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七氣湯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藿香、桔梗、肉桂、益智、香附、甘草、姜三片,水煎。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七氣湯」,其成分包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藿香、桔梗、肉桂、益智、香附、甘草,以及三片薑,這些材料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2. 小溫中丸

治食積成痞塊,面色痿黃,肌膚虛腫,飲食無味

青皮 陳皮 針砂(各一兩) 香附(四兩) 蒼朮 半夏(各二兩) 白朮 苦參(各五錢) 黃連曲糊為丸

又方

針砂 香附(各四兩)山楂 神麯 山梔 厚朴 蒼朮 半夏(各一兩) 黃連(一兩五錢) 臺芎(五錢)曲糊為丸一方加人參炒白朮一兩五錢有苦參用白朮不用黃連

白話文:

[小溫中丸]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形成硬塊,導致面色萎黃,身體出現虛性水腫,對飲食失去興趣。

藥方成分包含:青皮、陳皮、針砂(各40克)、香附(160克)、蒼朮、半夏(各80克)、白朮、苦參(各15克)、黃連,再以藥曲為黏合劑製成藥丸。

另一個藥方是:針砂、香附(各160克)、山楂、神麯、山梔、厚朴、蒼朮、半夏(各40克)、黃連(60克)、臺芎(15克),同樣以藥曲為黏合劑製成藥丸。另外一個版本的藥方則加入人參和炒白朮(各60克),但若使用苦參,則不需加入黃連。

3. 大溫中丸一名大消痞丸

治同前:黃連、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兩)、人參、陳皮、澤瀉、甘草、砂仁、乾薑、炒曲(各二錢)、枳實(五錢)、半夏(四錢)、川樸(三錢)、豬苓(一錢五分)。炊餅糊丸。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又名為大消痞丸,用於治療與前相同之病症。其成分包括:黃連、黃芩(各約18克)、薑黃、白朮(各約30克)、人參、陳皮、澤瀉、甘草、砂仁、乾薑、炒過的麥曲(各約6克)、枳實(約15克)、半夏(約12克)、川樸(約9克)、豬苓(約4.5克),最後使用炊餅糊製成藥丸。」

4. 二聖膏

貼痞塊: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上炒黃色,提出候熱退,入大黃末一兩,炒熱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錢,略炒,以米醋熬成膏,厚紙攤貼患上。

白話文:

對於腫塊的治療方式如下:取尚未結塊的石灰半斤研磨成粉末,然後在瓦片上炒至呈現黃色,之後取出等它冷卻。接著加入一兩的大黃粉末,同樣炒熱後取出,再加入五錢的桂心粉,稍微炒一下。最後,使用米醋將這些材料熬製成膏狀。使用時,將膏藥塗佈在厚紙上,然後貼於患部。這就是[二聖膏]的製作和使用方法。

5. 琥珀膏

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大蒜搗膏和貼。

白話文:

【琥珀膏】

取大黃和朴硝各一兩,研磨成細末,再用大蒜搗製成膏狀,將這些材料混合均勻後敷貼於所需部位。

6. 香積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檳榔(各六兩)、山楂(四兩)、青皮、陳皮、莪朮、枳殼、枳實、卜子、香附(各二兩)、黃連、神麯、麥芽、鱉甲、乾漆、桃仁、硇砂、砂仁、歸稍、木香、甘草(炙各一兩)醋糊為丸,桐子大白湯下三四十丸。

白話文:

【香積丸】

用於治療五種積聚和六種氣血凝結形成的硬塊。

藥方成分及其分量如下:

三稜、檳榔(各六兩)、山楂(四兩)、青皮、陳皮、莪朮、枳殼、枳實、卜子、香附(各二兩)、黃連、神麯、麥芽、鱉甲、乾漆、桃仁、硇砂、砂仁、歸梢、木香、甘草(炒過的各一兩)。

製作方法:使用醋糊將這些藥材混合製成丸狀,大小約等同於桐子,每次服用時,用溫開水吞服三四十顆。

7. 千錘萬應化痞膏

乳香、硇砂、天竺黃、輕粉、沒藥、兒茶、阿魏、蘆薈、土木鱉(各五錢)、蓖麻仁(三兩)、蜈蚣(七條焙乾)、穿山甲(一兩土炒)、百草霜(一兩五錢)。

上末松香一斤,水煮過,布濾渣,埋土內七日,共和錘萬餘下,錘頭常用香油塗上,錘成膏,極勻,如系入罐中蠟封。

大人每用三錢,小兒減半,蒸化用絹攤開,看塊之大小用之。如貼起泡,暫去二三日再貼,久用痞化成膿血,隨入大便。此藥入神。

白話文:

【千錘萬應化痞膏】

材料:乳香、硇砂、天竺黃、輕粉、沒藥、兒茶、阿魏、蘆薈、土木鱉(每種五錢)、蓖麻仁(三兩)、蜈蚣(七條,需先烘乾)、穿山甲(一兩,需土炒)、百草霜(一兩五錢)。

製作過程:取松香一斤用水煮過,然後用布過濾掉渣滓,將剩下的物質埋在土裡七日。然後將所有材料和經過處理的松香一起混合,反覆敲打上萬次,敲打時要常塗上香油,直到形成極為均勻的膏狀。若要放入罐中保存,需用蠟密封。

使用方法:成人每次使用三錢,兒童則減半。使用前需先蒸化,然後攤開在絹布上,根據所需範圍的大小來裁剪。若貼後皮膚出現水泡,可暫停使用二至三天,再繼續貼。長期使用可將痞塊化為膿血,並隨大便排出。此藥效果神奇。

以上就是千錘萬應化痞膏的製法及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