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0)
卷二 (10)
1. 膈噎不治症
糞如羊屎者不治;年高者不治;氣血俱虛則口中多沫沫大出者不治。
四君子治氣虛;四物治血虛。
白話文:
[無法治癒的食道阻塞病症],內容如下:如果排泄物像羊的大便一樣硬,病情就無法治癒;年紀大的患者,病情也無法治癒;若患者氣血兩虛,以致口中產生大量泡沫並大量吐出,這種情況下病情同樣無法治癒。
對於氣虛的患者,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治療;而血虛的患者,則應使用「四物湯」來調理。
2. 二陳治痰
(三方俱見中風)
白話文:
【二陳治痰】
這段文字在說,在治療中風的三個方子裡,都可以看到「二陳湯」被用來處理痰的問題。在現代的說法就是:在用於治療中風的三種方法中,都能看到利用「二陳湯」來治療或控制痰的情況。
3. 桔梗和中湯
治怫鬱(方見嘔吐)
白話文:
【桔梗和中湯】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心情壓抑不舒暢所導致的症狀(此處提及的方劑詳情可參考在處理嘔吐問題的篇章中)。
【桔梗和中湯】這帖藥主要是用來治療因情緒壓抑、心情不好所引發的身體不適。對於這帖藥的具體配方,可以參閱處理嘔吐相關症狀的部分。
4. 七氣湯
治氣膈噎
乾薑、桂心、黃芩、半夏、甘草、橘皮、地黃、白芍(各二錢)、枳實(半斤)、人參(一錢)、吳萸(半勺)、加薑棗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氣滯所導致的吞嚥困難的處方。
要用到的藥材有:乾薑、肉桂、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熟地黃、白芍(每種藥材各用二錢)、枳實(要用半斤)、人參(一錢)、吳茱萸(半勺),另外還要加入薑和棗。
注:在傳統中醫中,"錢"和"斤"都是重量單位。
5. 人參利膈丸
治胸噎、胸中不利、大便燥結、痰咳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檳榔(各七錢五分)、人參、當歸、甘草、藿香、枳實(各一兩)、大黃、厚朴(各九錢)為末,滴水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白話文:
這是在講述「人參利膈丸」的功效和配方。其能治療胸口悶堵、胸部不舒暢、大便乾硬排泄困難、咳嗽有痰且呼吸困難、脾胃消化功能不佳導致的食物積滯,並能促進新陳代謝,是治療與改善上消化道病症的極佳藥物。
其成分包括:木香、檳榔(各約30克)、人參、當歸、甘草、藿香、枳實(各約37.5克)、大黃、厚朴(各約36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
6. 潤腸丸
通其大便則氣得下行(方見燥症)
白話文:
如果讓大便順利排出,那麼身體的氣就能往下運行(此處的藥方可參考「燥症」部分的內容)。換句話說,這就是潤腸丸的功效,它能幫助排便,從而使身體氣機順暢。
7. 飽逆
內經曰:「歲金大過,咳逆金鬱亦發飽逆。」活人書及千金方明理論皆以噦即飽逆。殊不知噦者聲大而遠可聞,飽逆者聲短而近方聞。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飽逆者入聲也,氣抑不出,逆聲盡然後呼也。況噦出胃而逆由於肺,惡可比而同之乎?故易老云:「火熱急奔上行,而肺經不納,致聲不盡出。」東垣以少陽少血多氣,故乾嘔為噦。
二公言飽言噦甚明,何惑之有?丹溪云:「諸逆衝上皆屬火,以木挾相火直衝清道。」故此症屬火為多。自今觀之,然亦有數者之不同焉。有飲食過急,痰氣阻滯,不得升降者;亦有痰結胸臆,火充於下,不得升越者;亦有傷寒吐汗下大過,以致中氣大虛者;亦有陽明內實而失下者;亦有渴而飲水過多,成水結胸者;亦有痢疾大下之後,胃氣已虛,而陰火乘虛上衝清道者。治法宜各審虛實寒熱,毋誤以治噦實症混淆妄治。
數症中惟傷寒痢疾二症,胃氣虛衰至為危重,差之毫釐,危在旦夕,更宜慎之。
白話文:
[飽逆]
《內經》提到:「當金氣過盛時,會導致咳嗽和金氣鬱積,進而產生飽逆的現象。」《活人書》及《千金方》中的明理論都將噦視為飽逆。但事實上,噦的聲音大且傳得遠,而飽逆的聲音短促且只能在近處聽到。噦是發聲的行為,噦出的是氣,噦聲完畢後才會吸氣。飽逆則是吸入的行為,氣體被抑制無法排出,等到逆聲消失後才會呼氣。況且噦是由胃部發出,而逆是由肺部引起,怎麼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呢?因此,易老說:「火熱迅速向上衝擊,肺部經絡無法承受,導致聲音無法完全發出。」東垣認為,少陽屬性氣血不足,因此乾嘔就是噦。
