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方症會要》:清代醫者吳邁整理與闡述之醫學精華

《方症會要》為清朝醫學家吳邁所著或整理編輯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根據書中序言及編輯年代(西元1644年),可知此書可能是吳邁將其先父所集醫學資料,加以整理、補充並付梓流傳的結果。書名「方症會要」直指其核心內容:匯集重要方劑,並針對不同病症進行闡述與應用要點提示。全書分為上、下兩卷,體例上採用問答形式,旨在便利讀者理解與檢索,體現了清代醫學著述在傳承與教育上的努力。此書內容豐富,體系較為全面,涵蓋中醫基礎理論要點及臨床各科(內、外、婦、兒等)的診療方法,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一、 成書背景與作者意圖:從序言窺見一斑

書卷首的「序」言,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此書成書背景與作者(或編者)吳邁心路歷程的寶貴線索。序言開篇追憶其先父,讚其體素康健,不輕易用藥,但對醫學理論與臨床方症究心甚深,手自收集諸多醫籍,並向當代醫術精湛者請教,參酌古今流傳的醫方,目的在於「以備檢閱」。先父的這種「勞己為人」、「利濟為懷」的精神,令吳邁深感敬佩。

然而,先父辭世後,架上藏書多已不存,唯獨此編得以保留,成為吳邁對父親醫學思想與實踐的珍貴傳承。吳邁自述身體孱弱多病,曾為世醫所難治癒,後因「按症檢方服之,頗效」,這親身體驗使得他對醫學的實用價值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也促使他更加重視父親留下的這部手稿。

基於對父親醫學成果的珍惜,以及慮及手稿可能因歲月侵蝕而零落散失,吳邁決定將此書付諸剞劂(刻板印刷),公諸於世。他特別指出,書中內容「析類分門,尋檢至易」,即使是旅途中的醫者或學者,束裝攜帶也非常方便檢索應用。他希望此書能為廣大醫者或對醫學有興趣者所鑑留參討。

從這篇序言可以看出,《方症會要》並非吳邁的全新創作,而更像是在繼承父親遺產基礎上的整理、補充與發揚。吳邁的角色更像是這部珍貴醫籍的守護者與傳播者。這種由家學淵源而來的醫學著述,在中醫史上屢見不鮮,往往融合了家族世代累積的臨床經驗與理論心得,具有獨特的傳承價值。1644年是清朝建立的開端,明清鼎革之際,社會動盪,醫學知識的保存與傳承面臨挑戰,吳邁在此時將此書付梓,也體現了在亂世中保留文化血脈的責任感。

二、 體例與結構:問答互動與分類檢索

《方症會要》在體例上採用了其特色鮮明的「問答式」。這種形式類似於師生間的教學問答,或醫者間的討論辨析,通過設問與回答,逐步深入闡述醫學概念、病機分析、辨證論治思路以及方藥應用。例如,在討論某個病症時,可能先提出「何謂某病?」、「其症狀如何?」、「病機為何?」等問題,然後逐一給出解答。這種體例的優點在於:

  1. 思路清晰: 將複雜的醫學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易於理解的小單元。
  2. 互動性強: 模擬了實際學習或診療中遇到的問題,能引導讀者主動思考。
  3. 便於記憶: 問答的形式比純粹的陳述更容易被讀者吸收和記憶。
  4. 聚焦重點: 通過問題設定,突出每個病症或概念的關鍵點。

這種體例在明清時期的醫學著述中並非孤例,但《方症會要》將其應用於一部體系較為完整的綜合性醫書中,對於初學者或需要快速查閱的臨床醫者而言,無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與吳邁在序言中所提及的「析類分門,尋檢至易」、「旅邸道途束裝甚便」的願望是相符的。

結構上,如目錄所示,全書分為上、下兩卷:

  • 上卷: 主要聚焦於中醫基礎理論與經典著作。目錄中列有「卷首」、「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其他」。這表明上卷旨在為讀者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回歸醫學源頭。《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是辨證論治體系的經典,而列入「溫病條辨」(儘管成書年代晚於1644年,此處目錄信息可能指示後續版本增補或編輯者已接觸到溫病學說萌芽,或該目錄資訊有所出入,需謹慎對待。考慮到吳邁的年代,更可能是指當時已有的溫熱病相關著作,而非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則反映了對當時流行病學說的關注。雖然提供的內容樣本集中於臨床部分,但目錄結構提示,此書在理論傳承上是重視經典的。
  • 下卷: 涵蓋中醫臨床各科,目錄中列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其他」。這是此書的重點所在,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具體的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的內容樣本即屬於下卷內科部分,詳述了「中風」的診療。這種分類方式符合臨床實踐的需求,使得醫者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快速定位到相關的章節。

三、 內容深度解析:以「中風」篇為例

提供的書本內容樣本主要集中在下卷的「中風」一節,這部分內容是理解《方症會要》臨床論述深度與廣度的絕佳窗口。通過對中風的詳細闡述,我們可以窺見本書在病機分析、辨證思路、治療方藥應用等方面的特點。

  1. 病因病機闡述: 書中認為「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強調「風」邪在致病中的主導作用,並根據感受風邪的輕重區分為「感」、「傷」、「中」。中風的典型症狀如猝然暈倒、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被詳細列出。在病機層面,書中指出風邪盛則氣上壅,痰隨氣上是導致昏倒的關鍵病理產物。同時,特別強調肝經與中風的密切關係,認為「肝主筋,屬木」,肝受邪則「筋緩不榮」,導致筋脈失養,出現歪斜、不遂等症。這種將風邪與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肝)及病理產物(痰)緊密結合的病機觀點,是中醫對中風認識的核心。

