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三 (1)
卷三 (1)
1. 腎勞方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知母、黃柏、五味、麥冬、天冬、澤瀉、杜仲、肉桂,加童便、韭汁、竹瀝。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針對腎虛勞損的。在現代白話文中,內容為:使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知母、黃柏、五味子、麥冬、天冬、澤瀉、杜仲、肉桂這些中藥。另外,還需加入兒童的新鮮尿液、韭菜汁和竹葉瀝出的液體一起使用。
2. 心勞方
茯神、胡黃連、連心、遠志、菖蒲、辰砂加芎歸芍地
白話文:
這份古方名為「心勞方」,內容如下:使用茯神、胡黃連、蓮子心(簡稱連心)、遠志、石菖蒲、辰砂,並添加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在現代白話文中,即是將這些中藥材配伍使用,以調理心神勞損的情況。
3. 肝勞方
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皮、地骨皮、款花、紫菀、兜苓、百合、百部,加芎歸、芍藥、地童便、竹瀝、薑汁。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針對肝臟過勞的治療。在藥方中所使用的草藥包括:沙參、麥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茯苓、百合、百部,另外還會加入川芎、當歸、芍藥、地黃,以及一些特殊製劑如童便(古時認為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竹瀝(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薑汁(用於溫中散寒)。
4. 脾勞方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蓮肉、薏仁、山藥、澤瀉、扁豆
白話文:
「這個處方名為『脾勞方』,所需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蓮子肉、薏仁、山藥、澤瀉、以及扁豆。」
5. 黃耆湯
治肺勞短氣虛寒,皮毛枯澀,津液不通,氣力損乏,脈來遲緩
人參、黃耆、白芍、桂心、附子、生薑、土棗
白話文:
藥方成分包含:人參、黃耆、白芍、桂心、附子、生薑、土棗。」
6. 二母散
治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
知母、貝母等分為末,清晨調下二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肺部虛弱且有熱症,無法承受補氣藥物的情況。
使用知母和貝母,兩者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每天清晨服用兩錢。
在這裡,「二母」指的是知母與貝母,「等分為末」即兩種藥材各取相同份量研磨成粉,「清晨調下二錢」則是指在清晨時服用兩錢的藥粉。
7. 六味地黃丸
治腎經虛損,久久憔悴,盜汗發熱,五臟俱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照古方分兩蜜和丸如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腎臟機能虛弱耗損所導致的長期憔悴,以及伴隨的盜汗、發燒等症狀。同時,對於五臟功能衰弱、身體消瘦、精神虛弱、骨頭蒸熱感、肌肉無力、便血、咳嗽出血等問題也有療效。依照古方的比例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應在空腹時服用,用淡鹽水吞服五十粒。
也就是說,六味地黃丸適用於因腎虛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長期疲憊、盜汗、發燒、全身機能下降、體重減輕、情緒煩躁、骨熱感、肌肉無力、消化道出血、肺部出血等。根據古方製成的藥丸形狀大小類似於梧桐樹的種子,需在空腹時服用,每次用量為五十粒,以淡鹽水送服。
8. 人參固本丸
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二兩)、人參(一兩)蜜丸如桐子大,淡鹽湯下六十丸,忌蘿蔔。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
成分包括: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每種各八十克)、人參(四十克)。將這些材料製成蜂蜜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服用時用淡鹽水吞服六十粒,服用期間避免食用蘿蔔。
9. 崔氏八味地黃丸
治腎間水火俱虛:
白話文:
【崔氏八味地黃丸】用來治療腎臟的水液與火力同時虛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