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吞酸吐酸

大抵酸者俱肝水之氣,而吞與吐不同。吞酸者,酸水攪至喉嚨而復自吞下,俗說醋心是也。濕熱積於肺胃之間,乃寒包熱症也。治法當用河間解表之義,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梔、蒼白朮、陳皮、半夏,少加吳萸為嚮導。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挾痰居多,乃津液為火所爍,不化血而化痰,痰鬱水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氣,則痰與水並出。

蓋未有酸水而無痰也。治法當宗丹溪二陳湯,加梔子、姜、炒黃連、蒼白朮之類,亦可加吳萸為引經。凡治酸,必少用吳萸,蓋因其性而折之也。通用加平胃散。老弱人久患吞酸,則津液消耗,漸成膈噎。又有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以六君子湯補之,其吐自愈。此挾虛之症也。

白話文:

[吞酸吐酸]

大體上,酸水的產生都與肝臟的運作有關,但吞酸和吐酸的情況並不相同。吞酸是指酸水在喉嚨處翻湧,然後又自行吞下,這就是民間常說的醋心現象。這種情況是由於肺胃間積聚了過多的濕熱,屬於寒包熱的症狀。治療方法應採用河間解表的原則,使用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梔、蒼白朮、陳皮、半夏等藥材,並少量加入吳茱萸作為引導。

吐酸指的是直接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通常會夾雜著大量的痰,這是因為津液被火氣蒸發,未能轉化為血液反而變成了痰,痰積水也會鬱結,自然就形成了酸水。一旦遇到氣往上沖的狀況,痰和水就會一同排出。

基本上,吐酸時都會伴隨痰的產生。治療方法應參考丹溪二陳湯的配方,加入梔子、薑、炒黃連、蒼白朮等藥材,同樣可以加少量吳茱萸來引導經絡。治療酸水問題時,必須要少量使用吳茱萸,這是利用它的特性來抑制病情。此外,也可以加上平胃散一起使用。

對於年老體弱的人長期受到吞酸的困擾,津液會逐漸消耗,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膈噎的病症。另外,有些老年人因為胃氣虛弱,會不停吐出酸水,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補充體力,吐酸的症狀就能得到改善。這是一種虛弱型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