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一 (10)
卷一 (10)
1. 內傷
內傷者傷諸內也,飲食勞倦,七情六慾是也。外傷者傷諸外也,風寒暑濕,霜雪雨露是也。內外之症治雖不一,而見症多同,診視者恍惚難辨。惟李東垣《內外傷辨》載之詳悉,予撮其大旨,擇其要者言之:同寒熱也,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同惡寒也,外感則厚衣烈火而不除,內傷則一得溫暖而即解;同頭痛也,外感則連痛不休,內傷則乍痛乍止;外感則鼻塞不通,內傷則口變無味;外感則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語壯先輕後重,內傷則語弱先重後輕;外感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一二倍,內傷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二倍。
又按《陰陽應象論》雲: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傷形而不傷氣,有餘之症也,當瀉而不當補。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傷氣而不傷形,不足之症也,當補而不當瀉。故凡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皆補也。
辨別明白,免致臨症有失。
白話文:
所謂內傷,指的是身體內部受到傷害,像是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情緒波動或是慾望過盛都可能造成內傷。而外傷,則是指外部環境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如風寒、暑熱、濕氣、霜雪、雨露等天氣變化。
雖然內傷與外傷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症狀卻常有相似之處,讓醫生在診斷時感到困惑難以分辨。只有李東垣在他的著作《內外傷辨》中詳細地記錄了這兩者的差異,我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摘錄如下:
同樣是發燒與畏寒,外感的患者會同時出現高燒與寒戰,且症狀持續不減;而內傷的患者則會交替出現高燒與畏寒,症狀並非持續不變。同樣感到寒冷,外感的患者即使穿上厚重衣物、靠近火爐仍無法緩解;而內傷的患者只要得到足夠的保暖就能迅速緩解。同樣是頭痛,外感的患者會持續感到疼痛;而內傷的患者則是陣痛,時好時壞。外感的患者會有鼻塞不通的問題;而內傷的患者則可能會失去對食物的味道感知。外感的患者手背會感到發熱;而內傷的患者則是手掌心發熱。外感的患者說話聲音由輕轉重;而內傷的患者則是由重轉輕。外感的患者,其人迎脈(頸部的動脈)比氣口脈(手腕的脈搏)大一至兩倍;而內傷的患者,則是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至兩倍。
根據《陰陽應象論》的理論,天氣中的邪氣會侵害人體的五臟,這是八種邪氣對身體形體的傷害,而非氣血,屬於實證,應該用瀉法治療,而非補法。另一種理論認為,飲食中的寒熱不均會侵害人體的六腑,這是七種損傷對氣血的傷害,而非形體,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法治療,而非瀉法。因此,無論是出汗、下瀉、催吐、剋制,這些都是瀉法。而溫熱、調和、滋養、調理,這些都是補法。
明確地辨別內傷與外傷,才能避免在治療上產生錯誤。
2. 飲食所傷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凡受者皆中氣不足,宜補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初受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治其壅塞,增其痛苦,勢反加劇。必先用消食化痰行氣之藥,保和枳實導滯丸,待食行或吐或瀉或暗消,宿食盡行,然後用六和湯以蕩其未盡之邪,調中湯以回其散失之氣,健脾丸以復其本體之常。斯調治有序而獲寧矣。
大抵此症有三等:輕者因痰裹食積停滯頗少,不痛不嘔,只胸膈不快,中宮不清,久則有塊,或致嘈雜腸鳴。重則食填大陰,壓住肝氣,致肝氣不得上升。肝者將軍之官,其性猛烈,故中脘大痛,胃氣上升,肝氣猛烈助之,載食而吐,則痛隨吐減。或飲食過膈,遂痛在中焦,延及下焦,則成瀉矣。
