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嘔吐

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俱屬於胃。治吐當分三焦。上焦在胃口,吐者皆從於氣,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作痛,治當降氣和中,用和中桔梗湯。中焦在中腕,吐者皆從於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法當用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滯,當用保和丸。

下焦在臍下,吐者皆從於寒,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通其秘塞,溫其寒氣,令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溫劑如吳萸、乾薑、砂仁之類。外有胃熱、胃寒、胃虛、痰氣之不相同。胃熱嘔吐者,得食即嘔,食已即吐,由於火氣上炎,二陳湯加姜、炒芩連。

白話文:

嘔吐是指有聲音、有東西吐出來,而吐是指只有東西吐出來,沒有聲音,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胃病。治療嘔吐要分三焦來處理。上焦在胃口,嘔吐是氣上衝,脈象浮洪,症狀是吃東西就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上衝胸痛,治療要降氣和胃,用和中桔梗湯。中焦在手腕,嘔吐是積食與氣相結合導致的,脈象浮長,症狀是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療要使用毒藥去除積食,木香檳榔行氣消滯,用保和丸。下焦在臍下,嘔吐是寒氣所致,脈象沉遲,症狀是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療要通秘塞,溫寒氣,讓大便通暢,再用中焦藥和治,溫劑如吳萸、乾薑、砂仁之類。此外,還要區分胃熱、胃寒、胃虛、痰氣等不同情況。胃熱嘔吐的人,吃東西就吐,由於火氣上炎,用二陳湯加姜、炒芩連。

胃寒吐者,二陳湯加丁香、砂仁、生薑。胃虛吐者,久病氣虛,胃氣衰弱,脈微,聞穀氣即嘔穢,六君子加藿香、厚朴。痰氣吐者,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二陳湯加竹瀝、枳實、薑汁。嘔吐通用大小半夏茯苓湯。傷寒凡見吐噦,切勿用承氣以逆之故。也有聲無物謂之噦,少陽主之也,以少陽多氣少血之經。

有物無聲謂之吐,太陽主之也,以太陽多血少氣之經。有聲有物謂之嘔,陽明主之也,以陽明多血多氣之經。胃熱者脈數或緊,口苦舌乾燥。胃寒者脈弦而遲,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

白話文:

如果胃寒導致嘔吐,可以用二陳湯加丁香、砂仁和生薑。若是胃虛導致嘔吐,可能是久病氣虛,胃氣衰弱,脈搏微弱,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嘔吐,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藿香和厚朴。如果嘔吐是因痰氣引起,可能是清痰、留飲和鬱滯在中焦和上焦,可以用二陳湯加竹瀝、枳實和薑汁。無論哪種嘔吐,都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傷寒病人出現嘔吐,切勿使用承氣湯,以免逆其病勢。沒有嘔吐物但有聲音,稱為噦,屬於少陽經病變,因為少陽經氣多血少。有嘔吐物但沒有聲音,稱為吐,屬於太陽經病變,因為太陽經血多氣少。有嘔吐物也有聲音,稱為嘔,屬於陽明經病變,因為陽明經血多氣也多。胃熱的人脈搏數或緊,口苦舌乾燥;胃寒的人脈搏弦而遲,怕冷不愛吃東西,大小便容易解。

2.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半夏曲(二錢) 枳實 茯苓 陳皮 厚朴(各一錢) 桔梗 白朮(各一錢五分)水煎去渣,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

白話文:

如果上焦氣熱上衝,吃東西就吐,脈象浮而洪,應該先調理脾胃,用半夏曲二錢、枳實、茯苓、陳皮、厚朴各一錢、桔梗、白朮各一錢五分,水煎去渣,取清汁加入木香散二錢調服。

3. 木香散

木香、檳榔等分為末,聽前藥入用。

白話文:

將「木香」和「檳榔」等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按照之前的配方使用。

4. 保和丸

(方見內傷)

5. 二陳湯

六君子湯(方俱見中風)

6. 茯苓半夏湯

治脾胃虛弱,身體重,有痰,噁心欲吐,當先實其脾土

白朮、茯苓、半夏、炒曲(各一錢)、橘紅、天麻(各七分)、麥芽(一錢六分)、姜一片,熱服。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身體沉重,痰多,噁心欲吐,應該先補益脾土。

方劑:白朮、茯苓、半夏(各一錢)、炒曲(各一錢)、橘紅、天麻(各七分)、麥芽(一錢六分)、生薑一片,用熱水煎服。

7. 藿香安胃散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嘔噁心

藿香、人參、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

白話文:

