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7)
卷二 (17)
1. 治鼓症方
白芍(一錢七分) 蘇子、香附(各一錢) 厚朴(六分) 陳皮、枳實、黃連、蘿蔔子(各七分)
白話文:
白芍一錢七分,蘇子、香附各一錢,厚朴六分,陳皮、枳實、黃連、蘿蔔子各七分。
2. 附腫脹鼓症不同論
腫蠱二症本不相同,至用藥亦迥異。腫脹者,因中宮有食積、有濕熱、有稠痰阻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營衛不得疏暢,水道不得通條,氣遂忘行,不循故道,水又忘潰,不得成溺,氣水相薄,腫脹自是而生焉。然脾胃元陽猶未衰憊也,特中宮有積病,故遍身浮腫耳。
而元氣猶能旁通四達,苟或祛其食積,或清其燥熱,或治其痰,內邪一行,外腫隨徹,效亦甚捷矣。非若蠱脹者,先因脾氣傷損,頻仍久則漸成衰憊,胃雖少納,脾失轉運,兼積熱留注,脾胃橫行中焦,所謂正者衰,邪者旺,清濁不分,遂成脹滿。此則陽氣為邪氣所遏,不得周流一身,而邪氣單攻肚腹是也。
白話文:
腫脹和蠱脹這兩種病症本質上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腫脹是由於中焦(脾胃)積食、濕熱或稠痰阻塞,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氣血運行不暢,水液無法正常排泄,氣機失常,水液無法排出,氣水交結,最終形成腫脹。雖然脾胃的元陽尚未衰竭,但因中焦積病,所以全身浮腫。
只要能去除積食,清熱解毒,化解痰濕,內邪消散,外腫自然消退,效果很快。
而蠱脹則不同,它是由於脾氣受損,長期積累導致脾胃虛弱,胃納減少,脾失運化,再加上積熱停滯,脾胃功能失調,正氣衰弱,邪氣旺盛,清濁不分,最終形成脹滿。這是因為陽氣被邪氣阻遏,無法周流全身,而邪氣單獨侵襲腹部所致。
脹極則臍中突出,青筋暴起,糞滑溺赤,喘急食阻,此大不足之症也。斯時也,將大補脾之正氣歟?然正未受補而邪熱先熾,脹猶故矣。將清熱以伐邪歟?然邪未退而正愈虛弱,脹益增矣。將補伐兼施歟?然益者未見而損者愈損矣。雖有盧扁將安施乎?故得此症者,或脾氣雖損而真氣猶存,且無留連之邪熱,或腹稍脹而邪熱未熾,尚有可為之真機,即當大補其真元為主,稍兼消導、清肺次之。氣不運者行氣,痰積滯者行痰,中和調養,庶可救矣。
或謂水腫固為可治,然亦有多不治者,如賈洛陽所謂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則知腫之為患,非他病比也。今何觀之易耶?予謂凡病已見危篤,咸莫能療,豈獨腫脹然哉?故內經云「過時者不治」。予所謂可治者,亦指治之早者言也。若積久不治,或治不中節,至於滑泄、唇黑、臍突、肉硬、缺盆、手足掌背俱平,其危篤之勢,較之真蠱一律而已。仲景云「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瘥,必成痼疾」。
白話文:
肚子胀到极点,肚脐突出,青筋暴起,拉肚子稀薄、小便发红,呼吸急促、吃不下东西,这是严重虚弱的症状。此时应该大力补益脾胃的正气。但是正气还没补上来,邪热就先旺盛了,胀痛还是一样。想要清热祛邪吧,但邪气还没退,正气反而更虚弱了,胀痛更厉害了。想要补虚和祛邪一起进行吧,但补益还没见到效果,虚弱反而加重了。即使有像卢扁那样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得了这种病,要么是脾胃虽然受损,但真气还存留,而且没有留滞的邪热,要么是腹部稍微胀痛,邪热还没有旺盛,还有回旋的余地。这时候应该以大补真元为主,稍微兼顾消导和清肺。气机不流通的,就帮助它运行,痰湿积滞的,就帮助它化解,调理阴阳,或可挽救生命。
有些人认为水肿是可以治疗的,但实际上也有很多治不好的情况,就像贾洛阳所说,病肿不治,必然是久病,即使有像卢扁那样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可见水肿的危害,比其他病症还要严重。现在怎么看它容易了呢?我认为凡是病症已经危重,几乎都无法治疗,难道只有肿胀是这样吗?《内经》说“过时不治”。我所说的可以治疗,是指早点治疗。如果拖延很久不治,或者治疗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滑泄、嘴唇发黑、肚脐突出、肉体硬化、锁骨凹陷、手足掌背平坦等症状,其危重程度,和中邪中毒一样。仲景说“凡是人患病,不及时治疗,忍耐着希望自己痊愈,必然会变成痼疾”。
3. 積聚痞塊癥瘕痃癖腸䐺石瘕
氣之所積名曰積,取鬱積久而發之義也。積有五,皆五臟所生。陰氣陰脈沉而伏,其症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左右,上下有終始,左右有窮處,皆痰飲食積死血所生。
氣之所聚名曰聚,取聚散不常之義也。聚有六,皆六腑所成。陽氣陽脈浮而動,其始終無根本,痛發無定位,上下無留止。積與聚屬脾部,俱系氣病。
痞者否也,易所謂天地不交,濁氣在上凝結而成。然痞塊有癥瘕之不同。
症者徵也,因物而成質,有塊可徵,即積聚成塊,不能移動。
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移易能動者。癥瘕屬肝部,系血病。
痃癖者懸掛偏僻之意也。但痞與痃癖乃胸膈間之候,積聚為肚腹之候,俱在上中二焦主病,多屬於男子。症與瘕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疾,故常得於婦人。外有腸癉石瘕二症,亦自婦人得之。腸者大腸也,䐺者延也。大腸以傳導為事,乃肺之腑。肺主衛氣,氣溫則泄,氣寒則凝。
白話文:
