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6)
卷二 (16)
1. 鼓症有不治數症
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突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
白話文:
「如果嘴脣變黑,表示肝臟已受損;鎖骨區(缺盆)平坦無凹陷,顯示心臟有問題;肚臍突出,意味著脾臟受傷;腳掌平直無弓形,反映腎臟功能不佳;背部平坦無起伏,可能肺部已受傷。這五種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
2. 治鼓症大法
鼓脹起於脾氣虛損,治之當補以培其本,少加消導以祛其積,次當順氣以通其滯。有挾熱者,加清涼以蕩其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出頭面而入四肢,濁者化微汗而行前溺。腹日消而神日旺,病斯愈矣。如單大補而佐使不明,反成壅滯,則脹愈甚矣。大抵此症脾雖損而無熱以擾之,則一補脾而獲效;熱雖有而脾未損,則一清熱而奏功。
如二者兼有,治彼妨此,治蠱之所以難也。予曾見休寧一人,脾氣稍損,尤能飲食,第腹痛而暴脹。予審知其為火,遂以香連丸下之,又進白朮湯,隨失氣甚多而脹痛皆愈。一醫至大言曰:此脾氣大虛,非大補則真元下陷,不治。與補劑二三服而脹痛兼作,脈反虛小。尤曰:脈小不補,詎能瘳乎?乃大補之,竟成不救。
又見北鄉一人,腹痛兼吐,予亦知其為火,與清涼藥降氣和中,病尋愈矣。一醫云:真氣大虛,非大補不可。自後愈補愈脹,腹如烈狀,頓死。由是觀之,則治是病者,清補當適其宜,不可執一。自是昔人所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有食積者,消積;有挾熱者,清熱;有痰滯者,行痰;有因外寒鬱內熱者,而脹則散寒;有因大怒鬱氣脹者,散氣;有畜血而腹脹者,行血。實者消之,虛者補之,溫之。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畏哉!
或謂丹溪云:朝寬暮急,血虛當補血。切聞蠱脹用血藥則加脹。今用之何也?予曰:血虛者陰血也。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熱作則脹生,勢所必至也。養血者養陰也。陰生則邪陽自退,脹漸消矣。劉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且養血非獨用血藥也,必兼健脾順氣。血藥安得滯乎?此養血補血理也。故立此方,屢驗。如實熱作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但脾胃未傷,宜清熱行氣,服加減東垣廣茂潰堅湯中滿分消丸。鼓症有服人參反增劇者,遂至不救。此症甚多。茲其故何哉?按人參入乎太陰肺經。
肺有邪熱者,得參而火愈甚。故脹急日加,筋青臍出,危篤立見。經云:肺出氣,腎納氣。邪火挾氣而出,脾胃先受之。以脾胃舊有積氣,今得新邪,宜脹滿之益甚也。故脹症必服人參,人參之服必生肺熱。肺熱不能服參,不救之症也。
白話文:
[治療鼓脹病的大原則]
鼓脹病起因於脾氣虛弱,治療時應當補充脾氣以強化根本,同時稍微加入消化導滯的藥物來去除體內的積聚,接著應順應氣機,通暢氣滯。對於有伴隨熱象的患者,應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消除邪氣,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從頭面部散發到四肢,濁氣則化為微汗或尿液排出。腹部逐日消腫,精神逐日旺盛,疾病就能痊癒。如果單純大量補充,而沒有明確的輔助和引導藥物,反而會造成壅塞阻滯,那麼腹部的脹大會更嚴重。總的來說,這種病症如果脾氣雖然虛弱但沒有熱邪擾亂,那麼只需補脾就能見效;即使有熱邪但脾氣未損,那麼只需清熱就能見效。
如果兩者同時存在,治療一方會影響另一方,這就是治療鼓脹病困難的原因。我曾經見過一個來自休寧的人,脾氣稍有損耗,但仍能正常飲食,只是腹部疼痛且突然脹大。我判斷他這是因為火氣所致,於是讓他服用香連丸,再進服白朮湯,隨後他放屁很多,腹部脹痛都好了。一位醫生來到,大聲說:這是脾氣大虛,如果不大力補充,真元就會下陷,無法治療。他給予了幾劑補藥,結果腹部脹痛同時出現,脈搏反而虛弱。他還說:脈搏虛弱不補,怎麼可能痊癒呢?於是大量補充,最終無法挽救生命。
我又見過一個來自北方鄉鎮的人,腹部疼痛並伴有嘔吐,我同樣判斷他是因為火氣所致,給他清熱降氣、調和中焦的藥物,疾病很快就好了。一位醫生說:真氣大虛,必須大力補充。從那以後,越補腹部越脹,腹部像吹氣球一樣膨脹,瞬間死亡。由此看來,治療這種疾病,清熱和補益應該適度,不能固執一端。過去人們常說: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如果有食物積聚,就消積;如果有熱邪,就清熱;如果有痰滯,就化痰;如果是因為外寒抑制內熱導致脹大,就散寒;如果是因為大怒導致氣鬱脹大,就疏肝;如果是因為蓄血導致腹部脹大,就活血。實證的消解它,虛證的補充它,溫暖它。
一點點的差錯,可能會導致千里之外的誤差,怎能不令人害怕!
