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四 (1)
卷四 (1)
1. 三消
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消則目黃口乾,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治之。
上消者肺也,舌上亦烈,大渴引飲。經曰:「心遺熱於肺,傳為膈消。」由火盛剋金,肺熱葉焦,津液枯涸。人虛用治瘧湯方,人強用白虎湯加花粉、葛根、烏梅、枇杷葉及清肺藥。中消者胃也,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渴飲水多,飢虛癉成為消中。」人虛宜補中,渴甚白虎加人參、黃連、梔子、生地。
人強便燥用調胃承氣三黃丸。下消者腎也,煩渴引飲,耳輪焦乾,小便淋濁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治法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及用人參、知柏、車前、天冬、麥冬、澤瀉、五味、熟地之類,三消通用。當歸燥潤湯、生浸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麥冬飲、四物加減用效豬肚丸。
火忌半夏及發汗。師云:「曾見消者飲水數升,須臾吐盡。」此何以故?由寒熱不相入,水火不相濟故也。其人終不治而死。
白話文:
內經有言:「二陽結就是所謂的消症。」東垣解釋說:「這二陽指的是陽明經。」手陽明大腸負責管理津液,如果出現消症,就會出現眼睛黃、口乾的症狀,這是因為津液不足。足陽明胃負責血液,如果熱度過高,就會造成消症,表現為吃得多卻消瘦,血液中藏有火氣,這是因為血液不足。所謂的結,就是津液不足,導致結聚且不潤滑,都是由燥熱引起的病症。岐伯說:「脈搏實象的病人病情持久可以治療,脈搏弦象的小病如果持續時間長就難以治療。」應該根據上、中、下三消來分別治療。
上消是肺部問題,舌頭上會有燒灼感,非常口渴想喝水。經典記載:「心臟的熱度傳到肺部,造成膈消。」這是因為火氣太旺剋制了金屬,肺熱導致肺葉乾燥,津液枯竭。如果人體虛弱,可用治瘧湯方;如果人體力壯,可用白虎湯加花粉、葛根、烏梅、枇杷葉以及清肺的藥物。中消是胃部問題,吃得很多但卻消瘦,自汗,大便硬,小便頻繁。叔和說:「口渴喝水多,飢餓虛弱消瘦,就是消中。」如果人體虛弱,應補中,口渴嚴重時,白虎湯可以加入人參、黃連、梔子、生地。
如果人體壯且大便乾燥,可以用調胃承氣三黃丸。下消是腎部問題,煩躁口渴想喝水,耳朵乾燥,小便混濁如膏。叔和說:「煩躁水分容易虧損,這是腎消。」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以及用人參、知柏、車前、天冬、麥冬、澤瀉、五味、熟地等藥物,這些藥物對三消都有療效。當歸燥潤湯、生浸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麥冬飲、四物加減用效豬肚丸。
火氣旺盛的人要避免使用半夏,也不能發汗。老師說:「曾經見過消症病人喝水數升,不久後全吐出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寒熱不能互相融合,水火不能互相調和。這種病人最終無法治療而死亡。
2. 治上消消渴
知母、花粉、葛根(各七分)、黃柏、柴胡、牛膝(各五分)、石膏(看渴量加)、麥冬(八分)。米一撮,水煎。
白話文:
治療上型糖尿病(口渴症)的處方:知母、花粉、葛根(這三種藥材各七分)、黃柏、柴胡、牛膝(這三種藥材各五分)、石膏(依照口渴程度酌量增減)、麥冬(八分)。用一小撮米和水來煎煮這些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