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香薷飲

治夏至後一切暑熱腹痛及霍亂吐利煩心

香薷(三錢) 厚朴 扁豆(一錢五分)冷服

白話文:

【治療夏至後所有暑熱引起的腹部疼痛及霍亂、嘔吐和心煩】

  • 香薷(三錢):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濕的作用。
  • 厚朴(一錢五分):能調理氣血、消食除濕。
  • 扁豆(一錢五分):有補脾和中、解毒的功效。

這些草藥應冷服。

2. 黃連香薷飲

治症同前,即前方加黃連七分。治胃暑腹痛,瀉水,腸鳴,噁心。

白話文:

治療的症狀與之前相同,即在之前的方劑中加入黃連七分。用於治療胃部因暑熱引起的腹部疼痛、拉肚子、腸子蠕動聲、噁心的情況。

3. 十味香薷飲

治伏水身體倦怠,神昏頭痛,吐利

香薷(一錢)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苓 扁豆 黃耆(各七分) 木瓜 甘草 厚朴(各三分)

白話文:

治療伏水,患者會感到身體倦怠、神志昏迷、頭疼、嘔吐和腹瀉,可以用香薷一錢、人參、陳皮、白朮、茯苓、扁豆、黃耆各七分、木瓜、甘草、厚朴各三分煎服。

4.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倦怠,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甚良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陳皮、甘草、乾葛、麥冬、黃柏、澤瀉、五味、青皮、蒼朮、神麯

白話文:

夏季濕熱炎熱,讓人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大便偏黃,口渴且容易出汗,脈搏虛弱的人,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陳皮、甘草、乾葛、麥冬、黃柏、澤瀉、五味子、青皮、蒼朮、神麴,效果顯著。

5. 清燥湯

黃耆(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陳皮、澤瀉、人參、茯苓、升麻、麥冬、當歸、生地、神麯、豬苓、黃柏、柴胡、黃連(各三分) 五味(九粒) 炙甘草(二分)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 黃耆(一錢五分):黃耆是一味具有補氣養血功效的草藥,用量為一錢五分。
  • 蒼朮(一錢):蒼朮能助消化,有除濕健脾的效果,用量為一錢。
  • 白朮、陳皮、澤瀉、人參、茯苓、升麻、麥冬、當歸、生地、神麲、豬苓、黃柏、柴胡、黃連(各三分):這一系列的草藥各自有其特定的藥效,包括調理脾胃、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等,每種草藥的用量都是三分。
  • 五味(九粒):五味是具有調和味道、補腎益肺的草藥,用量為九粒。
  • 炙甘草(二分):炙甘草具有調和全方、補中益氣的作用,用量為二分。

以上配方需用水煎煮後,於空腹時服用。

6. 人參白虎湯

治暑月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脈虛宜服

人參(一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

白話文:

治療夏日暑熱出汗,感到怕冷但身體發熱且口渴,脈搏虛弱的情況,應服用以下方劑:

人參(一錢):滋補元氣,益氣生津。 石膏(三錢):清熱解毒,降火止渴。 知母(一錢五分):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甘草(適量):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7.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煎服。

白話文:

將以下的草藥煎煮後服用:黃連、黃柏、黃芩、梔子。

8.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此藥能燥濕分利水道,實六腑,化熱毒,行積滯,逐凝血,補胃降火之要藥也。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或燈草湯,或井泉水調服。

白話文:

治療中暑導致的身體發熱、口渴、排尿不暢,這藥能去除濕氣、利尿,充實六腑,化解熱毒,消除積滯,驅散凝血,是補胃降火的重要藥物。取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用燈草湯或井泉水調服。

9. 五苓散

(方見瘟疫)生脈散

人參 麥冬(各一錢) 五味(五分)

孫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東垣曰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多氣力

白話文:

方見瘟疫 生脈散

人參 麥冬(各一錢) 五味(五分)

孫真人說,夏季一定要服用五味子 來補益五臟之氣。東垣說,夏季服用生脈散,再加上黃耆 和甘草,可以讓人更有力氣。

10. 清肺湯

黃芩、當歸、麥冬、連翹、防風、茯苓、桔梗、生地、甘草、桑皮、紫蘇、前胡

白話文:

黃芩、當歸、麥冬、連翹、防風、茯苓、桔梗、生地、甘草、桑皮、紫蘇、前胡,這些都是中醫常用的藥材。

11. 燥症

經曰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然燥有二義。惟肺無所克則得其清肅之令。肺有所資則得其化生之源。故靈樞經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充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之為氣。是氣也,即肺之氣也。也是無所克而得其清高之令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是有所資而得其化生之源也。由是肺液日生,通調水道,內潤臟腑,外澤皮膚。何燥之有?惟天北方之水既虧,則南方之火自旺。火能剋金,金不清肅。此一義也。又或胃氣下溜,莫能輸脾。脾氣濡弱,莫能輸肺。是母不養子,子無化生。此又一義也。由是津液日耗,枯涸日生。

白話文:

經書說:「凡是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燥。」然而燥有兩種意思。

唯肺無所克制,則能發揮其清肅之作用。肺有所依賴,則能得到化生之本源。

因此《靈樞經》說:「上焦開展,宣發五穀之味,充實皮膚潤澤毛髮,如同霧露的滋潤。」這就是所謂的「氣」。

這個「氣」,就是肺之氣。也是肺無所克制,而能發揮其清高之作用。

經書說:「飲水進入胃中,流動並散發精氣,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

這就是肺有所依賴,而能得到化生之本源。

因此,肺液日益生成,通暢調節水道,滋潤內臟,潤澤皮膚。哪有燥氣呢?

唯有天之北方之水虧損,則南方之火自然旺盛。火能剋金,金則無法清肅。這就是第一種燥氣。

又或者胃氣下泄,無法輸送到脾臟。脾氣虛弱,無法輸送到肺臟。如同母親無法滋養孩子,孩子無法化生。這就是第二種燥氣。

由此,津液日益耗損,枯涸日益滋生。

肌膚不澤,臟腑不榮。皮聚而毛落,皴揭而血出。其燥也極矣。原病式獨言火盛剋金,水液衰少,以致澀燥。而未及母不榮子之義。今並及之始悉治法。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金無所克。養脾之精,以滋肺液,則金有所資。養血潤燥,斯獲全功矣。

白話文:

皮膚失去光澤,內臟器官失於滋養。皮膚乾枯毛髮脫落,皺紋出現並流血,這燥熱之氣已經極為嚴重。

過去的醫書只說火氣旺盛克制金氣,導致水液不足,因此造成乾燥。但沒有提到母親不滋養孩子,孩子就無法生長的道理。現在我們將這兩個方面都考慮進去,才能全面掌握治療方法。

應該要增強水氣的主宰力量,以抑制陽光,這樣金氣就不會受到克制。要滋養脾臟的精氣,用來滋潤肺部的津液,這樣金氣才能得到滋養。要養血潤燥,這樣才能達到完全康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