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能醫》~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消渴者無火不生
消渴有三: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形於肺金,而渴生焉。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赤,蓋足陽明胃經,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則津液消爍而渴矣。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煩渴引飲,耳輪焦黑,小便頻數。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臌脹。
大抵三消,皆因火熱之氣,煎熬臟腑,消爍血液也,治以二物湯為主。上消,加人參、五味、麥冬、花粉,煎入藕汁、生地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中消,加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加知母、黃柏、熟地、五味,以滋腎水。又當飲繅絲湯,如無以蠶繭殼,或絲棉煎湯飲之。
白話文:
消渴症可分為三種類型: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與肺有關,患者會大量喝水但食量減少,大小便正常,這是由於心火影響到肺部,導致口渴的產生。中消是胃部問題,病人會多吃,但小便呈現黃色或赤色,這是因為胃經的血液過熱,容易感到餓,且血液中有潛藏的火氣,使身體的津液被消耗,從而產生口渴。下消涉及腎臟,患者的小便混濁像膏狀,極度口渴想喝水,耳朵邊緣可能出現焦黑,頻繁小便。如果能吃,可能會發生膿包或背部長瘡;如果不能吃,可能會發展成腹部脹滿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三種消渴都源於火熱的氣息煎熬內臟,消耗血液。治療主要以兩種藥物組成的湯劑為主。對於上消,會加入人參、五味子、麥冬、花粉,並在湯裡加入藕汁、生地汁、人乳。若患者有喝酒習慣,會再添加生葛根汁;中消,會加入石膏、寒水石來降胃火;下消,會加入知母、黃柏、熟地、五味子來滋養腎臟。此外,患者應飲用繅絲湯,若沒有,可用蠶繭殼或絲綿煮湯飲用。
2.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不寐有三: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薑汁。有病後虛弱,而不寐者,六君子湯加黃耆、棗仁。有血少而不寐者,歸脾湯。
白話文:
失眠有三種情況:一是因為心臟經絡中有痰,導致精神無法安穩,從而造成失眠,治療這種失眠可用溫膽湯加上酸棗仁、竹瀝和薑汁。二是因為生病後身體虛弱造成的失眠,可用六君子湯加上黃耆和酸棗仁來治療。三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的失眠,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歸脾湯來調理。
3.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脾胃倦,則怠惰嗜臥,神思短,則懶怯多眠,治以六君子湯。又云:不寐者,膽虛寒也。以致棗仁炒為末,竹葉湯下,多睡者,膽實熱也,以棗酸生為末,薑茶煎湯下。
白話文:
如果脾胃功能不佳,人就會感到疲憊,喜歡躺著休息,精神思考力下降,會變得懶散且常想睡覺,對於這種情況,可用六君子湯來調理。
另一方面,有失眠問題的人,可能是因為膽臟虛弱且寒冷。解決方法是,將酸棗仁炒熟磨成粉,再用竹葉湯送服。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總是睡太多,這可能是膽臟有過多的熱氣。處理方式是,將生的酸棗仁磨成粉,然後用薑茶煎湯送服。
4.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大便秘結,有風燥,有熱燥,有陰結,有陽結。有老年氣虛,津液枯涸而結者。又有脫血,津液暴竭而結者。種種不同,不可一塗而治。切不可妄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峻下之物,伐損真陰,敗傷胃氣,反受其害。若夫胃有餘邪,蓄於腸內,則非下不可,又不可過慮也。
風燥,搜風順氣丸。熱燥,潤燥湯。陰結者,寒結也。若胃中停滯寒冷之物,大便不通,心腹作痛者,備急丸主之。陽結者,熱結也。傷寒邪熱傳胃,大實大滿,結燥不通,用三承氣湯選用之。老年氣虛,產後血少,大便燥結者,麻仁粥治之。小便利,大便秘者,名曰脾約,用脾約丸。
白話文:
【大便祕結是因為血液乾燥凝結】
大便排泄困難,可能因風燥、熱燥、陰結或陽結所致。有的是因為老年人氣力衰弱,體內津液枯竭導致的大便乾結;有的是因為失血過多,津液突然大量流失而造成的排便困難。這些情況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應對症治療。
