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3)

1. 郁有六名

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鬱,諸症生焉。大抵諸症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參治之。郁有六:氣、血、痰、火、濕、食也。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芤結。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骨節痠痛,遇陰寒而發,脈沉細緩。

火鬱者,瞀悶,尿赤,脈沉而數。食鬱者,噯酸飽滿,不喜飲食,人迎脈平,氣口脈盛。痰鬱者,動則喘滿,寸脈沉滑。治以六郁湯、越鞠丸主之。濕加白朮、白芷、羌活、茯苓;氣加木香、檳榔;食加山楂、砂仁;血加桃仁、紅花;熱加柴胡、黃芩、青黛;痰加半夏、南星、海石、瓜蔞仁。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萸。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當氣血運行和諧時,身體不會生病,一旦有了鬱悶的情況,各種病症就會隨之而來。在許多疾病中,大多數會伴隨著鬱悥的現象,有的是鬱悥久了形成疾病,有的則是生病久了產生鬱悥。因此,治療疾病時,必須考慮鬱悥的因素。鬱悥可分為六大類: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和食鬱。

氣鬱的人會感到胸脅疼痛,脈象表現為沉澀。血鬱的人會感到四肢無力,雖然能吃但大便呈紅色,脈象表現為沉芤結。濕鬱的人會全身遊走性疼痛,或是關節痠痛,在天氣陰冷時更易發作,脈象表現為沉細緩。

火鬱的人會感到煩悶,尿液顏色偏紅,脈象表現為沉而數。食鬱的人會打酸嗝且容易飽,對食物沒興趣,人迎脈平穩,氣口脈旺盛。痰鬱的人會活動後喘氣且腹部脹滿,脈象的寸部表現為沉滑。

治療這些鬱悥,主要使用六鬱湯和越鞠丸。若為濕鬱,可加入白朮、白芷、羌活、茯苓;若為氣鬱,可加入木香、檳榔;若為食鬱,可加入山楂、砂仁;若為血鬱,可加入桃仁、紅花;若為熱鬱,可加入柴胡、黃芩、青黛;若為痰鬱,可加入半夏、南星、海石、瓜蔞仁。春天可加入防風,夏天可加入苦參,秋天和冬天則可加入吳茱萸。

2.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十五種)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脈弦者名風瘧,小柴胡湯主之。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七棗湯主之。獨熱無寒、脈數者,名曰癉瘧,香茹飲或白虎湯加人參。先寒後熱,腰背頭項疼痛者,名曰寒瘧,荊防敗毒散。

先熱後寒,邪氣與汗皆出者,名曰濕瘧,白虎湯加桂枝。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者,名曰濕瘧,柴平散。口苦咽乾,大小便赤澀,熱多寒少,脈數者,名曰暑瘧,清脾飲。因飲食飢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人參養胃湯。因山嵐海瘴,乍寒乍熱者,名曰瘴瘧,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薑。

痰多胸滿,發時昏亂,譫語,脈弦滑者,名曰痰瘧,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胸膈不寬,惡聞食氣,脈實者,名曰食瘧,清脾飲加山楂、神麯、麥芽。痰滯胸腹,熱多寒少,大便燥實者,大柴胡湯下之。經年不愈者,痎瘧也,補中益氣湯。微勞即發,連綿不止者,勞瘧也,小柴胡加天花粉去半夏。

瘧發於夜者,因風暑入於陰分,宜用血藥,引至陽分而散,如川芎、當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水煎,露一宿服。邪伏肝經,肋下有塊者,名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石、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症加減為丸。截瘧方用常山、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熱酒一鍾,浸露一宿,臨發五更溫服。

久瘧不愈,用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三個,好酒一鍾,浸一宿,臨發早服,一服即止,永不復發。瘧疾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本,不可一二發便截,截則邪氣閉塞,變成壞症,又不可遲截,遲則中氣虛弱,病邪已深而難治。當在三四發之後,截則為妙。

瘧痞,法用阿魏膏,須犬皮攤甚佳,因犬屬陽,大熱之物故也。不愈,真蓍艾當頂灸三壯,則使痞氣消,而瘧頓止之⿸疒⿱白小,如灸之偏邪,恐難取效,日久沿過其時,灸亦無益。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宜清之;弦遲多寒,宜溫之;遲緊者,下之;浮大者,吐之。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微則為虛,代則為死。

白話文:

《內經》提到,夏季受暑,秋季容易得瘧疾。又說,瘧疾發作時,會出現耳鳴、脅痛、冷熱交錯、口苦且嘔吐,脈象弦,這種情況稱為風瘧,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只有冷感沒有熱感,脈象緩慢的,被稱為牝瘧,適用七棗湯。只有熱感沒有冷感,脈象快的,被稱為癉瘧,可用香茹飲或白虎湯加人參。

先冷後熱,腰背頭頸疼痛的,稱為寒瘧,可用荊防敗毒散。先熱後冷,病邪和汗水一同排出的,稱為濕瘧,可用白虎湯加桂枝。全身疼痛,四肢沉重,冷多熱少,脈象濡的,稱為濕瘧,可用柴平散。口苦喉嚨乾,大小便色赤且排泄困難,熱多冷少,脈象快的,稱為暑瘧,可用清脾飲。因飲食過度或不足導致胃部受損造成的,稱為胃瘧,可用人參養胃湯。因山間霧氣或海上瘴氣,忽冷忽熱的,稱為瘴瘧,可用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薑。

痰多胸悶,發作時精神混亂,說話不清,脈象弦滑的,稱為痰瘧,可用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胸口不舒適,對食物氣味反感,脈象實的,稱為食瘧,可用清脾飲加山楂、神麯、麥芽。痰滯胸腹,熱多冷少,大便乾燥且硬實的,可用大柴胡湯。多年未愈的,是痎瘧,可用補中益氣湯。稍微勞累就發病,持續不斷的,是勞瘧,可用小柴胡加天花粉去半夏。

夜晚發病的,是風暑進入陰分,宜使用調節血液的藥物,將病邪引到陽分然後散去,如川芎、當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用水煎煮,放置一夜再服用。病邪潛藏在肝臟,脇下有硬塊的,稱為瘧母,可用丸藥消除,主要成分是醋炙鱉甲,配以三稜、蓬朮、香附、海石、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根據病情調整配方。

長期瘧疾不愈,可用常山、檳榔、丁香、烏梅,浸泡在好酒中一夜,清晨服用,一次即可停止發病,永不復發。瘧疾無汗的要使其出汗,目的是驅除邪氣,有汗的要使其無汗,目的是保護正氣,不能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發病就阻止,這樣會導致邪氣閉塞,變成嚴重病症,也不能拖延阻止,否則會導致中氣虛弱,病情加重難以治療。最好在第三次或第四次發病後阻止。

瘧痞,可用阿魏膏,最好用狗皮攤開,因為狗屬陽,是大熱之物。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用真蓍艾灸療法,灸三次,可使痞氣消失,瘧疾立即停止。脈象弦表示有瘧疾,弦數表示多熱,應清熱;弦遲表示多寒,應溫補;遲緊表示需瀉下;浮大表示需催吐。弦短表示傷食,弦滑表示多痰,微弱表示虛弱,停頓表示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