經云:痛隨瀉減,因而獲寧。其至重者,食停過多,濁氣載食下不得泄,胃氣虛衰,上不得吐,陰陽乖隔,營衛不通,須臾危矣。王冰所謂濕霍亂者生,乾霍亂者死,以無吐瀉故也。
白話文:
[飲食過量導致的傷害]
古籍記載,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凡是受到這種影響的人,都是因為中氣不足,應該補充為首要任務。但是治療的方法有先後順序,不能弄錯。所以在剛開始受到影響時,食物堆積還沒有消化,如果馬上使用補品,就會造成堵塞,增加痛苦,情況反而會更嚴重。必須先使用幫助消化、化痰、行氣的藥物,像是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到食物消化或嘔吐或排泄或悄悄地消散,舊的食物完全排出後,再使用六和湯來清除殘餘的病邪,調中湯來恢復流失的氣力,健脾丸來恢復身體正常的機能。這樣按部就班的治療才能得到安寧。
基本上,這種症狀可以分為三級:輕微的,因為食物和痰液的堆積很少,不會疼痛也不會嘔吐,只是胸部感覺不舒服,中間部位不清爽,時間長了可能會有硬塊,或者會有腸胃不適的現象。嚴重的,食物堆積在大腸,壓制住肝氣,使肝氣無法上升。肝臟是身體的將軍,它的性質很強烈,所以中間部位會劇烈疼痛,胃氣上升,加上肝氣的強烈協助,會帶動食物嘔吐,嘔吐後疼痛就會減緩。或者食物經過膈膜,疼痛就會在中間部位,延伸到下面部位,就會成為腹瀉。
古籍說:疼痛隨著腹瀉減輕,從而得到安寧。最嚴重的情況,食物堆積過多,濁氣帶動食物向下卻無法排泄,胃氣虛弱,向上又無法嘔吐,陰陽被阻隔,營養和防禦系統不通,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王冰所說的濕熱霍亂可以活,乾熱霍亂就會死,就是因為沒有嘔吐和腹瀉的原因。
3. 保和丸
治食所傷胸腹飽悶或食積痞塊,多服自漸消散。脾胃虛者,以補藥用之四君子等湯。
山楂(五兩) 神麯 半夏(各三兩) 茯苓 陳皮 蘿蔔子 連翹(各一兩)
上為末,淡薑湯和米糊為丸,加白朮二兩,即大安丸。健脾消積,最效。
白話文:
[保和丸]這方藥主要治療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胸腹脹滿不適,或是食物積滯造成的痞塊,持續服用可使症狀逐漸消失。但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則應搭配使用補益類藥物,如四君子湯等。
藥材包括:山楂(5兩)、神麯、半夏(各3兩)、茯苓、陳皮、蘿蔔子、連翹(各1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淡薑湯和米糊混合製成丸狀,再加入白朮2兩,就成了大安丸。這種藥丸對於強健脾胃、消除食積有很好的效果。
4. 小保和丸
助脾胃克化,服此飲食易化
白朮(五錢) 山楂 神麯(各二錢五分) 陳皮 白芍(各一錢五分)
為末蒸餅糊丸如綠豆大
白話文:
【小保和丸】
這藥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功能,服用後能讓飲食更容易被消化。
藥方成分包括:白朮(5錢)、山楂、神麯(各2錢5分)、陳皮、白芍(各1錢5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後,用蒸餅糊做成大小如綠豆般的丸子。
5. 枳朮丸
治痞滿消食強胃: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共末,用沸湯泡清荷葉少頃,去葉,用湯老米糊丸。
白話文:
這是在講述一種名為「枳朮丸」的藥方,主要用來治療消化不良、胃脹氣,並能增強胃部機能。使用的藥材有白朮二兩,和枳實一兩。
製作方法如下:首先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使用沸水浸泡清潔的荷葉片刻,之後取出荷葉,利用剩下的熱湯與老米製成的糊狀物混合藥粉,最後捏成丸狀即可。
6. 橘紅枳朮丸
治氣弱飲食不消,心中痞悶,前方加橘紅(一兩)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氣力虛弱導致食物不易消化,以及心胸間感到悶脹不適的情況。在原先的藥方上,增加陳皮(即橘紅)的份量至一兩。
7. 麴櫱枳朮丸
治飲食太過飽悶不快,前方加神麯、麥芽(各一兩)。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吃得太飽,導致胸悶不舒服的情況,前面的藥方會加入神麯和麥芽(各約37.5克)。在這裡,「前方」指的是原先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