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二 (1)
卷二 (1)
1. 四生散
治中氣不和吐瀉霍亂
陳皮、藿香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中氣不調和所導致的嘔吐、腹瀉及霍亂症狀。
使用陳皮與藿香兩種草藥。
2. 救乾霍亂方
用生薑煎濃汁,少加炒鹽,滴桐油數點,頻頻灌下二三碗,用鵝毛選吐。如不吐,急用瓜蒂散吐之。若終不吐,用備急丸通之,庶幾可生。稍怠緩立亡可待。
白話文:
[救治乾霍亂的方法]
使用生薑煮製濃稠的薑汁,加入少量炒過的鹽,再滴入幾滴桐油,反覆地飲下二至三大碗,然後利用鵝毛刺激咽喉引發嘔吐。如果未能嘔吐,立即使用瓜蒂散來催吐。倘若依然無法嘔吐,則應服用備急丸以疏通腸胃,這樣或許還有生存的機會。稍微拖延或處理不當,患者很可能立即喪命。
3. 泄瀉
按人之身,賁門為胃上口,水穀自此入於胃;齒門為胃下口,水穀滓穢自此入於小腸。小腸一十六折,水穀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穀自此秘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若水穢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為泄瀉。此泄瀉之由也。經云:「濕勝則濡泄。
」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又有夏月受暑而為水瀉者,亦熱之類也。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也。」泄瀉亦是急症,但暴瀉為輕,久瀉為重。
暴瀉元氣未衰,濕者散之,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者清之,香連丸、清六丸;寒者溫之,理中丸,或加附子;虛者實之,錢氏白朮散、參芩白朮散;痰者化之,清氣化痰丸;食者消之,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辨之精治之,當其效立見,故暴瀉為輕也。若夫久瀉,上亡津液,下損脾胃,補之則熱增,澀之則脹極,分利之則虛甚,甚則成脾泄,五更定瀉數次,衰老虛弱之人,多致不救,故久瀉為重也。遇斯疾者,須急治之。
凡治瀉,多用丸藥,並用散以實脾土。土實則能制水也。瀉脈凡泄注脈緩微小者生,浮大急疾者死。與痢疾同,看前症有六:濕、氣虛、火、食、痰、寒。
白話文:
在人體中,賁門是胃的上端入口,食物從這裡進入胃部;而齒門是胃的下端出口,食物殘渣從這裡進入小腸。小腸內有十六個彎曲,使食物得以緩慢移動。闌門是小腸的下端出口,食物在此被分離,固體廢物進入大腸,水分則進入膀胱。如果水分和廢物沒有分開,清濁不分,兩者都會進入大腸,導致泄瀉。這就是泄瀉的原因。古籍記載:「濕氣過盛會導致泄瀉。」
同時提到:「突然且強烈的下瀉,通常是由於熱氣。」還說:「各種疾病,無論上半身還是下半身,排出的液體如果清澈冰冷,通常是由於寒氣。」另外,夏天因為暑熱也會導致水瀉,這也是熱氣的一種表現。戴氏指出:「凡是拉肚子但腹部不痛的,是濕氣;食物原封不動無法消化的,是氣虛;腹部疼痛,拉肚子,腸道響聲伴隨疼痛,這都是火氣;時而拉肚子,時而不拉,量多量少不一的,是痰濕;腹部劇烈疼痛然後拉肚子,拉完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物引起的。」泄瀉也是一種急症,但是突然的短暫性泄瀉比較輕微,長期持續的泄瀉則較嚴重。
突然的短暫性泄瀉,身體的元氣尚未衰竭,若是濕氣引起,應當祛濕,可用羌活勝濕湯、五苓散;若是火氣引起,應當清熱,可用香連丸、清六丸;若是寒氣引起,應當溫暖,可用理中丸,必要時可加入附子;若是氣虛引起,應當補氣,可用錢氏白朮散、參芩白朮散;若是痰濕引起,應當化痰,可用清氣化痰丸;若是食物引起的,應當消食,可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只要精確診斷並對症治療,效果立竿見影,所以突然的短暫性泄瀉相對較輕微。然而對於長期泄瀉,上半身流失津液,下半身損傷脾胃,補充津液會增加熱氣,止瀉會導致脹滿,分利(促進尿液排出)會使虛弱更加嚴重,嚴重的話會發展成為脾泄,每天清晨五點左右會定時泄瀉多次,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來說,往往無法挽救,因此長期泄瀉相對較嚴重。遇到這種疾病,必須盡快治療。
在治療泄瀉時,大多使用丸藥,同時使用散劑來健脾固土。脾臟健壯才能控制水液運行。泄瀉的脈象,一般來說,泄瀉如水流般急速且脈搏緩慢微小的,病情可以控制;脈搏浮大急促的,病情危急。與痢疾相同,主要症狀有六種:濕氣、氣虛、火氣、食物、痰濕、寒氣。