有人問我:丹溪先生說過,早晨寬鬆晚上緊張,血虛應當補血。然而我聽說鼓脹病使用補血藥會加重病情。現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回答:血虛指的是陰血不足。經典上說:陰虛會產生內熱。又說:各種腹部脹大的病症,都屬於熱證。熱邪作祟,脹大自然產生,這是必然的結果。養血就是滋養陰分。陰分充足,邪氣自退,脹大逐漸消失。劉河間先生說:養血益陰,熱邪自然退去。這就是所謂的不治之治。
而且養血不僅僅是單純使用補血藥,必須同時健脾順氣。補血藥怎能滯留呢?這是養血補血的道理。所以制定了這個方子,多次驗證有效。如果是實熱導致的脹大,內部有堅硬如石的結塊,但脾胃尚未受損,應當清熱行氣,服用加減東垣廣茂潰堅湯中滿分消丸。有鼓脹病患者服用人參反而病情加重,最終無法挽救。這種情況非常多。這是什麼原因呢?根據人參進入太陰肺經的特點。
如果肺臟有邪熱,服用人參會使火氣更盛。因此腹部脹急日益加重,筋脈青紫,肚臍突出,危險的情況立即顯現。經典上說:肺臟主管呼吸,腎臟攝納氣息。邪火夾雜著氣息排出,脾胃首當其衝。由於脾胃原本就有氣鬱,現在又遇到新的邪氣,腹部脹滿自然更加嚴重。因此,患有脹大症的人如果一定要服用人參,服用人參必然導致肺熱。肺熱的人無法承受人參,這就是無法挽救的病症。
3. 治鼓症用效方
治脾大虛損脹大日加宜服此方
白朮 赤茯苓皮 薏仁(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二分) 茯苓(一錢) 蒼朮(八分) 陳皮(七分) 枳實 厚朴 熱加黃連 渴加麥冬(各五分) 痰加半夏(六分) 蘿蔔子(四分) 白蔻仁(三分) 臨臥加磨木香(一分)水二鍾煎半兩次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脾臟虛弱導致的逐日加重腫脹情況的處方。
需準備的藥材與份量如下:白朮、赤茯苓皮、薏仁各1.5錢,人參1.2錢,茯苓1錢,蒼朮0.8錢,陳皮0.7錢,枳實、厚朴適量。若患者有發熱的症狀可再加入黃連,口渴則可加入麥冬,各0.5錢。若有痰多的問題,則可以再加入0.6錢的半夏,以及0.4錢的蘿蔔子,0.3錢的白蔻仁。在睡前,可額外添加0.1錢的木香。將以上藥材以二鍾的水煎煮至剩一半的量,分兩次服用。
4. 用驗丸
人參 白朮(各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 枳實 山楂 陳皮(各五錢) 白蔻仁(四錢) 蘿蔔子(三錢) 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朝暮米湯下一錢二分。
白話文:
「使用人參、白朮各45克、白茯苓30克、枳實、山楂、陳皮各15克、白蔻仁12克、蘿蔔子9克,將這些藥材製成丸狀,形狀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服用量為3.6克,需以米湯送服。」
5. 加減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有積塊,堅硬如石,坐臥不寧,二便澀赤,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厚朴(四分) 黃芩(五分) 益智 草蔻仁 升麻 紅花 甘草(各二分) 當歸 黃連(各五分) 廣朮 陳皮 柴胡 澤瀉 神麯(各三分) 白朮 茯苓(各一錢) 半夏(七分)吳萸(一分)青皮(三分) 姜(三片)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腹部脹滿,且腹部有如石頭般堅硬的腫塊,導致病人無論坐著或躺著都感到不安,大小便困難且顏色偏紅,呼吸急促,全身虛弱且浮腫。
藥方成分包含: 厚朴(0.4公克)、黃芩(0.5公克)、益智、草蔻仁、升麻、紅花、甘草(各0.2公克)、當歸、黃連(各0.5公克)、廣朮、陳皮、柴胡、澤瀉、神麯(各0.3公克)、白朮、茯苓(各3公克)、半夏(0.7公克)、吳茱萸(0.1公克)、青皮(0.3公克)、生薑(3片)。
6.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太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瀉。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
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各二錢)、澤瀉、木通、甘草、滑石(各三錢)、桂、木香(各三分)。
白話文:
這份藥方適用於治療因濕熱過重導致的水腫、腹部脹大,以及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還有大便頻繁滑瀉的情況。此藥能有效排除體內的濕氣與水分,消除身體的腫脹,止住瀉肚,並促進小便的順暢。
藥方成分包含:葶藶子、茯苓、豬苓、白朮,這些成分各需二錢;澤瀉、木通、甘草、滑石,這些成分則各需三錢;最後加上桂和木香,兩者各需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