千萬不要隨意使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等強烈的瀉藥,這類藥物會損傷體內的真正陰氣,損害胃部功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然而,如果胃部存在過剩的病邪,積聚在腸道內,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使用瀉下藥,但也不能過度擔心。
若是風燥導致的,可使用搜風順氣丸。熱燥引起的情況,可用潤燥湯。陰結,即因寒涼引起的結便。如胃中有停留的寒冷食物,造成大便不通,心腹疼痛,此時可用備急丸來治療。陽結,指的是熱量過多引起的結便。如感冒後邪熱傳至胃部,造成嚴重的脹滿,大便乾燥不通,此時可選擇使用三承氣湯來治療。對於老年人氣力衰弱,或是產婦血液減少,大便乾燥難解的情況,可用麻仁粥來調理。如果小便正常,但大便卻排不出,這種情況稱為脾約,需使用脾約丸來治療。
5. 交腸(附)
(此症甚少)大便前出,小便後出,名交腸,陰陽拂逆也,五苓散主之。又有老人陰血乾枯,大腸結燥,便溺俱自前出,此非交腸,乃血液枯涸之徵,氣血衰敗之候也。多服大劑八珍湯,或可稍延歲月耳。
白話文:
這類病症非常罕見,正常情況下大便是從前面排泄,小便是從後面排泄,如果兩者交錯,這種情況稱為"交腸",是身體陰陽失調的表現,可用五苓散來治療。另外,有的老年人因為體內陰血乾涸,大腸乾燥,導致大小便都從前方排出,這種情況並不是"交腸",而是血液乾涸的徵兆,代表身體氣血正在衰退。這種情況需要大量服用八珍湯,或許能稍稍延長壽命。
6. 小便秘乃氣滯不行
《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氣化則能出矣。蓋小便不通,皆因氣滯不行也。丹溪曰:有氣虛,有血虛,有氣滯,有積痰,有實熱,皆宜吐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乘載其水也。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不出,使吐之,是開上竅之法也。氣虛,用參、朮、升麻,煎湯探吐。
血虛,用芎歸湯探吐。氣滯積痰,以二陳湯加香附、木通探吐。實熱者,以八正散利之,大便動而小便自通也。東垣曰:小便不通,以渴與不渴辨之,以在氣在血治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邪在上焦氣分,宜清肺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清肺飲主之。如不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下焦血分,宜除其熱,泄其閉,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滋腎丸治之。脈法,盛大而實者,吉;虛細而澀者,死。
白話文:
【小便不通是由於氣滯所致】
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膀胱是身體中的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只有當氣化作用正常,才能順利排尿。通常來說,小便無法順暢排出,多是由於氣滯無法運行導致。
丹溪先生指出:導致小便不暢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氣虛、血虛、氣滯、積痰或實熱等。這些情況都可以透過催吐來調節氣機,因為氣機上升,水液自然會下降,就像氣壓可以推動水一樣。這就像滴水器,如果上方的孔被堵住,下方的孔就無法出水。催吐的作用就是開啟上方的孔道。
如果是氣虛的情況,可以使用人參、白朮、升麻等藥材煎煮成湯,以此催吐。若是血虛,可用芎歸湯進行催吐。對於氣滯和積痰,則可使用二陳湯加上香附、木通進行催吐。對於實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八正散來利尿,一旦大便通暢,小便也會跟著暢通。
李東垣認為,判斷小便不通的原因,可以從是否口渴來分辨,並根據氣血的狀態來治療。例如,如果感到口渴且小便不暢,代表邪氣在上焦氣分,應清肺氣、降火氣,以滋養上焦水源,這時可以使用清肺飲。相反地,若無口渴感但小便不暢,則表示邪氣在下焦血分,需除去熱氣,打開閉塞,以滋養膀胱和腎臟的下焦水源,這時可以使用滋腎丸。
在脈象上,強壯且實的脈象預示病情較為樂觀,而虛弱、細微且澀的脈象則可能暗示病情較為危急。
7. 小便不禁(附)
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安,故不能禁止而頻數也。當以症別之。虛寒用烏藥、益智等分為末,山藥糊為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虛熱,用黃柏、知母、山楂肉、五味、牡蠣,等分為末,山藥糊為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無法控制小便(附加說明)]
內容翻譯爲: 無法控制小便,或者頻尿,古時候的處方大多認爲這是由於寒冷引起的,所以會使用溫熱收斂的藥物,但其實多數情況是因爲體內有熱。這是因爲膀胱受到火邪的影響而異常活動,導致水分無法穩定儲存,所以無法控制並頻繁排尿。應根據症狀來判斷。
如果是虛寒型,可以使用烏藥和益智等量磨成粉末,再用山藥糊製成丸子,每次空腹時服用七十顆,用鹽水送服。
若是虛熱型,則應使用黃柏、知母、山楂肉、五味子和牡蠣,等量磨成粉末,同樣用山藥糊製成丸子,每次空腹時服用七十顆,用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