兩位前輩對於飽逆與噦的描述非常清楚,並無任何疑惑。丹溪表示:「各種逆氣衝上的情況都屬於火氣,因為肝木夾帶著相火直接衝擊清道。」因此,這個症狀多數情況下屬於火氣旺盛。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仍有些許差異存在。有的是因飲食速度過快,痰氣阻塞,導致氣息無法正常升降;有的是痰液在胸腔積聚,火氣充盈下方,無法上升;有的是感冒後過度吐汗,導致中氣大損;有的是陽明病內實,未及時治療;有的是過量飲水導致水氣在胸腔積聚;有的是在痢疾大便後,胃氣已虛,而陰火趁虛而入,衝擊清道。治療方法應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進行判斷,切勿將噦的實證混淆,避免錯誤治療。
在這些症狀中,只有傷寒和痢疾這兩種情況,胃氣虛弱最為危險,稍有偏差,性命可能危在旦夕,因此更需謹慎對待。
8. 痰氣遏食不得下行方
枳實、陳皮、半夏、山楂(各一錢)、茯苓(八分)、神麯(七分)、砂仁、蘿蔔子、香附(各五分)、木香(二分)、姜三片
白話文:
這份藥方是用於解決因痰氣阻塞導致食物無法順利消化的問題。所需的藥材與其相對份量如下:枳實、陳皮、半夏、山楂各一錢;茯苓八分;神麯七分;砂仁、蘿蔔子、香附各五分;木香二分;以及三片薑。以上所有藥材需按此份量配比使用。
9. 痰結胸膈火熱上衝不得伸越方
半夏(一錢) 陳皮 貝母 茯苓(各八分) 片芩 桔梗(各七分) 只殼 蘇子 黃連(各五分) 白蔻仁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
白話文:
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因痰滯在胸口,且有火熱上衝的症狀,導致呼吸不順的情況。使用的藥材及其份量如下:半夏一錢、陳皮、貝母、茯苓各八分、片芩、桔梗各七分、橘紅(只殼)、蘇子、黃連各五分、白豆蔻(白蔻仁)、甘草各三分,以及生薑三片。換成現代語就是:用半夏10克、陳皮、貝母、茯苓各8克、黃芩、桔梗各7克、橘紅、紫蘇子、黃連各5克、白豆蔻、甘草各3克,再加上三片生薑。
10. 傷寒汗吐下太過致胃氣虛衰方
人參 黃耆(各一錢) 當歸 白朮(各八分) 升麻(二分) 黃柏 香附 陳皮(各五分) 柴胡 甘草(各三分) 如飽不止加柿蒂(二錢) 姜二片棗二枚
(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內實失下(方見瘟疫)宜選用內加炒蓮心(一錢) 姜二片
白話文:
另有一種『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適用於傷寒陽明病內實但未及時瀉下的情況(此方在瘟疫部分有詳細介紹),這種情況下,應選擇在此方中加入炒蓮心一錢以及兩片薑。」
11. 小陷胸湯
治傷寒飲水過多,成水結胸發呃:黃連(一錢三分),半夏、栝蔞仁(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感冒期間喝水過量,導致水液在胸部積聚並引起打嗝的症狀。處方為:黃連一錢三分,半夏二錢五分,以及栝蔞仁二錢五分。在現代用語來說,就是用黃連、半夏和栝蔞仁這三種中藥來治療上述的病症,各藥材的份量分別是1.3公克、2.5公克、以及2.5公克。
12. 小青龍湯
(去麻黃) 治水結胸發飽 方見咳嗽
白話文:
這段文字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大概是:「(去掉麻黃的)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因水液停留在胸部導致的脹滿,以及相關的咳嗽症狀,其處方可參見咳嗽一章。」
13. 痢疾日久胃氣發飽方
人參 青皮(各七分) 白朮 白芍 柿蒂(各一錢) 茯苓(八分) 黃柏 箬穗(各五分) 當歸(四分) 甘草(三分)姜一片、棗二枚
白話文:
「對於長期患有痢疾導致胃部常感脹滿的情況,可使用以下藥方:人參和青皮各七分,白朮、白芍和柿蒂各一錢,茯苓八分,黃柏和箬穗各五分,當歸四分,甘草三分。另外還需加入一片薑和兩枚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