽經。
三焦、膽、肝以及肝的包絡,這些都屬於少陽和厥陰經,如果這些部位有問題,柴胡是強效的治療藥物。
大腸、陽明經以及足部的胃經,如果這些部位有問題,葛根、白芷和升麻會是適當的選擇。
太陰肺脈和中焦起始的部位,白芷、升麻和蔥白是適合的草藥。
脾經和肺部雖然有異同,但升麻和白芍都可以適用,其中升麻可以兼顧脾經,而白芍則更適合肺部。
少陰心經的問題,主要使用獨活來處理;而腎經的問題,除了獨活之外,加上肉桂效果更佳。
通經活絡時,使用上述的藥物作為輔助,這樣就不會讓疾病發展到膏肓的程度了。
8. 妊娠藥禁
蚖、斑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稜、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甲爪,地膽、毛根都不中。
白話文:
[懷孕期間禁用藥物]
以下藥物在懷孕期間應嚴格禁止使用:蜈蚣、斑蝥和水蛭,烏頭、附子以及天雄;野葛、水銀和巴豆,牛膝、薏苡仁與蜈蚣;三稜、代赭石、芫花、麝香,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皮、肉桂,槐花、牽牛子、皁角;半夏、天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硇砂、乾漆、蟹甲爪,地膽、毛根,這些藥物在懷孕期都不適合使用。
9. 產後藥禁
產後最忌是生梨,梔子、芩、連大不宜;白朮、黃耆須緩用,人參、白芍亦如之。地黃泥膈麻黃烈,冷物傷脾滑物遺,又有石膏名白虎,倘然誤服立傾危。
白話文:
產後最應避開的食物是生梨,梔子、黃芩、黃連這些藥材也是極不適合的;白朮、黃耆需謹慎且緩慢使用,人參、白芍也同樣要小心。熟地可能造成產婦腸胃不適,而麻黃的性質太強烈,冷性食物易傷害脾臟,滑性食物則可能導致產婦出現漏下或脫肛等問題。另外,石膏這種藥材又名為白虎,如果誤食了它,可能會有立即性的危險。
以上就是產後應避免使用的藥物和食物。
10. 臌脹藥禁
白朮、黃耆、白茯苓,蜂蜜、大棗及黃精,二麥、二門並五味,誤服痰涎必上升。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服用白朮、黃耆、白茯苓,蜂蜜、大棗以及黃精,還有二麥、二門和五味子這些藥材,會導致痰涎上升。」在這裡,"二麥"通常指的是小麥和大麥,"二門"可能指的是石斛和門冬,而"五味"則是指五味子。但是,具體的藥材可能會根據不同的中醫傳統或解釋有所不同。
11. 制度引經
製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漬、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雖多,不離乎此。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平;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竊真元氣而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隔;烏頭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穰者免脹,抽心者除煩。大概具陳,初學熟記。
白話文:
製藥的關鍵在於適度,如果藥效不足,那麼治療的效果就難以達到;若處理過度,藥物原有的特性就會消失。火法處理有四種方式:煅燒、爆炒、烘烤、炒製。用水處理則有三種方式:浸泡、泡製、清洗。而水火共同作用的處理方法,則是蒸煮兩種。雖然製藥的方法很多,但都不會脫離這些基本方式。
用酒處理藥材,可以提升其藥效;薑處理,能促進藥材的發散效果;加入鹽,可以讓藥材更容易作用於腎臟,且軟化堅硬的組織;使用醋,能讓藥材更好地影響肝臟,止痛效果更佳;用童子尿處理,能去除藥材的劣性,使其向下沉降;米泔水處理,能去除藥材的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用乳汁處理,能滋潤乾燥的組織,促進血液生成;蜂蜜處理,能增強藥材的甜味,緩和性質,補益身體;用陳舊的牆壁土處理,能吸收藥材的真元氣,快速補充中焦;用麥麩皮處理,能抑制藥材的酷性,避免對胃部造成傷害;用烏頭湯、甘草湯浸泡晾曬,都能解毒,使藥性變得平和;用羊酥油、豬油塗抹燒烤,都能讓藥材更容易滲入骨髓,使其容易脆斷;去掉藥材的瓤可以避免脹氣,抽出心部可以消除煩躁。以上大致概括了處理藥材的方法,初學者應熟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