  2. 辨證分型與診斷要點: 書中對中風進行了細緻的辨證分型,區分了「真中」與「類中」。

    • 真中: 指確實有風邪外感為主的病機。又進一步細分為「中腑」(邪著四肢,有表症,脈浮惡風寒等)、 「中臟」(邪滯九竅,唇緩失音,便溺不利等)、 「中經」(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無明顯表裡症)。這種分法繼承了古代醫家對中風病變層次的認識。書中詳細列舉了各型的典型症狀與診斷要點。
    • 類中: 這部分內容是本書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在「附中風直中類中論」中進行了深入探討。書中引用河東(劉完素)主火、東垣(李東垣)主氣虛、丹溪(朱丹溪)主濕熱痰的觀點,並通過實際臨床觀察(如心火暴盛、痰涎壅塞而無風邪夾雜),明確指出存在與中風症狀相似但病因非風邪的病症(即類中)。這些類中症候可能是由於氣虛、火熱、濕熱痰等內傷所致。作者強調,對類中症若誤用驅風藥,則「禍不旋踵」,必須辨清病因,施以清熱化痰、養血順氣等法。這部分論述反映了作者對臨床實際的重視,以及對前人學說的融會貫通和批判性繼承,對於避免誤診誤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 治療原則與方藥應用: 書中根據中風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提出了詳細的治療原則和具體方藥。

    • 治療原則: 初得時強調「開痰理氣」、「順氣則痰消」,徐理其風;病程久則當「養血活血」。對於真中,中腑宜汗(但不可過汗,恐損衛氣),中臟宜下(但不可過下,恐損營氣),中經宜養血通氣,有汗下之戒。對於類中,強調應根據其內傷病機進行治療。對於外感內傷兼見者,需辨輕重,決定是先驅外邪後補內虛,還是先補內虛後驅外邪。特別指出心火痰盛的類中不可用風藥。
    • 方藥應用: 書中列舉了治療中風及相關病症的多個經典方劑,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或說明應用要點。例如:
      • 小續命湯: 治中腑外有六經形症,並根據太陽、陽明、太陰/少陰中風進行加減,體現了經方應用的靈活性。但強調自汗者不可重發汗,此藥不可輕用,提示了用藥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 三化湯: 治中臟內有便溺阻隔,用通下法。
      •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是經典的表裡雙解、清熱通下、疏風解表方。
      • 大秦艽湯: 治中經血弱不能養筋,導致肢體不用、舌強難語,體現了「養血而筋自榮」的治療思路。方中涵蓋多種養血、活血、祛風通絡藥。
      • 二陳湯、導痰湯: 這兩方是化痰燥濕的基礎方,用於痰涎壅盛者。
      • 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經典的補血、氣血雙補方,用於血虛或氣血兩虛而挾痰者,體現了對虛證的重視,特別是結合中風後期或類中因虛致病的治療。
      • 涼膈散: 治胸膈及六經熱,反映了對火熱病機的治療。
    • 應急處理與預後: 書中也提及了中風猝倒時的應急措施(如掐人中、提頭頂發),以及在病人能進藥後的處理(蘇合丸通竅、順氣散)。對於痰涎壅塞者,建議用吐法,並列舉了瓜蒂末、稀涎散等催吐方。但對年老體弱和氣虛猝倒者禁用吐法,體現了因人制宜、權衡利弊的臨床思維。最後,書中還專門列出了「不治數症」,描述了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鼾等危險徵象,以及脈象預後判斷,這些是臨床辨識危重症、判斷預後的關鍵。

四、 影響與評價

《方症會要》作為一部清初的醫學著作,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傳承與整理: 吳邁通過整理、編輯其父的醫學遺產,將寶貴的臨床經驗與理論認識得以保存和流傳,這是對中醫學術的貢獻。
  2. 體例創新與實用性: 問答式的體例使得醫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更為便捷高效,符合當時及後世醫者對實用性著述的需求,對於普及和傳授中醫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其「析類分門」的結構也便於查閱。
  3. 臨床辨證的細緻性: 以中風篇為例,書中對真中、類中的詳細辨析,對不同病因、病機、病變部位的治療策略區別,體現了臨床辨證論治的細緻入微,尤其對類中誤用風藥的警示,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4. 方藥應用的規範性: 書中列舉的方劑多為經典名方或在經典基礎上的加減,並結合病症詳細說明其應用指徵,有助於醫者掌握方藥的正確使用。

綜合評價,《方症會要》是一部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架設橋樑的重要著作。它繼承了前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特別是金元時期各家學說的影響(如對河東、東垣、丹溪學說的引用與辨析),並結合自身的經驗(或其父的經驗)進行了整理和闡述。其問答式的體例和系統的分類,使其成為一部便於學習和查閱的實用性醫籍。雖然書中的某些內容(如目錄中列有溫病條辨,可能與實際內容或版本有關)需要結合版本學進行考證,但從提供的中風部分來看,本書在病機分析、辨證施治、方藥應用等方面均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臨床價值。它不僅是研究清代醫學思想和發展的重要文獻,也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診療參考。通過此書,我們可以感受到清初醫家在繼承經典的同時,也積極探索臨床實際問題,並力圖以更有效的方式傳播醫學知識的努力。

總而言之,《方症會要》是吳邁對中醫學術,特別是其家學傳承的珍貴貢獻。它以其獨特的體例、系統的結構和豐富的臨床內容,在中醫文獻寶庫中佔有一席之地,至今仍對中醫學習和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