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
卷二 (1)
1. 茯苓半夏湯
治脾胃虛弱,身體重,有痰,噁心欲吐,當先實其脾土
白朮、茯苓、半夏、炒曲(各一錢)、橘紅、天麻(各七分)、麥芽(一錢六分)、姜一片,熱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胃功能弱,導致身體感覺沉重,且有痰,常感到噁心想吐的情況,首先應該強化脾胃的功能。
藥方成分包括:白朮、茯苓、半夏、炒曲各用一錢,橘紅、天麻各用七分,麥芽用一錢六分,再加上一片薑,煮好後趁熱服用。
2. 藿香安胃散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嘔噁心:
藿香、人參、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胃氣虛弱導致無法正常飲食,並伴有時常噁心嘔吐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含:藿香、人參、陳皮(以上三種藥材各用一錢),以及丁香(使用五分)。
(在古代漢方醫學中,"錢"和"分"是藥材的計量單位)
3. 藿香平胃散
治內傷外感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藿香、厚朴、陳皮,各一錢;蒼朮,一錢五分;神麯,五分;炙甘草、砂仁、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內部損傷加上外部感受風邪,以及飲食過量導致脾胃不和,引起不停嘔吐的情況。
使用藥材包括:藿香、厚朴、陳皮(這三種各取約3克),蒼朮(取約4.5克),神麯(取約1.5克),炙甘草、砂仁,再加上三片薑和兩顆棗子。
4. 胃苓湯
治脾胃傷冷(方見泄瀉)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脾胃受寒而引起的病症,相關的藥方可以在腹瀉的章節中找到(胃苓湯)。在現代白話文中,即是:這用於治療因脾胃受涼而導致的疾病(該處方可參見腹瀉部分)。
5. 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作嘔吐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枝、川連、姜等分水煎。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胃部有熱,胸膈間有痰,導致人產生嘔吐症狀的處方。
使用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黃連、薑,這些藥材各取等量,用水煎煮服用。這個處方被稱為加味二陳湯。
6. 膈噎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以大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秘塞而不通。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由於血液俱耗,胃脘俱稿。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飲可下,食不能下,其稿在吸門。
或食稍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其稿在賁門。此上焦之噎也,名曰噎。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稿在齒門。此中焦之膈也,名曰膈。或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其稿在蘭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也,名曰反胃。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其得病之由,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七情拂鬱,及大怒肝火沖逆而成者。
氣虛脈緩而無力,用四君子湯。血虛脈數而無力,用四物湯,並加行痰順氣潤燥之劑。痰者,寸關脈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陳湯加竹瀝薑汁。拂鬱腦怒氣結滯者,寸關脈沉而澀,或緊而弦,宜開痰導氣之劑,桔梗和中湯、七氣湯進之。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轉送,或下竅不通,逆而上行故也。
宜潤腸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乳、羊乳。更宜薄滋味,不可聽用局方,及用香燥熱藥。丹溪先生專以牛羊乳養血潤燥為主,竹瀝、童便、韭汁為佐,有至理存焉。醫案宜玩。
膈有五:憂、恚、氣、寒、熱。
噎有五:氣、憂、勞、食、思。
白話文:
[膈噎]
《內經》提到:「三陽結,稱之為膈,是由小腸、大腸和膀胱熱結所致。」小腸熱結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熱結會導致無法正常排便,膀胱熱結會使津液枯竭。當這三陽都產生結聚,就會造成前後管道堵塞不暢。下方不通,物質必然反向上行,這是膈噎病症的起源。
古哲學家討論膈噎和反胃的病因,大都認為是血液消耗過度,胃部功能衰弱。他們將膈噎分成上、中、下三焦。有的患者喉嚨堵塞,可以喝水,但無法吞食固體食物,問題出在吸門。
有的患者食物稍微能下嚥,但馬上感到胃痛,不久就吐出來,問題出在賁門。這是上焦的噎症,稱為噎。有的患者食物能下嚥,但過一段時間又吐出,問題出在齒門。這是中焦的膈症,稱為膈。有的患者早餐晚上吐,晚餐早上吐,問題出在大小腸間的蘭門,這是下焦的膈症,稱為反胃。雖然名稱不同,但病症出於同一機制。
病因有氣虛、血虛、痰多、情緒鬱悶以及因大怒導致肝火沖逆。
氣虛的人脈搏緩慢且無力,可用四君子湯治療。血虛的人脈搏快速且無力,可用四物湯,同時加入化痰、順氣和滋潤的藥物。痰多的人,寸關脈象必然是深沉且滑,或者隱伏且粗大,可用二陳湯加竹瀝薑汁治療。鬱悶、暴怒導致氣結的人,寸關脈象深沉且澀,或者緊繃且弦,應使用開痰、導氣的藥物,如桔梗和中湯、七氣湯等。
所謂的早餐晚上吐,晚餐早上吐,是因為胃可以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轉送,或者下部管道不通,食物逆向而上。應使用潤腸丸來通利大便。通常使用的藥物有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乳、羊乳。應清淡飲食,避免使用香燥熱藥。丹溪先生專注以牛羊乳養血潤燥,配合竹瀝、童便、韭汁,其中蘊含深奧的道理。醫生應深入研究。
膈症有五種:憂鬱、憤怒、氣滯、寒冷、過熱。
噎症也有五種:氣滯、憂鬱、勞累、過食、思慮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