氣體聚集的地方叫做積,指的是氣體鬱積很久之後才發作的意思。積分為五種,都是五臟所生。陰氣和陰脈沉降伏藏,所以積的症狀開始發作時,往往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也不會離開左右兩側,上下有起點和終點,左右也有界限,都是由痰、飲食積滯、死血等因素所造成。
氣體聚集的地方叫做聚,指的是氣體聚集散開不固定。聚分為六種,都是六腑所形成的。陽氣和陽脈浮動,所以聚的開始和結束沒有固定的根源,疼痛發作沒有固定的位置,上下也不停留。積和聚都屬於脾的範疇,都是氣病。
痞指的是阻塞不通。易經說天地不通,濁氣就會在上面凝結,形成痞塊。然而,痞塊又分為癥和瘕兩種不同的狀況。
癥指的是徵兆,因為物質而形成固定的形狀,有塊狀的徵兆,也就是積聚成塊,無法移動。
瘕指的是假借,假借物質而形成形狀,可以往上或往下,往左或往右,可以移動。癥和瘕屬於肝的範疇,是血病。
痃癖指的是懸掛偏僻的意思。但痞和痃癖是胸膈之間的症狀,積聚是肚腹之間的症狀,都屬於上焦和中焦的病症,多見於男子。癥和瘕只出現在臍下,屬於下焦的疾病,所以經常發生在婦女身上。還有腸癉和石瘕兩種病症,也都是發生在婦女身上。腸指的是大腸,䐺指的是延續。大腸以傳導為主要功能,屬於肺的腑。肺主衛氣,氣溫就會排出,氣寒就會凝結。
今寒氣客於大腸,故衛氣不榮而結瘕在內。其始發也,大如雞卵,至其成如懷子狀,久久按之堅,推之則移。然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斷,尤以時下是其候也。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夫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今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不通,惡血當瀉不瀉,日以益矣。
狀如懷子,結硬如石,故名石瘕。此氣先病而血後病,故月事不來也。丹溪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又曰:凡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塊去須大補。大抵脾胃乃積聚痞塊之根,宜以大補脾胃為主。脾胃一旺則邪氣自消。
白話文:
現在寒氣停留在腸道,導致衛氣不足,形成結塊在內。一開始它像雞蛋般大小,慢慢長大到像懷孕的肚子一樣,時間久了,摸起來很硬,推它還會移動。雖然是氣病,但血液還沒病變,所以月經仍然正常,尤其是按時來就是這個病症的徵兆。石瘕生長在子宮,是寒氣停留在子宮入口造成的。膀胱是負責排泄津液的器官,氣化才能排泄。現在寒氣停留在子宮入口,氣血流通不暢,惡血應該排出卻排不出去,一天比一天嚴重。
長得像懷孕的肚子,又結實像石頭一樣,所以稱為石瘕。這種病症是氣先病變,血後病變,所以月經會停止。丹溪先生說:痞塊在身體中間是痰飲,在右側是食積,在左側是死血。他又說:所有的積塊不能單純用下瀉藥,只會損傷元氣,病症也不會消失。應該用消導的方法讓它融化,積塊消失後要大補。總而言之,脾胃是積聚痞塊的根本,應該以大補脾胃為主。脾胃強壯,邪氣自然就會消失。
故張潔古有養正積自除之說。譬之滿座皆君子,其中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信斯言也。治法痰宜二陳加瓦龍子,食積保和丸,死血用破血行血順氣藥,通用七氣湯,貼藥三聖膏琥珀膏。難經所載五積見症及東垣五積丸,並宜參究。
白話文:
因此,張潔古有「養正積自除」的說法。比喻一座屋子裡都是君子,其中小人自然沒有容身之地,就會自己離開。相信這句話,治療方法是:痰宜用二陳湯加瓦龍子,食積宜用保和丸,死血宜用破血行血順氣的藥物,通用七氣湯,貼藥則用三聖膏、琥珀膏。難經所記載的五積症狀以及東垣五積丸,也應該參考。
4. 五積見症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疾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下,大如臂,上至心前,久不愈,令人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凡痞氣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為要。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
白話文:
肝臟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的東西,有頭有腳,久治不愈,會讓人咳嗽反胃,患上瘧疾連續好幾年都不癒。
心臟積聚,稱為伏梁,從臍下開始,大小像手臂,向上延伸到心臟前面,久治不愈,會讓人心煩意亂。
脾臟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右側覆蓋,大小像盆子,久治不愈,會讓人四肢無力,皮膚發黃,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滋養身體。
肺臟積聚,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的東西,久治不愈,會讓人打噴嚏,寒熱交替,喘咳,並且容易患上肺癰。
腎臟積聚,稱為奔豚,位於小腹上至心臟下方,像小豬一樣,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讓人喘不過氣,骨頭痿弱,氣息短促。
《脈經》中說:脈象細弱貼著骨頭,就是積聚的徵兆。凡是痞氣停留在皮肉和筋膜之間,需要使用補氣藥物以及香附來疏通,並配合二陳湯,首先要禁食厚味食物。女性腹中如果有腫塊,大多是死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