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
卷二 (1)
1. 消痰化痰湯
山楂、酒麴、赤茯苓、半夏、陳皮、砂仁、蘿蔔子、連翹、枳實、白朮、姜三片。
山楂、酒麴,赤茯苓,半夏、陳皮、砂仁,蘿蔔子、連翹,枳實、白朮,姜三片。
山楂、酒麴、赤茯苓、半夏、陳皮、砂仁、蘿蔔子、連翹、枳實、白朮,姜三片。
白話文:
【消痰化痰湯】
這帖藥方包含了以下成分:山楂,有助於消化和促進食慾;酒麴,用來幫助脾胃運作;赤茯苓,有利水除濕的效果;半夏,能化痰止咳;陳皮,可理氣健脾;砂仁,具有溫中行氣的作用;蘿蔔子,能下氣消食;連翹,清熱解毒;枳實,用於破氣消積;白朮,健脾益氣;最後加上三片生薑,增強散寒效果。所有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幫助消痰化痰。
2. 大安丸
(方見內傷)
白話文:
對於"[大安丸]"這個藥方的說明,在古代文獻中是歸類在"內傷"的章節中。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大安丸的配方可以在討論‘身體內部受傷或損害’的部分找到。"這表示,大安丸的配方是用來治療因內在身體問題所導致疾病的。
3. 逐汗化痰丸
治痰里汗血腫脹。
紅花(三錢)、蘇木(五錢)、桃仁、陳皮、半夏曲、貝母、香附、山楂、白朮、五靈脂(各一兩)、薑汁打曲糊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痰濕在體內導致的汗血腫脹症狀的方子。
要用到的藥材與份量如下:紅花三錢、蘇木五錢、桃仁、陳皮、半夏曲、貝母、香附、山楂、白朮以及五靈脂各一兩。所有藥材混合後,用薑汁和曲糊來做成丸狀。
4. 清中湯
治濕熱相生腫脹,蒼朮、白朮、赤茯苓、山楂(各一錢),黃芩、黃連、澤瀉、陳皮(各七分),半夏、海金砂(各八分),連翹(五分),厚朴(三分),滑石(一錢五分),姜二片煎溫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因濕熱交織導致的身體腫脹。藥物組成包括:北朮、白朮、赤茯苓、山楂(每種都是一錢)、黃芩、黃連、澤瀉、陳皮(每種都是七分)、半夏、海金砂(每種都是八分)、連翹(五分)、厚朴(三分)、滑石(一錢五分)。煎藥時加入兩片薑,溫熱後服用。
5. 五味五皮飲
治浮腫太甚,肚腹腫急,小便不行,喘急難息
茯苓皮(一錢五分) 桑白皮 陳皮(各八分) 大腹皮 山楂(各一錢) 梔子(七分) 生薑皮(五分)加薑棗同煎,或兼用大順丸。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水腫症狀非常嚴重的情況,如腹部高度腫脹緊繃,小便不暢,呼吸困難等問題。
處方成分包括:茯苓皮1.5錢、桑白皮0.8錢、陳皮0.8錢、大腹皮1錢、山楂1錢、梔子0.7錢、生薑皮0.5錢。這些材料一同煎煮,可加入薑和棗一同熬煮,必要時也可搭配使用大順丸。
6. 鼓腹遇仙丹
壯實宜服,虛弱人不可輕用
白醜(頭末四兩半,生半炒) 白檳榔(一斤) 茵陳 莪朮 三稜 牙皂角(各五錢)
上末醋糊丸如綠豆大,五更時冷茶送下三錢,行後隨以溫粥補之,忌食他物
白話文:
[鼓腹遇仙丹]
適合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但體質虛弱者不應隨便使用。
配方成分:丑牛子(頭部粉末四兩半,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白檳榔(一斤)、茵陳、莪朮、三稜、牙皁角(每樣各五錢)。
以上材料混合後,以醋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於凌晨五更左右,以冷茶送服三錢份量的藥丸。排泄後,應即刻以溫熱的粥品補充能量,切記不要食用其他食物。
7. 加減分消丸
治中滿氣脹鼓脹水脹。
人參、蘿蔔子、陳皮、厚朴、豬苓、澤瀉(各三錢)、白朮、茯苓、黃連、蒼朮、半夏、枳實(各四錢)、薑黃、炙甘草、砂仁、乾薑(各一錢)、黃芩、山楂(各五錢)。
水浸蒸餅丸淡姜下二錢。
白話文:
【加減分消丸】
用於治療腹部脹滿、氣脹、腹部膨脹如鼓以及水腫。
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
人參、蘿蔔籽、陳皮、厚朴、豬苓、澤瀉(各約9克)、白朮、茯苓、黃連、蒼朮、半夏、枳實(各約12克)、薑黃、炙甘草、砂仁、乾薑(各約3克)、黃芩、山楂(各約15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用水浸泡,然後製成藥丸。服用時,每次用淡薑湯送服約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