【治療胃氣虛弱,無法進食,感到噁心】

  • 藿香 (一錢)
  • 人參 (一錢)
  • 陳皮 (一錢)
  • 丁香 (五分)

8. 藿香平胃散

治內傷外感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藿香、厚朴、陳皮(各一錢)、蒼朮(一錢五分)、神麯(五分)、炙甘草、砂仁、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這是治療內傷、外感、飲食積滯、太陰經引起的嘔吐不止的方劑。方劑中包含藿香、厚朴、陳皮、蒼朮、神麴、炙甘草、砂仁、生薑和紅棗。

9. 胃苓湯

治脾胃傷冷(方見泄瀉)

10. 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作嘔吐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枝、川連、姜等分水煎。

白話文:

治療胃部有熱氣,喉嚨有痰導致嘔吐的方子:

材料:陳皮(986號藥材)、半夏(966號藥材)、茯苓(1031號藥材)、甘草(4號藥材)、山枝、川連、薑,各取相等份量。

做法:將上述所有材料加水煮沸後,再以小火煎煮,直到剩下一半的水量即可。

11. 膈噎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以大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秘塞而不通。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由於血液俱耗,胃脘俱稿。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飲可下,食不能下,其稿在吸門。

或食稍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其稿在賁門。此上焦之噎也,名曰噎。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稿在齒門。此中焦之膈也,名曰膈。或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其稿在蘭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也,名曰反胃。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其得病之由,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七情拂鬱,及大怒肝火沖逆而成者。

白話文:

《內經》記載:「三陽相交匯的地方稱為膈,是因為小腸、大腸、膀胱熱結所致。」小腸熱結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會導致排便困難,膀胱熱結則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都熱結,就會造成前後不通,排泄受阻。下焦不通,氣血就會逆流而上,這就是膈噎的病因。

古代醫家論述膈噎反胃,大多認為是因血液虧損,胃脘乾燥所致。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

  • 若咽喉阻塞,水能吞咽,食物卻無法吞咽,則乾燥在食道入口處,稱為「吸門」。
  • 若食物能暫時吞咽,但不久後就會從胃脘附近疼痛,立即吐出,則乾燥在賁門處。這屬於上焦之噎,稱為「噎」。
  • 若食物能吞咽下去,但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則乾燥在胃與食道交界處,稱為「齒門」。這屬於中焦之膈,稱為「膈」。
  • 若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則乾燥在大腸和小腸交界處,稱為「蘭門」。這屬於下焦之膈,稱為「反胃」。

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病的表現。導致此病的原因,包括氣虛、血虛、痰濕、七情鬱結,以及大怒肝火逆沖等等。

氣虛脈緩而無力,用四君子湯。血虛脈數而無力,用四物湯,並加行痰順氣潤燥之劑。痰者,寸關脈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陳湯加竹瀝薑汁。拂鬱腦怒氣結滯者,寸關脈沉而澀,或緊而弦,宜開痰導氣之劑,桔梗和中湯、七氣湯進之。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轉送,或下竅不通,逆而上行故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氣虛,脈搏就會緩慢無力,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如果一個人血虛,脈搏就會快速無力,可以用四物湯治療,並且可以加入行痰順氣潤燥的藥物。如果一個人有痰,寸關脈就會沉而滑,或者伏而大,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竹瀝和薑汁治療。如果一個人因為鬱悶腦怒導致氣結滯,寸關脈就會沉而澀,或者緊而弦,可以使用開痰導氣的藥物,例如桔梗和中湯、七氣湯。所謂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這是因為胃能容納食物,但脾不能轉送,或者下竅不通,導致食物逆流上行。

宜潤腸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乳、羊乳。更宜薄滋味,不可聽用局方,及用香燥熱藥。丹溪先生專以牛羊乳養血潤燥為主,竹瀝、童便、韭汁為佐,有至理存焉。醫案宜玩。

膈有五:憂、恚、氣、寒、熱。

噎有五:氣、憂、勞、食、思。

白話文:

應該服用潤腸丸來通利大便。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童便、韭菜汁、竹瀝、薑汁、牛乳、羊乳。更應該選擇清淡的食物,不要聽信民間偏方,也不要用香燥熱的藥物。丹溪先生專以牛羊乳養血潤燥為主,竹瀝、童便、韭菜汁為輔,這是有道理的。醫案應該仔細研究。

膈症有五種:憂愁、憤怒、氣滯、寒邪、熱邪。

噎症有五種:氣滯、憂愁、勞累、飲食不當、思慮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